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听众朋友们,晚上好。
都知道横店很火,火在影视制作,气派的布景、扎堆的群演、成熟的产业链一应俱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横店之外,一座“竖店”声名鹊起。乘着短剧风口,河南郑州在中国影视版图上“攻城略地”,发展成为全国微短剧制作重要基地。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微短剧有多上头?形式上多为竖屏,正好契合手机载体,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来看;内容上“15秒一个反转,30秒一个冲突,最后10秒再留个悬念”,爽点密集,主打一个扣人心弦、欲罢不能。
——微短剧有多火?一句话见端倪:“看短剧的人比点外卖的人还多”。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人,超过外卖用户5.92亿人和网约车用户5.39亿人。
——“竖店”又是咋回事?微短剧制作企业超800家,从业人员规模达3万人,每天超100部短剧开机,3万部年产量占全国1/4……“十分钟找齐灯光组,一小时调拨百套戏服”,可不就是与“横平”不相上下的“竖直”么?
相比于其他“影视名门”,不是“电影名城”,也没有“剧作传统”,郑州何以跻身“影视重镇”?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中原腹地,四通八达是基础。就拿高铁来说,以郑州为中心,河南已形成1小时覆盖省辖市、2小时连通周边省会城市及京津冀、3小时通达长三角、4小时通达成渝地区、5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等全国主要经济区的“12345”出行圈。
当出行圈扩大朋友圈、朋友圈造就生活圈,繁荣的产业圈自然也就不在话下。
可是,交通便利的地方一大把,郑州凭啥上演“一出好戏”?
历史是根脉,文化是灵魂。从古代聚落,到都城遗址,从特色街区,到名人故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城市以文化肌理;及至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现代化大都市的要素一个也不少。
传承与发展的流变、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堪称取之不竭的影视富矿。
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和微短剧之“短”相对应,行业的一个关键指标在于“高周转”“小快灵”。
有从业者坦言:“传统影视公司还在为一部剧打磨三年时,郑州团队已经迭代了300个爆款套路。”思路决定出路。卖建材的商铺、摆瓷砖的展厅,摇身一变就是“总裁办公室”“重症监护室”;“早上写剧本、下午拍摄、晚上剪辑,第二天就能上线变现”,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制作成本相比其他城市低40%左右。
正因如此,有人评价,郑州引领的“短剧革命”,正在改写影视行业的游戏规则。或许有些夸张,但的确折射出影视制作的一种新的动向。
当然了,“有形之手”也在四两拨千斤。
去年,《关于郑州市加快推进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的意见》发布;今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郑州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除了政策支持,也不吝“真金白银”。对优质微短剧作品成片给予奖励,对地标场景、景区公园、文化场馆等场地接待微短剧剧组数量和拍摄天数达到标准的给予补助。
这其实不难理解。推动产业升级、创造就业岗位、促进文旅融合……有数据显示,一部微短剧拍摄期间,带动景区游客量增长30%。把行业红利“吃干榨尽”,“竖店”是认真的。
只不过,微短剧“量大管饱”,但正在饱受同质化、荒诞化的争议,郑州自身也面临着高光之下的隐忧。比如,行业尚处于野蛮生长状态,企业各自为战、相互内卷;产业链主要集中在生产制作环节,在剧本原创等高价值领域优势不明显,等等。
到底是“旺火”还是“虚火”,郑州显然不会“坐以待毙”。在今年举行的“文脉千年·剧说郑州”网络微短剧剧本征集活动中,“竖店”打出“少林功夫、天下黄河、黄帝故里、漫步商都、幻乐之城”的名号,为的就是从“短剧工厂”真正成为“短剧之都”。
不妨跳出“竖店”看“竖店”。风口一直都在,缺的是审时度势的视野、因势利导的能力。期待“竖店”崛起这部剧本,爽感而不荒诞,刺激并不波折。
这正是:
分秒清恩怨,转角遇情缘。
城巷故事藏,竖屏换景欢。
大家晚安。
(文| 风凌度)

图片来源:金水发布微信公众号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思聊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