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大兵瑞恩》是战争电影经典中的经典,票房与艺术价值都受到肯定,也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的代表作,对多数人来讲,它是一部深刻描述战争,引人深思的影史杰作,不过对某些人而言,这是部包藏祸心,好到很可恶的大M帝主义电影。

《拯救大兵瑞恩》的剧情并不复杂,开场我们跟着一位老先生,以及他的一家人,一起拜访了一座军人墓园,然后时间回到1944年6月6日,也就是历史上「诺曼底登陆」那一天。

随着米勒上尉与联军,一起参与惨烈的奥马哈滩头登陆战,一番血战后联军占领滩头,接着场景一转,美军高层得知:「瑞恩家有3位小孩阵亡,只剩四弟生死未卜,他却已经空降到内陆敌境」。

美军参谋长马歇尔将军(顺便提到,他在战后对中国与欧洲的命运影响相当重大),决定派出一支8人小队救援瑞恩,这个苦差事落到米勒身上,他只好带着兄弟,踏上这趟莫名其妙的任务,小队一路上打打停停,顺便在空档辩论,8个人去救一个到底有什么意义,等到死了2位弟兄之后,才终于找到瑞恩。

这时,瑞恩正和残存的战友,防守一座战略上很重要的桥,因而拒绝离开,米勒一行人想了想,决定留下来帮忙一起守桥,最后德军带着强大的火力攻来,美军几乎全军覆没,包括米勒自己,但他们也成功拖延时间,等到美军的飞机赶到,痛宰德军,米勒最后对幸存的瑞恩交代:「earn this」。时间回到现代,瑞恩爷爷问妻子:「我是不是个好人?」妻子回答:「你当然是。」

看完《拯救大兵瑞恩》,难免会有和片中人一样的疑问:「为什么要派8个人去救一个?」8人小队深入敌境,伤亡难免,至少可以预期,一定会死超过2个人(最后是阵亡7个),瑞恩又是一个没特殊专长、欠缺价值的菜兵,这趟救援任务效益上一定不划算,即使瑞恩妈妈的四位儿子全部阵亡她会很难过,但打仗是打赢最重要,人情又如何?

这就要看到整部《拯救大兵瑞恩》的关键词:「earn」。战争很残酷,就算你看片之前不知道这件事,电影开场从奥马哈登陆战开始,也花了很多时间,来展示战争的残酷。

假如只看电影都能体会战争的残酷,更何况是身处其中,亲自参与战斗的基层军人?对米勒这种战前是老师的人,他甚至直说,等他回去他太太大概都认不出他来了。战争对人身心的伤害显而易见,那么「为何而战」就很重要。

打仗总要有个目的,像是抵抗敌军入侵,或是维护世界和平之类的,可是那些战略上的东西太难体会,离自己太远,因此倦怠的米勒,在这趟任务中看出了价值:「earn」。

整场战争的胜负离他们太遥远,他们也无从影响起,然而拯救瑞恩,避免瑞恩的老母伤心,是他们当下可以做的,而且做到后能看到明显价值的,既然如此,拯救瑞恩就是值得去做的,这是这些小人物在这场庞大无情的战争里,难得可以追寻的救赎。

对美军来说,派一队人拯救瑞恩,和派军舰、运输机送巧克力到前线一样,这些行为对战争的效益都没有帮助,反而浪费宝贵的人力与物力,却能证明「我们做得到」,而能提振己方的士气,打击敌人的信心;对米勒等人而言,拯救瑞恩是一件虽然「微小」,却很「明确」的「幸福」,也就是「小确幸」!

《拯救大兵瑞恩》从中间开始,就不断在铺陈「earn」,战争太过残酷,即使最后能打赢,活命,回家,许多东西也早已一去不回,那么,既然巨大的不幸已无可挽回,总有点什么微妙的小东西是仍可挽救的吧?那就去救人吧,去博回那点小确幸,在苦闷的漫长战争里,也只有小确幸是能够追寻的了!

如果不是对现实的巨大彷徨无奈,哪有追寻微小确定幸福的价值?最后米勒一行人,付出重大的牺牲,总算得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就这样,铺垫了整部《拯救大兵瑞恩》,米勒对瑞恩讲的遗言:「earn this」,才因此有了惊人的震撼力,瑞恩也没有辜负这些人,他活到年老,生养了一家子人,把生命的价值发扬光大。

活下来的不仅有瑞恩,还有极具争议的厄本。厄本代表的意义众说纷纭,不过我想,最直接的就是他对战争的态度,如何从没打过仗的文士,最终成为仍守住基本底线的战士的过程。对厄本的作为,不论批评或同情,都有道理,但都很无奈。

既然《拯救大兵瑞恩》演活了战争的残酷与无奈,那么意味着这是一部反战电影吗?这就是会引发价值观争议的地方,比起多数容易辨识出是反战片的反战片,斯皮尔伯格通过电影告诉我们的价值观,并非像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或毕格罗的《拆弹部队》偏向绝对反战,而比较偏向:「虽然战争很残酷,但该战的时候,就是要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