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文1998年出生,被称为史学奇才。

他16岁出书,出书时怕有人拿他炒作,他刻意隐藏了自己的年龄。

林嘉文被著名历史学家、宋史大家、博士生导师李裕民教授盛赞,说他的学识比博士水平要高,一般博士都达不到他的水准。

说到林嘉文和李裕民的相识,还要归结于网络的普及。

他们经常在网上沟通专业史学问题,让李裕民教授没想到的是,林嘉文竟然只有16岁,还是一个中学生。

这很难得,他很看好林嘉文,还推荐他到北京大学历史系就读。

李裕民教授还为他的第二本书作了序,一般他是不会轻易为别人作序的,就是他教出来的博士生也不可以。

之所以为林嘉文破例,在他看来从史学界来说,新中国成立后能出历史方面的史学著作的,林嘉文算是最年轻的。

他把林嘉文出的书,称为史学著作,是有研究价值的。

这是华商报采访李裕民教授时,他坦言的。

那么,林嘉文到底有怎样的传奇人生?他又是为何走上轻生的道路的呢?


史学奇才

1998年,林嘉文出生在历史名城陕西西安市,他家算得上书香门第。母亲是老师,父亲在一所法律院校工作,外祖父母也是老师。

家里的书很多,氛围很好,从小受家庭的影响,他喜欢看书,尤其是对历史特别感兴趣。

他的父母喜欢看百家讲坛,二十世纪初,易中天、王立群、于丹等历史名家,把百家讲坛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上小学的林嘉文,对他们的节目特别的痴迷。

他就喜欢上了历史,父母也支持他,只要是他需要的书籍,父母都会给他买到手。他上小学时,就已经开始看《资治通鉴》、《吕氏春秋》、《三国志》等著作了。

他是能够全部读懂的,在这方面他很有天赋。

中学时,他主要研究和宋史有关的书籍,比如,《涑水记闻》《湘山野录》《墨庄漫录》。

拿到这些书之后,不仅仅是看,他还会思考,还会问为什么?

他喜欢做笔记,一本接着一本,不知写过多少本了。

哪些是他有疑问的?哪些是他搞清楚的?哪些是他研究出来的成果?

他都记录得很清楚。

在他16岁的时候,他出了一本30万字的史学著作《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武帝的迅速崛起》。


这本书就是他长期记录笔记的结果,也是他长期思考的结果。用道家的思想,解读了汉朝时期的那些人,那些事儿。

正是这一本书出版之后,让史学界里的人关注到了他,对他的赞扬声一片。

他成名了!

只不过那时候大部分人,不知道他是中学生,因为他隐藏了自己的年龄,他怕别人知道他的年纪,会拿着他来炒作,他不喜欢炒作,不喜欢被打扰。

他就想安安静静做学问!

在学校上学期间,他是一个历史通,历史老师讲课的时候,他经常和老师探讨很多学术的问题,班里的同学都听不懂,老师压力很大。

有时候老师也会让他,给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老师不懂的,还可以向他请教。

同学眼里的林嘉文是一个好学生,他不偏科,每科成绩都很好,历史尤其突出,比老师的水平都要高。

讲宋史时,老师坦言他的压力特别大,生怕自己讲错。因为林嘉文对宋史和西夏史尤其精通,他的高度常人很难达到。

这就是他的天赋,他梦想考取北京大学历史系!

被曝光了引起争议,决定自杀

林嘉文17岁时,出了他人生当中的第二本书,《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这本书出版之后,再次引起史学界的哗然。

尤其是宋史大家李裕民为他写序,还参加了他的新书出版座谈会,让他带有更多神秘色彩。

李裕民对林嘉文很熟,林嘉文经常去他家借书,那些书有相当一部分买不到,李裕民经常叮嘱他不要太累,因为研究历史熬夜是经常的事情。


很多人对林嘉文这个人感兴趣,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最终,林嘉文还是被曝光了。

他是少年奇才!

因为这本书的出版,更多人知道了他,当得知他是一个中学生后,大部分人简直不敢相信。

他那成熟老练的语言,他对史学问题的分析与提炼,背后的思考与总结。

很难让人想到,他只是一个中学生。

尤其是全国的报纸与杂志刊登着天才少年的故事,很多历史学教授都无法相信,这样解析严谨、观点犀利的作品,居然出自于一个中学生之手。

太不可思议了!

甚至有不少人怀疑,他是不是被父母代笔了?为了成名获得曝光量?

他怎么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他只是一个高中生呀!

其实这个问题,他的同学和老师以及认识他的人,最有发言权。

他就是一个历史迷,是少有的史学奇才,他能写出这样的书,才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就是他正常的水准。

可是,了解他的终究是少数。


由于他的热度很高,讨论他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媒体记者,他们都聚集到林嘉文家门口,学校门口,想要采访他,挖他的资料,写一篇有关他的成长史。

最终的目的就是获得流量,世人对天才的成长史都很好奇。

但是,所有人都忽略了林嘉文的承受能力,他只是一个中学生!

这种铺天盖地的报道,不是林嘉文想要看到的结果,他很无奈,他的压力很大。

一个人一旦成名了,随之而来的就是争议,这些争议有褒有贬。

要知道,他只是一个中学生,太多的非议,让他很难承受。

成名早了是好事,但是,有的时候也是坏事。

林嘉文属于那种低调的人,不知道他的提前离世,是不是和他出名有关?反正出名后他抑郁了,他的老师同学,都知道他有抑郁症。

他一直在吃这方面的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上高三的他,既要完成繁重的学业,还要研究他喜欢的史学,还得面对铺天盖地的争议。他的压力应该是蛮大的,但是,没有人想到他会自杀。

可是,他还是选择了轻生,跳楼之前,他写了一封遗书。

遗书称未来对他没吸引力了

2016年2月23日晚8时,林嘉文吃过药后在家完成作业。作业完成后,他写了一封遗书,发给了和自己关系比较好的一个老师。

上面介绍了他死亡的大致原因,以及他的后世处理问题。

晚上23点时,发现他跳楼了,从自家阳台上跳下去的,这是他父母永远的痛。

他留的遗书的内容如下:

“终于还是要离开,一走了之的念头,曾在脑海里萌发过太多次,两年多来每一次对压抑、恐惧的感受,都推动着我在脑海里沉淀下今日对生死的深思熟虑。

让我自己不再会觉得自己的离开只是草率的轻生。

让我可以以为我最终的离去,不仅是感性地对抑郁、孤独的排解,也是种变相地对我理性思考之成果的表达。”

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烦请所有得知我去世消息的人,如果你们觉得不能理解我,请给予我基本的尊重,不要拿我借题发挥……”

当晚六点钟,他还发了朋友圈,没有人想到他会去世。

到了24日一大早,铺天盖地都在报道他去世的消息,就连省教育厅也打来电话询问情况。

关心他的人确实太多了,昔日的老师、朋友、史学专家......


林嘉文确实死了,从他家楼上跳了下去。

这份打击,让父母难以承受。

他的父亲在他去世后,接受采访时说,林嘉文已经患有抑郁症半年了,他是家里的独子,没想到他会选择这种方式离开。

抑郁了半年,人就走了,他是被曝光后变得抑郁的。

林嘉文在交代后世的时候,还说到父亲和母亲,希望父亲更爱母亲,不要为他的死而有感伤,这是他深思熟虑的选择。

就这样,一个被众多历史学者看好的新星陨落了。

他的班主任老师说,本来到六月份,他就要参加高考了,他想要考取北京大学,以他的成绩,他是可以考上重点大学的。

他一点都不偏科。

同学们对他考取北京大学是有信心的,他有美好的前途,18岁前他已经出版了两本有影响力的书籍,他是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

但是,谁都不会想到,他没有等到高考,就以这种方式向大家告别了。

他是真的把人生,想明白看清楚了吗?

未必吧,他只是抑郁了。

那么,谁该为林嘉文的死负责呢?

他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媒体的炒作和怀疑,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

他很介意自己的事情被曝光,他不想让别人讨论自己,知道自己。

他没有了私人空间,他活得一点都不快乐了。

可能,这是他抑郁的主要原因。

抑郁是很痛苦的,他的父母和老师多少都表达过他的痛苦,他身边的人一直在鼓励他,支持他,鞭策他。


他不愿意成名,就像他出书时,刻意隐瞒自己的年龄一样。也许,他早就担心成名后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吧。

但是,他还是被曝光了。

昔日的安静被打破了,他的一举一动都被关注着。只能说他的书写得太好了,引起太多人的关注,小小年纪就有如此高的成就。

还有太多大学教授和学者点评过他,都是对他的夸赞,这里就不多说了,大家可以搜一下。

也许,他的抑郁与他被曝光有关。

这是他不能克服的障碍,最终,他只能选择了死亡。

就像他说的,他自身无法融入这个世界,向所有支持他的人道歉。未来对他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他能想象到他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他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所以,他选择了死亡。


通过他的遗书内容,可以看出他是没有遗憾的。

不过,还是想说,任何时候都应该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不为自己着想也要为别人着想,当然了抑郁的人,是控制不了自己的。

即便林嘉文是史学天才,他也打破不了这个“魔咒”。但愿这样的事情,还是不要发生了。

林嘉文的死,也许是天妒英才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