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急于解决问题者,越露怯。
因为,越急着解决问题,往往意味着,该个体已经为眼前的问题所捕获。
个体之所以能被所谓的问题所捕获,根本的在于,其已经介入到了问题的利害路径里了。如果不尽快解决,就会破坏自身已有的相对平衡的利害处境。而不解决,就意味着,会害大于利。
于是,我们可以说,基于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并不是问题有多严重,而是个体介入该问题的利害路径过于狭隘了。又或者说,是问题的呈现模式,让个体对号入座了,或者是达成了利害关联的证据闭环了。
举个例子,领导把与A有矛盾的B,安排到了A所在的部门,这个时候,A和B就基本会介入到某种利害路径中,即A和B大概率都会认为是领导故意给穿小鞋。于是,谁先指出问题,谁先发难,谁就被自身所谓的问题给捕获了。
而那个能把所谓的问题消解于更复杂变量系统的个体,就会发现,把所谓的问题变成“问题本身”,能走的路却多了起来。
01
绝大多数所谓的问题,都仅仅只是因果链中的一环。
个体所谓的问题,往往受个体的局限程度,而呈现出不同的质地。而这个质地的成色,都是基于个体所能看到的因果链的成色。
因此,似乎可以说,个体所面临的世界,往往是与个体所能看到的因果链直接相关。用怎样的因果论证来解释世界,决定了个体将处于怎样的个体真实中。
而越是急于解决问题的个体,往往是因果论证能力较单一的个体。因为看到的因果越单一,因果论证越简单粗暴,才能越快形成所谓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这种解决问题方案,实际上,仅仅是个体基于自身识别和论证能力,所生产出来的充满局限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问题解决模式。
于是,遇到所谓的问题,越是急于解决的个体,往往就越容易暴露自身的深浅。
就像那些总是有很多问题的个体,之所以总会遇到那么多问题,并不是真的有那么多问题,而是他们深度缺乏识别和论证因果的能力。
也就是说,问题越多者,往往是缺乏把问题放置于更复杂变量系统进行观照的能力。于是,在他们看来,哪里都是问题,哪里都走不通。
02
问题,从来不是解决的,而是消解的。
而要消解问题,就必须把所谓的问题放置到有足够变量作用的系统里,让原本单一执拗的因果论证,转向多维弹性的因果论证。
只有在有足够变量作用的系统里,才能把所谓的问题从自身狭隘的因果论证逻辑里释放出来,而进入到更多可能的因果路径中。
当所谓的问题,进入到更多的因果路径时,才可能看到原来以为的“因”,不过是众多的“因”中之一种,甚至可能都构不成所谓的“因”了。而原来所谓的“果”,在“因”变得稀薄,甚至是荒谬的时候,它也就不复存在了。
于是,所谓的问题,很多时候,不过是个体被自身的某种强悍的偏好或厌恶所蒙蔽的结果,是一种急于维护自身某种已经形成路径依赖的利害模型罢了。
一如凡人畏果,菩萨畏因。凡人担心某些东西会损害到自身已有的“结果”,于是,就把那些东西指认为“问题”;而菩萨看到的是凡人所谓“问题”的“因”,不过是由凡人之偏好或厌恶所缔结出来的利害得失之心。
而要把所谓的问题放到更复杂的变量系统中,就必须修心,把偏好和厌恶识明,才能看到更多的因果路径。
只有在足够多维弹性的因果论证中,才能让构成所谓问题的那个“因”和“果”,进入到更宽阔的视野中,直至消解于多维弹性的因果链中。
03
于是,问题越多者,因果论证路径往往单一狭隘。而越是急于解决问题者,往往越解决越糟糕。
就像某些问题,只能先放一放,甚至还要加把火,推一把,直至让问题随着它的路径惯性继续把更多的问题裹挟进来,才可能让问题成为真正的问题。
比如,有些问题,必须要让问题变得更大,才可能进入到所谓的问题“出清”阶段。
问题自己“出清”了,那么,后面一切的调整、优化、变革等,就变成了无需正名的“解决方案”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