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重温《感动中国》给予杨振宁的颁奖辞
8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2025 年,一颗探索宇宙终极奥秘的伟大之心,停止了跳动。杨振宁先生,与世长辞。他的一生,是一场跨越百年的科学远征。
很多人都不知道吧,在物理学的众神榜上,他是唯一能和牛顿、爱因斯坦并列的中国名字。
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也是唯二获得 “求是终身成就奖” 的科学家。正是他的存在,才让 “东方的智慧” 第一次登上物理学的殿堂。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杨振宁的名字,却未必知道他到底有多伟大。今天,我们就用三件事,带你走近这位曾经改变世界的科学巨星。
第一件事:他发现宇宙,可能是个 “左撇子”。在 1956 年以前,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坚信一个常识,那就是:宇宙是对称的。
什么意思?你照镜子,镜子里那个你虽然左右颠倒,但一切物理动作、规律应该都一样。你抬左手,镜子里的人就抬右手,这在物理学里叫做宇称守恒定律,曾经一度被世界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没人怀疑。
直到有一天,杨振宁和李政道发现,好像有点不对劲。
他们研究的是一种很奇怪的微观力,叫弱相互作用。两人仔细推算之后,就得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在微观粒子世界中,互为镜像的两个粒子居然是不一样的。宇宙在底层规则上,可能天生就 “偏左”,它是个左撇子。
这个观点太疯狂了,几乎动摇了整个物理学的信仰。果然在
第二年,就有实验验证了他们真的是对的。
这一发现,直接推翻了爱因斯坦之后的物理学逻辑。杨振宁、李政道因此双双拿下了诺贝尔奖,也让全世界第一次意识到,中国科学家的智慧也能站上世界之巅。
第二件事:杨 - 米尔斯方程。1954 年,杨振宁和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米尔斯,一起干了一件改变世界的大事,那就是,提出了 “杨–米尔斯方程”。
简单说,这个方程,就是现代物理的 “骨架”。学过物理的都知道,世界由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一系列元素组成,但这些元素之间怎么互动、怎么组成万物的?没几个人能说的清。
杨振宁和米尔斯,就干了这么一件事:他们用一套数学语言,画出了一张 “宇宙施工图”。这张图能精准描述,所有粒子之间是怎么合作、怎么对抗的。
这张图纸有多牛呢?近几十年间,几乎所有高能物理学的诺贝尔奖成果,比如 “夸克模型”、“希格斯粒子” 等,都是物理学家们拿着杨振宁给的这张总图纸,去盖起来的大楼。今天,我们要理解物质最基本的构成,研究宇宙的起源,也都离不开他画的这张图纸。
第三件事:他为中国科学搭建了一座通向世界的 “桥”。
上世纪 70 年代,中美关系还很冰冷,那时的中国科研,也几乎是 “闭门造车”,很难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东西。
杨振宁干了啥呢:他利用自己世界顶级科学家的声望和影响力,亲手在中外科学界之间,链接起了 “桥梁”。
他是最早访问新中国的海外华人科学家之一,带回了大量国际前沿的仪器、书籍、资料。更重要的是,他还用自己的名声担保,把无数中国的年轻学者,送进了世界一流的实验室与大学。
后面你熟知的一批大佬,像丁肇中、朱棣文、崔琦、潘建伟,都曾在不同的阶段,走过杨振宁搭起的那座学术之桥。
再到了晚年,他全职回到了清华,把最后的时间和心血,都献给了中国的教育和科学。
一个科学家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杨振宁的一生,就是答案。他证明了,中国人,不只是能仰望星空,更能改写星空的规律。
当世界谈起科学的国度,“杨振宁” 三个字,就是 “中国的物理之光”。
如今这位为宇宙写下方程的智者走了,但他的思想,早已融进这个世界的规律。当我们仰望星空时,那光年之外的秩序,有一部分就是他命名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