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关税大限不到一周,特朗普突然亲自出马,放话要对日本加税至30%甚至35%,同时还在接受采访时,刻意回避日本首相石破茂的名字,改口叫他“亲爱的日本先生”。那么,特朗普为何突然亲自上场?他对石破茂的态度又透露出哪些信息?

从4月开始,美国就抛出所谓的“对等关税”政策,对包括日本在内的贸易伙伴发出最后通牒,要求90天内达成协议,否则关税上调。但现实远比特朗普想象得更复杂。七轮美日谈判之后,仍未谈出结果,日本坚持不牺牲农业、不接受汽车关税,美方则坚持要削减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强推美国产品出口。美日反复拉锯,最终换来的是特朗普在大限前夕亲自“上场”,不仅给日本施压,也给其他国家敲响警钟。

特朗普对石破茂称呼变了透露何信息

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的讲话,透露出两点关键信息。其一,他对日本极度不满,直言他们非常强硬,甚至借着“米荒”一事,指责日本不进口美国大米。其二,他强调谈不拢就直接加税,甚至将日本划入“不能合作国家”的行列,这一发言方式与他在中美谈判、欧盟谈判中的套路如出一辙,一边制造舆论压力,一边保持操作空间。只是这一次他连日本首相的名字都懒得提,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石破茂政府“不配合”的一种公开羞辱。

这一变化,也让外界猜测特朗普是否已经将日本视为“难以驯服”的盟友?确实,在全球范围内,特朗普对待贸易伙伴的态度越来越“零和博弈化”,他要的不是互利,而是让对方低头。日本谈判代表赤泽亮正曾七次赴华盛顿寻求妥协,提出增加农产品进口、放开部分市场准入,但在特朗普眼中,这还远远不够。他想要的是美国产品必须卖出去,不接受任何温和让步。可问题是日本也面临国内参议院选举,石破政府若在汽车和大米问题上让步,等同于自毁政治根基。

特朗普对石破茂称呼变了透露何信息

在这一点上,特朗普的做法可以说既冒进又失策。表面上看,他希望用最后通牒实现快速交易,但他忽视了对方国家的政治现实。《金融时报》报道称,美国政府内部对关税政策存在严重分歧,导致对外谈判混乱无章。《华尔街日报则进一步指出,日本之所以强硬,不仅是为了保护本国产业,更是因为无法理解美国的真实意图,一边谈判一边加税、甚至是回避首相姓名,这种混乱的姿态削弱了美国的战略信用。

而与此同时,中国的布局就显得格外沉稳。早在8年前,中国就已着手应对美国关税战。2016年后,中国不断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持续降低对美出口依赖,从20%以上降至如今的12%,为当前博弈提供了充足回旋空间。从5月出口数据来看,即便在全球贸易动荡背景下,中国仍实现了6.3%的出口增长,显示出对冲外部压力的韧性。

特朗普对石破茂称呼变了透露何信息

不仅如此,在应对特朗普模式上,中国没有采取“以硬对硬”的方式,而是通过稳定自身经济预期、扩大对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强化RCEP框架内的多边协调,悄然构筑起一条“避险带”。也正因此,即便特朗普反复向中方发出“签不成协议就加税”的威胁,中方也从未仓促回应,因为底牌已经摆在桌面,中国可以承受风浪,也有足够筹码和替代路径去对冲风险。

这种战略定力与提前布局,与日本目前所面临的被动形成鲜明对比。夹在美国的贸易霸凌和本国利益之间左右为难。既不能在农业让步,又必须守住汽车产业的关键筹码,更重要的是,石破茂政府刚上台不久,如果贸然签下不平等协议,将直接损伤执政根基。

更危险的是,石破茂与特朗普关系破裂所带来的战略后果。作为长期依赖美日同盟体系的日本,一旦在经贸层面被美国孤立,后果不仅是出口下降,更是战略空间的进一步压缩。尤其在当前中美博弈的背景下,倘若日本无法稳住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又失去了与美国的谈判筹码,那将陷入真正的两面被动。

特朗普对石破茂称呼变了透露何信息

从刻意回避日本首相石破茂的名字开始,特朗普表达的不只是对日本的不满,更是一种全球警告。接下来的日子里,欧盟、印度、韩国等都将面临类似考验,而这场关税风暴的最终走向,其实早已在中美应对模式的差异中埋下伏笔。一个在恐吓、临时加税中搏命求胜;另一个则是在深耕内需,稳住产业与拓展格局中提前布局。当风暴来临时,谁更有韧性,答案已经不言而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