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6月23日,在克服重重困难后,我国第一架歼8原型机终于在沈飞总装完毕,同年12月19日歼8“01”号机开始进行首次地面滑行试验。但就在这次不用升空的滑行试验中,歼8就已经暴露出了前轮摆振、油门紧、刹车冷气耗量大等缺陷,甚至发生了左侧主轮胎爆破的事故,可以说这次不成功的地面试验,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歼8项目的存废!

以上这些都是央视在最近播出,纪念中国试飞院成立65周年纪录片中所展示的内容。在这集中透露了不少有关歼8在研制和阎良试飞院期间,进行设计改进和试飞的历史画面,并突出了我国多名优秀试飞员舍生忘死的献身精神,其中有许多细节都是首次公开。

在歼8项目开始之初,后来被誉为“歼8之父”的顾诵芬总师,当时担任的是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则是由在国外多年学习飞机维修和设计的黄志千担任。但可惜的是,在歼8项目进行的如火如荼之际,黄志千却在因公出国时飞机失事而牺牲。但幸好年轻的顾诵芬临危受命,接过了歼8总设计师的重担,让歼8这个对我国极为重要的战机研制工作得以进行下去。

但在歼8设计团队即将获得成功之际,这次歼8地面滑行试验的失败,让整个项目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但顾诵芬和设计团队不甘于放弃,开始努力对歼8暴露出的各项问题进行一一改进,使得歼8项目能进行下去,并在1969年7月5日首飞成功!

但首飞成功仅仅是歼8漫长飞行试验的开端,而歼8大量设计问题也在这个阶段陆续暴露了出来。据试飞员反应,歼8在飞行速度接近音速时出现了明显的机体抖动,由于当时沈飞试验设备仅能记录十几个飞行参数,无法确切定位抖动原因,于是向阎良试飞院请调专家和设备一同进行检测。

甚至顾诵芬为了能亲自确定导致歼8出现剧烈震动的原因,不惜冒死乘坐歼6教练机与歼8一同升空,亲自对歼8飞行时的机体进行观察和分析。最终,在经过顾诵芬3次冒险升空实地观察和试飞院专家地面仪器检测后确认:导致歼8在跨音速时出现机体抖动的原因并不是之前大家怀疑的机翼分流问题,而是尾喷管气动布局出现了问题。

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后,顾诵芬带领歼8设计团队先后对尾喷管设计开始进行多种修改尝试,最终成功解决了将歼8桎梏在超音速门前的“拦路虎”!之后歼8开始转场到阎良试飞院开始更多科目的试飞工作,而这期间也涌现了多名参与歼8飞行试验的英雄试飞员。

比如在歼8到达阎良后的第一个飞行架次中,就发现机体后部因高温烧伤而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导致故障的原因,试飞员王昂在完成12500米规定动作后,准备在8000米高空进行马赫1.5的检验飞行。但就在他打开发动机加力,将速度提升到马赫1.24时,整个机身开始出现剧烈抖动,并从飞机尾部传来3声巨响。在地面指挥发现歼8尾部出现黑烟并起火后,就立即命令王昂弃机跳伞。但为了保住飞行数据和机体进行故障分析,王昂没有跳伞,而是按照程序开始冒险着陆,最终成功降落保住了飞机。

事后,经过详细排查,发现故障原因是左侧发动机加力后过热,导致燃油管断裂引起的。飞机后部当时已经严重烧伤,不但减速伞烧毁,尾根部也被击穿了3个大洞,甚至铝合金隔框都已经开始融化滴落。可以说,如果王昂再晚几分钟着陆,这架歼8的后机身就有断裂解体,出现机毁人亡的危险!

而作为试飞员,王昂等深知自己跳伞逃生容易,可这就将导致一个飞机研制型号的前功尽弃。因此试飞员们一直都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而将确保试验飞机的安全返航作为最高目标。所以与王昂一样测试寻找歼8后机身过热原因的另一名英雄试飞员滑俊,同样在面临歼8高空出现双发停车的严重故障时,也没有弃机逃生,同样千方百计的把飞机安全带回了地面。

可以说,正是他们的英勇行为,不但保住了一型飞机的研制项目,也为研制团队提供了宝贵数据。歼8在阎良试飞院的整整10年间,共计飞行了1025架次,663小时,克服了故障率高、出勤率低等问题,化解了22次发动机空中意外停车等险情。最终成功完成了歼8定型试飞的艰巨任务!

而正是有了顾诵芬总设计师带领的歼8研制团队,以及阎良试飞院多名试飞员的英勇表现,这才使得我国自研的高空高速歼击机得以顺利服役。也给了当年一代军迷讨论用歼8换F-22“悲壮战术”的机会!

让我们为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