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那个始终疼爱女儿胜过自己的甄嬛母亲,对于甄嬛入宫之后竟然似乎无动于衷?即便甄嬛一度受冷落被欺,她也很少进宫看望;就连后来甄嬛备受宠爱时,母亲也未常常入宫拜见女儿。每每被人问及缘由,她都只笑着说是为了"避嫌"。但身为贵妇人家,哪还会在乎那些闲言碎语?其实这背后另有隐情,只是一直无人知晓。

直到那一年,甄嬛陷入了死地。准格尔可汗要娶她为妻,皇上竟也被蛊惑,命她带毒粉去除掉摩格一家。还好有果郡王及时施救,将甄嬛半路接回。可未料到,被软禁之后的甄嬛,竟也躲不过一死。眼见生命将尽,甄嬛唯有想见最后一面母亲妹妹和女儿。母亲入宫后,却发生了一件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事......这到底是为何?让我们一同从头说起。

一、身为甄府大小姐,原是万千宠爱的集中之地

甄嬛自小便是甄府的宠儿,受尽了父母的溺爱。她生于康熙二十六年,排行第三,比她大的有两个哥哥。按理说男孩在家中会受到更多的重视,可甄嬛自小就被看作掌上明珠,宠爱有加。

首先是她的教养十分到家。那个年代的规矩,女子只需要识字便算不错,即使是读书人家的闺秀,也多半只学些刺绣女红之类。可甄嬛从小就被母亲精心教导,学习诗词歌赋、书画、棋艺,简直无所不通。她能背诵整本《诗经》,作诗填词游刃有余,笔下的山水花卉栩栩如生。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她还精通了当朝皇帝最钟爱的惊鸿舞,舞姿之美更是出自纯元皇后的亲身编舞。后来入宫时,一跳惊鸿舞便让皇帝赞不绝口,可见这门艺术确实了得。

其次是甄嬛的为人处世,也让人佩服。她胆略过人,敢作敢为。选秀那天,夏冬春辱骂安陵容时,其他秀女躲躲闪闪不敢作声,惟独甄嬛一人挺身而出,护住了安陵容。这种仗义执言的作风在后宫中屡见不鲜,她为了救人常常不顾一切,哪怕付出极大代价也在所不惜。宫里那么多阴暗潜规则,她却从不畏惧,且对人总是淡然以待,说一不二。由此可见,她生来就是个气度非凡的女子。

此外,甄嬛的出身也是显赫的。父亲甄远道是大理寺少卿,原任直阅上言的重要职务。这大理寺算得上是朝野上下的最高审判机关,掌管对皇帝言谈的监察权,其卿、员的职衔是相当有分量的。母亲虽是外命妇,但家学渊源也十分不俗。甄嬛从小就是这样一个家世显赫、读书好、才艺出众的大家闺秀,自然是受到了全家人的重点栽培与宠爱。

然而,美好总是太过短暂。这个被视为完人的女儿,转眼间就要远走他乡,进入那背信弃义的深宫大院,从此一蹶不振。等到她经历了人生几番大起大落,也许就会幡然醒悟,原来自己从小受的宠爱,其实恰恰成了最大的祸根。

二、虽入宫受宠,母亲仍甚少探望,始终是个谜

甄嬛入宫的那一天,母亲眼见着这个掌上明珠离开自己的怀抱,泪如雨下,挽留的话语哽咽在喉间难以吐露。入宫这条路注定是母女们难以常常相见的,可谁能料到,母亲的探望竟如此少之又少。

一开始,甄嬛还只是个被冷落被欺的小可怜。当年入宫时,她一路受尽了戏弄与侮辱。别人得了宠爱,总能分一杯羹,只有她连个正经用度都捉襟见肘。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这样的环境之恶劣,可想而知。偌大一个坤宁宫,她只能在角落里的碎玉轩小小住上一间。宫女常年被挖空心思陷害她,连殷桃郡主这样的妃嫔也对她横加指责,更不用说纳妃宫了,那里的恩宠可从未沾过半点。

其实,在甄嬛进宫前,她的父亲甄远道就曾先机警地告诫过母亲,说以后母女见面不会那么频繁,但并不是完全没机会。可即便如此,几年之后,甄嬛身陷困境时,母亲却从未进宫探望,只能让人感叹这恩爱有加的母女终是渐行渐远。

好在甄嬛并未气馁,她始终如一,屡遭冷落却依然对皇上忠心耿耿。只要有机会,她必定会展现自己的才能,一心一意要讨皇上的欢心。就这样,甄嬛熬过了一番艰难岁月,终于在那场杏花微雨后被皇帝垂青宠幸。从此往后,她六宫最是风光,连纳兰容嫫也要让她三分。

可即便到了如日中天的时候,母亲依旧是三缄其口,很少进宫探望她。据说在甄嬛宠冠六宫后,母亲只来过两次而已,而且每次进宫都无比匆忙,几句话便离去。任凭外人如何好奇询问,她从不多言语,只说是为了避嫌,生怕女儿受到影响而已。这让身在深宫的甄嬛万分困惑,她实在看不透母亲的用意。

那年,碎玉轩里来了一场杏花微雨,足足持续了三天三夜。皇上一反常态,竟连续驻足在甄嬛宫中。可母亲好像早已看穿了这一幕,她在那微雨前一天,便突然探望了女儿一次,就好像是来做最后的告慰。可麻烦总是来得太快,母女刚刚说过几句话,便接到消息说皇上要来了,母亲便匆匆离去,竟连儿女见面的最后一面都不曾等到。后来回想起来,那一幕竟像是在为后来那滔天巨浪埋下了伏笔。

三、为了避嫌?抑或别有隐情?

自从甄嬛进宫后,母亲对她的探视就十分有限。即便在她受冷落时,母亲也极少在宫中露面;待她备受宠幸,母亲的行踪依旧如同雨后春笋般稀少。而每当人们好奇询问这其中缘由,母亲总是含糊其辞,只说是为了"避嫌"。

这对一介妇人来说未免也太过谦逊了。纵然母亲是外命进门的,但自打女儿被选入宫中,她的身份地位也早已不同往日。最起码在朝野文武之间,她也算是声名赫赫的甄府太太了。按理说,即便她进了宫,谁又能狐疑她呢?再者,她不是千娇百媚的女子,也无须过多留心闲言碎语。可她却如此谨慎,这其中定有隐情。

有人说,她之所以如此,只是为了避免招惹皇上的猜忌。众所周知,皇上一旦对哪个妃嫔有了疑心,那个妃嫔定会受尽非难。皇上素来心怀戒备,一旦发现妃嫔与外人来往频繁,多多少少会产生猜忌。因此,母亲远离皇宫,不与甄嬛频频见面,其实是为了避开皇上的耳目,免得给女儿惹祸上身。

可此说法也值得商榷。即使皇上真的怀疑母亲与女儿过从密切,也不过是对甄嬛产生猜忌而已。可甄嬛早已宠冠六宫,在皇上心中的地位即便不是最高,也是仅次于皇后了。如此地位尚且不能免除皇上的猜忌,那么不与女儿见面又有何益呢?

不仅如此,皇上早就知晓甄嬛与家人的联系密切。甄嬛入宫之初,连生活用度都短缺得不得了,吃喝用度都要靠家人接济。起初皇上觉得好笑,但后来发现甄嬛即便如此困顿,却仍对他忠心不渝,才对她另眼相看。也就是说,皇上对于甄嬛与家人的往来并无疑虑。既是如此,母亲为何还要如此谨小慎微?其中另有隐情吗?

这一切的缘由,倒也不能怪人们将"避嫌"这一说辞视为无稽之谈。一个久经世故的贵妇人家,又怎会如此一味地顾及闲言碎语呢?相反,她似乎另有所图,才会对女儿的事如此三缄其口。只不过,这其中的隐情到底为何,恐怕没那么容易便能揭开了。

四、直至陷生死危机,母亲方来暴露隐情

在甄嬛入宫多年后,终于有一件事彻底揭开了母亲素来行径的隐情。那一年,甄嬛遭受了生平最大的灾难,命悬一线。整件事的肇因,竟是满洲贵族对皇权的阴谋。

事情要从准格尔可汗的求亲说起。为了笼络蒙古人马,准格尔想通过娶一个宫女为妻来扩大自己的势力。他的眼光很快就落在了甄嬛身上,因为她不仅美貌出众,且还有满洲贵族的血统。于是他趁着皇上外出的时候,放出话来要纳甄嬛为妾室。

这可把甄嬛吓坏了,她断然拒绝,但准格尔死活不肯罢休。眼见大祸临头,甄嬛只得向皇上禀报真相。谁知这反而激怒了皇上,他竟然认定甄嬛有二心,是要借此机会离开自己。更糟的是,皇上还受了人蛊惑,误以为甄嬛有谋反之心,遂将她软禁在了雁翎村。

本以为事情到此为止,可关键的灾难却还在后头。随后不久,准格尔又千方百计骗皇上相信,摩们罗亲王一家才是真正的叛徒,特意要皇上处死他们。甄嬛不得不听从皇命,前去雁翎村散播毒粉。不过好在有果郡王察觉异样及时出手相救,将她半路接了回来。否则只怕她会遭殃难。

然而这仅仅是甄嬛遭际的开端。就在她被软禁期间,一场更大的阴谋正在酝酿之中。是的,原来准格尔根本就是假借求亲的名义,其实是在谋害皇上。他指使了一伙奸细,在紫菱洲暗中布下了杀机。此消息一经传出,顿时引起了皇上的猜忌。皇上自然第一个便怀疑了被软禁的甄嬛,认为她一定与此事有关。于是他再次下旨,要甄嬛喝那盅毒酒以证清白。

就在华阳即将落幕的时候,甄嬛站在了风口浪尖上。前有强加的罪名,后有陷害的毒计,这无疑是要置她于死地了。眼见着生命就要离去,她唯一的心愿便是见上母亲、妹妹还有女儿最后一面。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夜赶来,看到女儿身陷如此凶境,心如刀绞,泪如雨下......而就在这一刻,她终于坦白了自己素来行径的隐情。

五、原来母亲早已掌握女儿身世隐秘

母亲匆匆来到雍王府,见到女儿时双眼已哭得红肿。她紧紧抱着甄嬛,泣不成声地说道:"女儿啊,我一直瞒着你,是为了保护你!"

原来,在甄嬛还是个婴儿时,她就已经被母亲带走了。那时候她姓金,名叫金桂花,父亲则是一位名叫金学良的文官。不过很快,金家遭了横祸,一夕之间家破人亡。走投无路之际,母亲只得抱着她四处流浪,最终来到了内务府下甄府的大门。

甄嬛的父亲甄远道原本是不愿收留母女的,可母亲哭求再三,终于让他动了恻隐之心,将二人留了下来。可即便如此,他们在甄府也只是隐姓埋名的仆人而已。为了女儿的安危着想,母亲便将其改姓为甄,并重新赐了个名字叫做甄嬛。从此之后,她就在甄府里与主子一家人过起了相依为命的生活。

入宫之前,母亲就私下将甄嬛的身世告诉了她。她原本指望女儿能隐姓埋名,远离皇家的纷争是非。可谁料到命运还是将她推上了这条不归路。等到母亲发现女儿已入了宫,受宠于后宫之中时,她着实吓了一跳。于是她便只身进宫一次,将当年的始末再次告诉了甄嬛。

母亲告诫甄嬛说,自己出身卑微,若是被宫里那些主子们发现了身世,只怕会遭殃,被人耻笑。因此她必须守口如瓶,对外人绝不能透露分毫。甄嬛当时听了大吃一惊,却也只能沉默地点了点头。从此之后,她便再也没提起过自己的身世。

直到今日,甄嬛已在宫中待了多年,可母亲依旧少有造访。她生怕一旦频繁往来,会惹人猜忌,进而暴露出女儿身世的隐秘。可谁知道却因为这次意外,甄嬛差点丢了性命,母亲这才不得不将一切和盘托出。

她跪在地上,满怀愧疚地对女儿说:"我始终把你当成亲骨肉一般疼爱,所以不忍贸然让你受伤害。只是没想到,最后反而造成了你今日这番凄惨遭遇!女儿啊,你可一定要活下去,我才能在有生之年弥补自己的过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