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角更火就是主角无用!聂慎儿集齐美强惨特质,依旧无法掀桌窦漪房

近些年,国产影视剧经常出现“配角掀桌”的现象,造成这种结果的有两个主要原因:主演能力不足;主演人设扁平化、单薄。

而早些年一部《美人心计》,被观众评价:不敢相信这是于正的作品!
剧中王丽坤饰演的聂慎儿是美强惨的代表,她手段狠辣、做事决绝,剧播之后人气非常高,如果放到现在绝对是“配角掀桌主角”的典型案例了。

但看完《美人心计》却没有观众会讨厌窦漪房,这就是编剧的硬实力了。
因为窦漪房本身也是一个具有十足魅力的女性角色。

对比《长月浕明》、《我的人间烟火》、《如懿传》等作品“配角掀桌主角”的现象,它直接证明了一句话:配角掀桌就是主角无用!

首先窦漪房从不是传统圣母型女主。
杀伐决断:为保地位默许聂慎儿被杀,利用儿子巩固权力;
冷感智慧:被刘恒指认“细作身份”时不辩解,用十年布局自证清白;
非道德神性:守护聂慎儿子女,既是对旧情的偿还,也是对自身政治形象的塑造。
看剧的时候就能发现,虽然聂慎儿的不幸是窦漪房母亲造成的,站在她的角度看,她也好像一直在被女主窦漪房抢走“气运”,明明各方面条件都不比对方差。

但剧中的因果逻辑完全能自洽,窦漪房也的确很爱护聂慎儿,一直在弥补。
比如她帮助聂慎儿摆脱逃犯罪名,自己当上皇后后全天下找慎儿要共享荣华富贵等等,基本对方要什么她就给什么。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她也做了许多“坏事”,甚至最后还亲手杀了聂慎儿。
但总的来说,窦漪房这种“亦正亦邪”的复杂性,比聂慎儿单一的“偏执恶女”形象更贴近人性真实,也更能引发观众深度共情。

而且,聂慎儿前期的悲惨遭遇(被卖青楼、痛失爱人)确实能引发同情,但当她后期为私欲滥杀无辜(如害死莫雪鸢),观众便会迅速倒戈。
相比之下,窦漪房即便手上沾血,始终保持着“为大局而战”的崇高性。
再者,窦漪房原型为汉朝窦太后,她“辅佐三代帝王”的传奇经历自带历史厚重感。观众对真实历史人物的命运好奇形成天然关注点。
而聂慎儿作为虚构角色,缺乏历史纵深感,其悲剧性更多是编剧刻意制造的“人造冲突”。
另外,观众本身存在慕强心理,对于窦漪房有上位者滤镜。
窦漪房杀聂慎儿被视为“自保的无奈之举”,而聂慎儿害人则是“恶毒本性”;窦漪房利用儿子是“政治家的必要牺牲”,聂慎儿争夺宠爱则是“雌竞的低级手段”。

这种双重标准源于观众对“主角即正义”的潜意识认同——主角的动机更容易被合理化,配角的行为则被解构为“反派注脚”。
如今许多作品为了保证主角光环,会大面积减少配角的高光时刻,可是在主角塑造时会出现过度神化的现象,人设完全“真善美、正大尚”,缺乏真实度。
相比之下,配角反而更真实、落地。
比如《长月浕明》中的叶冰裳,那段主角团集体审判反派的戏份遭到全网“口诛笔伐”。

还有《如懿传》里的卫嬿婉莫名其妙就遭到主角团的嫌弃,好像因为对方是反派而无条件讨厌对方,如懿审判卫嬿婉那句“炩妃为了向上爬是不择手段的”被无数观众质疑。

相比之下,《美人心计》里窦漪房和聂慎儿的故事逻辑就完整的多,聂慎儿的可怜之人无法掩盖她的可恨之处,与窦漪房的非圣母性对冲。

这也是“配角无法掀桌主角”的主要原因。
聂慎儿与窦漪房本是同根同源的“双生花”——幼年同历灭门惨案,却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窦漪房:以“智”破局,用隐忍、权谋在深宫生存,逐步掌控命运;
聂慎儿:以“狠”求生,用掠夺、背叛填补内心黑洞。
聂慎儿的每一次黑化(抢刘恒、杀雪鸢、逼宫夺权),都在逼迫窦漪房从“善良小白花”蜕变为“冷酷政治家”。
她的存在本质是主角进阶的“经验包”。
而且,聂慎儿的高光时刻(如雨中哭诉命运不公、与刘恒的禁忌之恋)虽极具冲击力,但始终是碎片化的“情绪爆点”。
相比之下,窦漪房的权力之路(从代国宫女到汉朝太后)是一条完整连贯的“成长主线”,观众的情感投入随着她的每一次选择(隐忍、反击、牺牲)而持续累积。
值得注意的是,林心如与王丽坤都演技精湛,将这两个角色诠释的极好,两个人的对手戏相当精彩,真的做到了“互相成就”。

而掀桌的本质是挑战叙事权力结构。
可以这样认为:窦漪房不仅是角色,更是历史镜像中女性生存智慧的象征。聂慎儿再耀眼,也注定是这面镜子上的一道裂痕,提醒观众光从何处来。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