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青春洞见

伊朗,面积164.5万平方公里,人口8500万,石油储量1580亿桶,天然气储量居世界第二。但是,由于几十年与美国对抗,一直受到美国的制裁,2022年伊朗的GDP才3522亿美元,人均4110美元。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国已不能靠自己的资源就可以实现富裕了,必须搞好外交、外贸、外资,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所以,一个国家究竟走上贫穷的道路还是走上富裕的道路,完全取决于两个条件。如果变穷,那么一定是满足了两个条件:第一,对内封闭、压制,社会没有活力,人民失去了创新力;第二,对外反美,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关系不好,没法进行有效的外循环。伊朗就是这样的一个由富裕国家变成贫穷国家的例子。

(一)

伊朗属于非阿拉伯国家,主体民族是波斯人,信仰主要是伊斯兰教的什叶派。1925年,巴列维王朝建立,从而结束了国家混乱和殖民干涉的历史。

伊朗也是中东产油国当中,经济发展起步较早的国家。礼萨汗国王(1925—1941年在位)致力于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摆脱英俄的控制,并努力推进现代化改革和经济发展。1939年,伊朗的石油产生量就已达到了1000万吨。同时,制造业也有所发展,兴建了一批轻工、金属、建材和电力企业,发展了交通运输业。

二战后,礼萨汗的儿子巴列维国王(1941—1978年在位)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伊朗政府以石油为后盾,大力发展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1949至1979年,共实施了五个发展计划。巴列维指出,只有高速发展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异。他把第五个发展计划的投资指标从322亿美元一下提高到696亿美元(第四个计划为74.8亿美元),并宣称要把伊朗建成世界强国。

农业曾经长期是伊朗的国民经济支柱,20世纪50年代初,国民收入的85%来自农业,就业人口中80%在农村。当时的土地占有是大地产制,王室、地主和清真寺占有83%的土地,实行封建地租,而王室又是最大的地主。1962年,政府颁布土改法令,到1972年,250万农户获得了土地,每户平均2公顷。除地主外,3600个清真寺的公有村庄土地也被出售。1973年初,全国共有8400个合作社, 40个农业公司,70多家农工联合公司。

战后发展最快的产业是石油。1950年,石油产量为3200万吨。50年代末,摩萨台首相领导开展了石油国产化运动,运动失败后,美国主导的国际财团代替英国接管了伊朗的石油资源。1973年5月,伊朗把国际石油财团的资产收归国有,石油产量达到了2.891亿吨。石油收入,1950年为4470万美元,1979年达到208亿美元。除原油生产外,也大力发展石化、炼油产业和油轮等石油下游产业和非石油工业,阿巴丹炼油厂成为世界最大的炼油厂。

6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的重点转向重工业,建立一系列石化、钢铁、冶金、机械和汽车制造企业。另外,电力和采矿生产发展也很快。到1969年,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已占32%,居中东第一。四五计划期间(1968—1973),铁路从3500公里增至4400公里,公路从9500公里增至12100公里,新建了哈尔克岛大型油港,扩建了阿巴丹、霍拉姆沙赫尔和沙赫普尔三个港口,民航以德黑兰为中心形成了国内航空网。

金融业发展也很迅猛,伊朗将本国经济无法全部吸收的石油资金存入发达国家的银行,以后又改为对西方经济进行直接投资。1977年,伊朗的海外资产达220亿美元。战后伊朗的经济发展速度是惊人的,1960—1975年其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达到12.5%,1979年的人均GDP为2344美元。

迅速增长的石油收入,为各项福利措施铺平了道路。伊朗政府于60年代初实行普遍的免费医疗保险和免费高等教育。显然,伊朗在经济上取得如此成就,原因就在走对了路。巴列维国王坚持现代化模式,宣称伊朗的民主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和社会民主。1963年1月,他在全国第一次农业合作社大会上宣布了“白色革命”六点计划,该计划在26日举行的全民投票中以压倒性多数获得通过。所谓经济民主,即按照民主原则,公平地分配资源、物资和劳务,建立包括国营和私营在内的混合经济。所谓社会民主,即充分满足人们在食品、衣着、住宅、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需求,使公民生活获得全面发展。总之,经济、社会的民主,实际上就是改革封建的土地关系,缓和城市中的贫富悬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之所以称为“白色革命”,就是要进行一场国王与人民的革命,其最终目标是通过改革和发展,避免左翼力量的“红色革命”和什叶派宗教势力的“黑色革命”。

妇女解放也是“白色革命”的重要方面。1963年对选举法的修改,使妇女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她们参加了1963年的全民投票。1967年,伊朗议会又通过《家庭保护法》,取消丈夫的任意离婚权,禁止临时性婚姻,并对多妻制进行了限制。

“白色革命”取得显著成效,石油美元源源不断流入。1971年10月15日,伊朗隆重举行庆祝居鲁士大帝建国2500周年,共有69国代表参加,其中包括9位国王、5位女王和19位总统。开销共计1亿美元,可谓排场至极。巴列维宣称要把伊朗建成世界强国,这番豪言壮语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把伊朗视为自己在波斯湾的重要盟友,尼克松总统承诺伊朗将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常规武器。1972至1977年,伊朗仅从美国进口武器即达120亿美元,军费开支在70年代平均占国家预算的30%,建立起一支拥有现代化装备的庞大军队(40万)。到1977年,伊朗已成为亚洲第四经济强国,GDP总量仅次于日本、中国大陆和印度,占全球GDP总量的1.1%。当年人均GDP为2325美元,位居全世界第44名,属于高收入国家,比世界平均收入多三分之一,比葡萄牙、台湾、韩国等经济体还高,更是当时中国大陆人的12倍左右。

(二)

然而,伊朗的改革和开放正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社会内部却在酝酿着一场“伊斯兰革命”。由于大部分人都穿着黑色衣服,所以也叫“黑色革命”。在伊朗,什叶派宗教势力有着自上而下的较为完备的组织力量和经济基础,以及参与政治的传统,因而成为反对改革开放的领导力量。他们反对国王的宗教政策、土地改革、妇女解放、政治民主和亲美外交。1978年12月10至12日,德黑兰爆发了上百万人的大游行。16日,巴列维国王出走,结束了伊朗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

伊斯兰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伊朗现代化改革的终结。这场革命的目标直指巴列维王朝,以及在伊朗享有重要地位的美国。这是一场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倒行逆施,重新把伊朗拉回了守旧、落后时代。城市手工业者和贫民是革命的主力,而领导者则是宗教势力,知识分子是其同情者。1979年4月1日,霍梅尼宣布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并成为伊斯兰革命最高领袖,实行政教合一的制度。此后,大批旧政权的高级军政官员遭到囚禁或处决,王室财产被没收,富人纷纷出逃,象征美国文化的可口可乐、肯德基、麦当劳,连同酒吧、咖啡馆、电影院、红灯区、赌场等等,被一扫而光。伊斯兰教的清规戒律渗透到社会每一个角落,昔日一向时尚的德黑兰妇女蒙上了黑纱和长袍,街头巷尾挂满和涂满了“打倒美国”的口号。

(三)

伊朗在1979年革命以后,确立了两个对外基本方针:一个是要输出伊斯兰革命,另一个就是要断绝与外界的经济关系。1980年上台的伊朗总统巴尼萨德尔说:“必须重新组织和分配我们各经济部门的活动,取消我们与外国的现存的经济联系。”这种经济排外的思想,还被高调地写在宪法上,比如宪法第81条规定:绝对禁止给予外国人以开设商业、工业、农业、矿业和服务业方面的公司和企业的权利。这样的条款恐怕在世界宪法史上也是极少见的。即便是聘用有利于发展本国经济的外国专家,伊朗也要严格限制,宪法第82条规定:政府不得雇佣外国技术人员,在必要情况下须经伊斯兰专家委员会的批准。

伊朗为什么要与世界经济脱钩呢?伊斯兰主义者认为对外经济关系是伊朗不合理现象的万恶之源,这样不仅会让人民遭受国际资本的剥削,还会腐蚀伊斯兰社会的基础,导致人民的堕落。2017年,伊朗GDP在全球经济比重下降到0.54%,人均排名下降到第112名,比1977年下降了68名,是全球跌幅最大的国家之一。这四十年间,全世界人均GDP增长了约5.5倍(0.18万美元至1.14万美元),而伊朗GDP仅增长了一倍稍多(2325美元至5520美元),从一个耀眼的亚洲强国沦为一个经济上贫弱的国家。

伊朗经济这么糟,很多人尤其很多中国人,认为是美国经济制裁的结果。其实,美国对伊朗进行全面经济制裁是1995年,而之前伊朗经济已经深深陷入困境了。在1995年之前,美伊之间的经济关系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差,80年代美伊两国贸易额仍维持在10亿美元左右,其中1987年美国是伊朗最大的石油出口目的国,当年进口额15.9亿美元,占伊朗对外出口总额的14.6%(《中东北非年鉴(1977—1989)》)。所以,伊朗新政权建立后,经济这么糟糕,主要还是因为采取了过于激进的措施,包括主动退出世界经济体系、没收私人资本、推行国有化、两伊战争、输出革命等导致的。

总之,历史已经证明和正在证明,凡是同美国搞不好关系的国家,没有一个能发展得好。俄罗斯、伊朗、叙利亚、朝鲜、委内瑞拉、古巴等等,日子都不好过。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俄罗斯(之前叫苏联),二战后,一直跟美国斗,斗了几十年,结果经济一团糟,把苏联自已搞垮了,而现在的俄罗斯也已经排到全世界十多名开外去了。相反,同美国搞好关系的国家,都发展起来了,成为发达国家。欧洲最典型,尤其是日本和德国在美国的扶持下,经济迅速腾飞,由战败国的一片焦土变为繁荣的国度。韩国、新加坡、以色列、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以及西亚各石油国,也是有美国的大量投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