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李白说,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这句话在千年后的民国再度得到检验。

被称“狂人”的刘文典,不惧蒋介胁迫,怒而与之激辩,留下了经典场面。

据说,由于刘文典戳到了蒋介石的痛点,蒋介石一度喊着要把他枪毙;

两人吵到激烈处更是打了起来,一个甩巴掌,一个踹肚子,场面不甚好看。

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至于两人如此愤怒?他们当时真的动手了吗?

一 、是狂人,也是大师

刘文典是刘师培的得意门生,他18岁加入中国同盟会,与孙中山结下缘分,20岁就去日本留学了。

之后经历了不少坎坷,直到27岁回国担任北大教师,生活才暂时安定了下来。

接下来的这10年,刘文典在学术领域尽情遨游,取得了非凡成果。

一则当时局势较安定,有做学问的环境;

二则刘文典自己沉得下心,纵然双十年纪就声名鹊起,他也依旧愿意在诸子著作领域深耕。

1923年,《淮南鸿烈集解》一书轰动了学术圈;此后没过多久,他又写出了《三余札记》。

有这个“底子”在,刘文典若只是稍显狂傲,那是完全能理解的,他究竟做了什么,竟被人们称为“狂人”?

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拣二三事,来看看此人到底有多“狂”

首先,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刘文典讲庄子”

每次开这门课之前,刘文典都会说这么一番话:

“世界上懂此书的就两个半,一个庄子一个我,剩下半个不知是谁……”

其次,是“刘文典课上问名士”。

刘文典的课讲得很好,连吴宓都时常去听,对此刘文典也很自得,讲到自认为独到之处他会把吴宓喊起来:

“雨僧兄以为如何?”

吴宓也很捧场,往往会恭敬点头,连声道,“高见甚是”

最后,就是“刘文典说沈从文了”

文人相轻是自古就有的,研究古典文学的刘文典更是不大瞧不上研究新闻学的沈从文。

沈从文要评教授的时候,大家基本都支持,刘文典却是坚定反对者,用他的话来说:

“学生也能当教授,那我岂不是太上教授了?”

“陈寅恪能拿400块工资,沈从文4角钱都不该拿……”

言语激烈到如此地步,可见刘文典心中傲气,不过他这份傲倒也不是胡乱示人。

一则他的学问功底确实深厚,这点是公认的;二来他也有打心底里认可,乃至于钦佩的人,比如唐兰、冯友兰还有陈寅恪。

尤其是最后一位,那可是刘文典口中的“国粹”。

敌人来学校轰炸,有学生要去扶他,刘文典急声拒绝,让他们去扶陈寅恪,说“保存国粹要紧”。

坦率至此,反倒是让人觉得有些生动了。

既然刘文典不会随意“怼人”,那他同蒋介石为何闹得那么僵?

二 、刘文典“激辩”蒋介石

事情还要从1928年末说起,那时候的蒋介石可以说是春风得意。

论职务,他当上了国民政府主席,还兼了个海陆空三军总司令;

论成绩,只等张学良东北易帜,他蒋介石也算是推翻北洋军阀“有功”了。

至于刘文典,则是安徽大学文学院筹备主任,不过他实际履行着校长的责任,学校出了事,他自然也该背校长的“锅”。

当时安徽大学和隔壁一所学校闹了点矛盾,是非对错不好说,反正两所学校的学生闹得挺激烈的。

以至于刘文典不得不代表学校出来道歉,并且许诺对混乱中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然而,隔壁学校及该校学生们并不满意,他们要求开除肇事学生。

可刘文典觉得这件事情并不像表面看起来这么简单,直接将参与事件的学生开除,这种处理办法还是太粗暴了,不太合适。

严格意义上来说,刘文典说得不算错,可是他的态度却让不明真相的女中学生们十分愤慨。

恰好蒋介石来安庆视察,女中学生们索性跑去“请愿”,甚至还有告刘文典“通共”的。

这下子事情闹大了,原本没打算去安徽大学的蒋介石,也不得不去看看。

说起蒋介石,刘文典这类有气节、有大局观的文人是不大看得上他的。

因为他一没信仰,二没格局,三没底线,为了搞独裁坏事做尽,跟过去那些军阀没什么区别。

以蒋介石当时的“身份”,他去学校本来应该有校长陪同,可刘文典哪会“惯着”他?直接就把这个事儿甩给了学校里愿意干的人。

可是为了应付学潮,蒋介石还是把刘文典和隔壁学校的领导叫到了跟前,想着“和稀泥”,两校各退一步就算了。

所以一见面,蒋介石就想押着刘文典“低头”,问他都这个时候了,愿不愿意开除肇事学生。

蒋介石本以为刘文典会顺坡下驴,没想到刘文典却是个拗脾气。

他根本不管蒋介石有什么暗示,不愿意就是不愿意,这下子气氛僵硬了起来。

此后就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激辩”环节了,据冯友兰、张中行等人回忆,蒋介石问刘文典“是不是革命”,刘文典直接回答:

“我跟着孙先生搞革命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呢。”

这是实话,刘文典加入中国同盟会后,曾给孙中山先生当过秘书。

这下子把蒋介石怼急眼了,他骂刘文典是学阀,是土豪劣绅,刘文典当即驳斥:

“什么学阀,我看有人是新军阀才对吧!”

这句话戳到了蒋介石的痛点,要不然他也不会被蒋介石拘禁了。

而“大学校长怒怼独裁头子”的消息传出来后,大家也是大为震惊。

不过一听是刘文典干的,大家的心情才平复下来,毕竟这位早说过“学校不是衙门”。

有些朋友可能会好奇,我们描述这件事的过程中是不是遗漏了什么“细节”?

“蒋介石要把刘文典枪毙”“刘文典怒与蒋介石互殴”之类的,这可远比两人争吵来得劲爆。

实际上,从“拘禁”到“枪毙”,从“争吵”到“斗殴”,这里面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罗生门”……

三 、刘文典与蒋介石的罗生门

《罗生门》 是个有趣的故事,后来人们根据小说内容赋予了这个“名词”一个引申意:

当事件参与者各执一词,事情真相就会变得扑朔迷离。

就拿刘文典这件事来说,一开始聊起这件事情的是胡适,他在《人权与约法》中引用这一段,主要起到一个讽刺作用:

“因为顶撞蒋介石被抓的,找法院控告蒋主席是没有用的,只能去托关系、走人情,这分明是人治,算什么法治呢?”

虽然胡适说得比较含蓄,没有点名,不过大家都知道他说的就是刘文典。

鲁迅在文章中聊这件事的时候说得更直接,直接点名蒋介石“玩不起”,因为对方不肯称呼他主席,就把对方抓了起来。

至于“蒋介石喊着要枪毙他”这种说法,则是引自张中行的《刘叔雅》,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明确的物料佐证,所以不少人是质疑其真实性的。

不管是拘禁,还是闹着要枪毙,都停留在语言阶段,多多少少也能找到出处。

可是“刘文典与蒋介石互殴”,这就是典型的文学加工了,什么“你一拳我一脚”,这种描述明显充满戏剧性。

最离谱的是,还有人改了这段故事的时间,将1928年末发生的事情给改到了1931年,为了“加强人物冲突”而扭曲事实,这实在不可取。

回顾刘文典和蒋介石的那段交锋,它的确很值得揣摩,不过并不在于其外在,而在于其内在的丰富性。

就拿蒋介石关押刘文典这件事来说,就很值得玩味,蒋介石为什么这么干?因为刘文典不叫他主席、不肯开除学生?

都不是,真相多半还在“新军阀”三个字上,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

蒋介石虽然一贯自诩“孙中山正统接班人”,可他能不知道自己叛变革命遭人耻笑?无非就是自欺欺人罢了!

当然,“刘文典与蒋介石互殴”的说法之所以能流程得这么广,和群众对民国文学大师们的“认知”也有关——

他们既不是只知道死读书的书呆子,也不是活在书卷上的谦谦君子,遇上事情,他们是真会“动手”的。

当年章太炎、梁启超都在《时务报》任职,因为学术思想、政治观点方面的差异,双方大骂了一场。

后来发现光是吵骂不能解决问题,吵架升级成了打架,据当事人回忆:

“当时趁其不备,章太炎一巴掌就甩到了梁启超脸上……”

还有黄侃,他和戏曲家吴梅也是冤家,两人时常因为意见不合而吵架,吵着吵着就打起来了。

就连大家一块聚会的时候,他俩都能打起来,让众人看得瞠目结舌,不过他们打架“一般也就受点皮肉小伤”。

另一边的废名和熊十力打得就比较狠了,双方时常在辩驳的过程中争吵,结果吵着吵着就没有声了——

因为他们互相卡住了对方的脖子。

不过,别看这俩人打得激烈,第二天基本就什么事都没有了,甚至还会有说有笑地坐在一起,表现得很亲近。

让人不禁感慨知识分子打架还是和小流氓不太一样,起码只伤皮肉不伤感情。

四 、威武不能屈,民族气节不可失

其实,无论是“争吵”还是“打架”,都是表象,藏在这种表象下的是民国文学大师们内心的“坚持”。

比如说不向名誉、威势妥协,不轻易动摇自己的理念。

民国时期,与蒋介石激辩乃至于怒骂他的,又何止一个刘文典?

胡适就职中央研究院院长的时候,蒋介石说大家的唯一目标是反共抗俄,学术方面的工作也朝着这方面靠。

结果随后发言的胡适,一开口就让蒋介石“破防”了。

“我们所谓的打倒,是打倒孔家店的权威性和神秘性,打倒不允许人家怀疑、批评的思想学说……”

说当时蒋介石听到这,立刻愤怒地站了起来,脸色沉得要“滴出水来”,要不是陈诚、张群匆忙拉住了他,恐怕他就拂袖而走了。

还有熊十力,蒋介石50岁生日之际,他手底下的人特意把熊十力请了过去。

就希望“熊圣人”能吹捧蒋介石一二,连带着他们也能升官发财。

熊十力不好推脱,也就去了,可整场宴会上只顾吃东西,却不发一语。

后来大家轮流写诗夸蒋介石,到熊十力这里了,他也只能提笔。

不过他可写不出谄媚逢迎之诗句,一首《倒宝塔诗》,把蒋介石讽刺得面红耳赤,呼呼喘气。

与之类似的,还有马寅初多次拒绝蒋介石相邀,傅斯年在宴会上丝毫不给蒋介石面子,直言砍掉我的脑袋也不能让我说违心之语。

这些人不管立场如何,内心的某种坚守是共通的。

当然,刘文典之所以受人钦佩,很大程度上还来自他的民族气节。

日本侵华野心暴露后,他在北大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讲正文之前往往要讲一段国家当前危险处境,呼吁大家积极研究日本,共同投身抗日事业。

刘文典怒斥蒋介石过后,粤系军阀陈济棠看到了他的声望,给他汇去巨款,多次邀请他去广东“共商大业”。

刘文典想都没想就把钱退了回去,劝他国难当头不要想着军阀混战了,抗日才是头等大事。

卢沟桥事变后,刘文典没能及时离开北京。

日本人得知他曾在日本留学,想尽办法拉拢他,希望他能帮日本人做事。

刘文典还是断然拒绝,哪怕日本人两次抄了他的家,威胁要杀掉他,刘文典也毫不动摇,甚至不回一句日语。

敌人知道他听得懂,却不知道他为什么只说中文,让翻译官翻译,后来他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刘文典冷笑一声回应道:

“我以发夷声为耻!”

刚强至此,属实令人钦佩,由此大家也明白蒋介石为何不与他“计较”,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以刘文典之声誉,蒋介石没有明确理由与证据就残害他,必会惹得口诛笔伐,不利于他拉拢其他人,也不利于他搞独裁。

希望大家能从刘文典等人的故事中有所收获,学习他们的勇敢、坚韧,在任何时刻都要恪守自己的原则,坚持走爱国主义道路。

参考资料

《刘文典的抗日情怀》 人民政协报

《刘文典顶撞蒋介石的“罗生门”》 南方都市报

《梁启超曾带队拳击章太炎 黄侃吴梅打架受皮肉伤》 长江日报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