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不行、产能过剩、供过于求、通货紧缩,或者说经济没以前那么好的根本原因,就是加班。
这不是一个暴论,而是证据确凿,言之有据。毕竟,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本质上也是工作时间与休闲时间的平衡。
你想想,你是劳动者也是消费者,如果一天干12个小时,每个月干28天,光赚钱不花钱了,供给一定是过剩的。
干活太久,加班太多,还会导致打工人之间恶性竞争。比如农场主本来需要雇两只牛马,每个人发5000饲料;但他可以只雇一只牛马干两个人的活,然后只给他8000草料,2000草料不就节省下来了,但就业就少了一只牛马,整个社会消费也对应少了2000草料。
当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单休,当工作越来越难找,工资越来越难涨,当压力越来越大,所有人都意识到,我们不能再这么干了,我们所有人,也正在处于一场巨大的危机之中,而这场危机的源头,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内卷。
内卷的由来
什么是“内卷”(involution)?这个词最早是德国哲学家康德发明的;随后人类学家亚历山大做了个解释,认为当一种文化既没法稳定,也没法更好,只能内部越来越复杂就叫内卷;后来克利福德更进一步,他举了个例子,说印尼爪哇岛资本匮乏、土地有限,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种地的大军,但水稻产量却一点都没涨,一群人白忙活了,这就叫内卷。
所以,内卷的本质并不是努力奋斗,而是奋斗、努力了也没啥用。行长作为之前的互联网大厂老司机,就亲身经历和体验过这种无力感。
在互联网公司蓬勃发展的那几年,用户一直在增长,大厂也一直在扩招。无论是产品、技术、算法、运营、商业化还是设计岗,都在各司其职。
但后来,就多出了很多奇奇怪怪的细分岗位。什么用户增长策略、内容治理策略、内容生态运营……我就寻思着,增长和生态不就是业务指标之一,为什么还要在分出去呢,这不就会导致部门之间互相扯皮和抢功吗?
当然部门领导这样做我也能理解。毕竟管的人多了,你的地位才能更稳固,权力才能越来越大直到不可替代,最终导致部门越来越臃肿,多出来的人根本没有舒服的活可干,为了保住工作只能没活找活硬干。我所在的那个App产品,当时就在开发一个下翻三屏都找不到的功能,有时候App的一个颜色、一根线的粗细都要讨论半天,但这个功能对屏幕前的大家有多大的价值,不管大家理解不理解,反正我不能李姐。
结果就是大家都在忙活着自己都不相信的事情,都明白市场已经饱和了,但还是要“向上管理”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否则领导也没法给更高层汇报证明部门是有价值的,而部门不再有产出也就意味着会被一锅端。
最终,所有的努力都变成了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汇报能力比业务能力还要重要,而最重要的一种表演就是加班和内卷,就是不断地凑数据和找意义。毕竟,如果一件事既没有意义,你又不辛苦,留着你又有什么用呢?
不仅是互联网,据我了解,其实各行各业这几年都陷入了内卷式竞争。比如家电、手机和新能源汽车,甚至街边的奶茶店、商场的火锅店和烤肉店都开始了几十元的无限自助,外卖平台大战推出的三元套餐比比皆是,我就问一句,你敢吃吗?
如果产品和服务越来越难卖,价格就只能越降越低,利润低了就只能降低质量、压缩供应商价格并克扣打工人的工资,工资少了上班时间就会越来越多,没钱没时间当然就没法消费,这不就逻辑闭环了?
可能有人就问了,我不管,价格低了有什么不好的,我们消费者不都得到好处了?达咩达咩,你说的那种降价,其实是在市场机制里的良性竞争,物美价廉最关键的也是物美而不是价廉。当企业开始模仿抄袭、互相压价、重复建设并不再创新时,这场过度内卷的无限战争最终将毁掉所有人。
内卷的本质
什么是内卷的本质,也许听完这个故事,你将会明明白白。
假设有个小镇,小镇上有很多鞋店,这些店每天上午10点开门,中午12点到2点午休,下午6点关门,每周营业5天,周末休息。在最热和最冷以及过年的那几天,老板也会关掉店铺去南方度假或去北方滑雪。
多年以来,小镇的人口没什么变化,鞋子的质量以及供货也很稳定,直到有一天,有一个卷王老板空降小镇。他的店7点开门,不午休,晚上营业到11点,全年无休,这也让他家的生意特别好,毕竟小镇居民周末也可以去买鞋子了。
本来事情就这样继续下去,但看红眼的其他店长却不服输,毕竟卷王老板抢走了他们的生意。于是一家又一家的店长也加入卷王大军,所有的人都开始卷了。结果呢,正如大家所预料的,所有人都更累了,但大家卖鞋的收入还和以前一样,这就是传说中的内卷,在某种层面来看也是一种囚徒困境。
如果把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那就是另一个鬼故事了。
如果老板们工作时间变长,娱乐时间就会变少,他们下馆子、喝咖啡的次数也会变少,于是小镇上的餐饮店也开始变得冷清。很多老板赚不到钱就纷纷关店,房租也随之下降,房地产也开始不好了起来,并开始蔓延到各行各业。最终,大家内卷的结果就是小镇的经济并没有变好,反而变得更差了。
这也印证了我刚开始说过的话:经济没以前那么好的根本原因,就是内卷,就是加班。当所有人都无效加班的时候,其实还不如不加班。
如果用经济学知识总结上面这种现象,就是在技术和市场结构没发生变化的时候,单纯增加劳动或资本投入有时候反而会导致产出效率下降,也就是是大家越卷,收益越低,甚至劣币驱逐良币。这并不是所谓的创新,而是低水平的重复竞争,这也是内卷的真正本质。
目前,我们有很多行业,其实都陷入了这样的无效内卷中,通过找到这些内卷行业,我们可以避开未来的“天坑专业”,帮助我们报志愿和选工作,避免“毕业即失业”。
怎么找到内卷专业呢?第一我们可以观察产能利用状况,如果现有产能都用不掉出现产能过剩那一定很卷;第二是看销售的难度,可以用毛利率减去销售费用率来粗略计算,如果越接近就说明出现了过度营销,那也是卷的一种体现。
这样来看,我们在新能源、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上内卷严重,比如汽车制造、电器机械和计算机电子制造;在贴近我们生活的消费品制造业上也很卷,比如食品制造;与房地产相关的原材料制造业我就不多说了,已经卷成了夕阳行业,比如水泥、玻璃和非金属矿物,我们在升学和择业中,都要尽量避坑。
当然,还有一些行业虽然不是两个指标都亮红灯,但也有一个指标亮起了黄灯,也十分危险。
第一个行业是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加工业,虽然产能打满,但大家却在打价格战,十分内卷;第二个行业可能你想不到,是这半年表现非常好的生物医药制造业,主要是销售难度大,虽然带量采购和医保限价挤掉了不少水份,但销售费用率依然在40%以上,内卷得很。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卷王行业?我想用大家能吃苦,喜欢狼性文化是解释不通的。都说理性人逐利,在无利可图的情况下谁原因辛苦呢?在这样的现象背后,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太过宏观的东西大家都说太多了,比如国内消费不足、国外出口不力,很多产业产能过剩、以价换量甚至量价齐缓等。
第二,是中观方面的,最重要的就是随着出生率降低和老龄化,劳动开始不足,资本开始过剩,这时候收入分配调节也会跟不上节奏,导致没有钱更没有人去消费;当然还有房地产行业鲸落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这对就业、收入的冲击不可小觑。
第三,制度层面我不方便多说,简单提一嘴,由于政绩考核偏向短期,很多地方为了政绩,搞税收优惠和土地优惠进行招商引资的无限竞争,其实这并不是市场化的方式,会扭曲成本,造成重复建设和无序扩张,并且地方保护主义也容易让那些该倒闭的落后产业无法出清,自己卷的开心,却忽略了消费环境。
最后,是微观技术层面。往往在科技创新初期,大家都是多头下注。比如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有的企业押注磷酸铁锂锂电,还有的押注三元电池、固态电池、钠电池甚至是氢能。一旦某些技术出头,其他的技术需求会断崖式降低,比如日本押注的氢能源汽车。因此,技术结构性迭代带来的产能过剩,也是大家内卷的一大来源,但我觉得这种卷该卷,卷的好,只有在技术上更卷,才能在未来不卷。
至于我们怎么在这样的卷王模式下逃离内卷,我有几种解药,只有对症下药,才能提高疗效。
内卷的逃离
如果说在制度上尊重市场、调节分配、扩大内需、改善要素、优化考核、供给改革是国家的事,那么改变观念、转变思维就是我们自己能够做到的,避免内卷的终极武器。
毕竟,在过去几十年里,卷曾经是好事,在那个年代内卷也总会有收益。在时代的高速列车上,稍微勤奋一点就能吃喝不愁,谁又甘心躺平呢?因此在那个时代,赢学,成为了第一大显学,拼一拼单车变摩托的故事,也备受人们追捧。
后来,人们就开始越来越想赢,仿佛成功就是判断人生的唯一标准——小朋友从幼儿园开始卷起,卷英文、卷奥数、卷编程,一届又一届的国际学校,一层又一层的暑假补习。到了大学大家又开始卷绩点、刷实习、抢工作,毕业了开始还房贷、忙加班、求一个升职加薪。
当我们反应过来的时候,突然发现时代的列车早已徐徐而行,卷已经早就不能换来当年的结果,更多的时候变成了自我消耗的陷阱。毕竟,接下来的发展,更多的是靠技术、效率和创新,你再怎么熬夜工作,也比不了未来的AI算法,更卷不过未来的人形机器人。
就像你在地铁站拼命奔跑,地铁已经开走了你还在跑步,地铁上的人质问你为什么不努力跑快点,你突然醒悟他能上车的原因只是因为来得早、生得早、活得久。明白了这一点,你还想卷吗?
当内卷和奋斗成为了这个社会的集体性焦虑,你有没有反思过,其实不卷才是最真实的人间清醒,才是宏大叙事里对所有人都好的小确幸。
所以对于社会而言,如果“努力就有回报”的大饼越来越难实现,那么最起码要允许年轻人休息,允许大家选择一份体面但不自我燃烧的生活方式,让身心健康成为整个社会的终极目的,而不只是为了赢。只有这样,才能为下一次经济腾飞攒足弹药。
随着大家工作时间变短,消费不就来了吗,就业说不定也来了,大家脑子活了创新也会接踵而至。毕竟那些美好的技术革命,大多诞生在“被允许喘息”的生活之中。就像打游戏的需求带动了显卡发展,显卡技术的成熟又推动了AI革命一样,当内卷不在,放空也就成了创造力的孵化器。
所以,当整个社会和每家公司,换下办公室里“比待遇越比心胸越窄,讲奉献越讲境界越高”的标语时,或许我们这代人,就能够真正由卷变直,丈量万物,成为万物的尺度了。
尾声
回顾历史上的地缘纷争,大多起源于内卷:
当工资在GDP中的分配比例下降,资本在GDP中的分配比例提升,企业疯狂生产,人们疯狂劳动却没时间享受,最终导致恶性循环,演变成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当庞大的产能通过极致低价席卷全球,进而在贸易上产生摩擦,酿成人类历史上一次次战争的苦果。
而欧美国家甚至邻居日本,经过了百年斗争和一代代反思总结,最后搞出了个8小时工作制,也因此在二战后迎来了几十年的和平和经济繁荣。
目前,内卷的接力棒最终还是落到了我们头上,如果我们不能更好输出产能,就只能自我消耗。正如日本、韩国在过去几十年做的那样,我们自我消耗的终极命门,就是极低的生育率,造就了失去的一代人。
纵使强悍几十年又如何?当日本萎靡了35年,最终彻底被打掉了精气神,才让我们抓住了机会赶超,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当然,我们也看到近年来局会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上频频发声,要整治“内卷式”竞争;地方上也纷纷出台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的措施,有的地方甚至鼓励每周休息2.5天;一些政策还剑指企业拖欠供应链账款和恶意低价竞争的症结,让职场反内卷和行业反内卷遥相呼应。
但我们也知道,没钱消费或许远不止没有时间和加班那么简单,而是因为收入预期下降或者对未来缺乏信心。在收入不高、保障不好的情况下,低欲望是人类保护自我的本能。除了反内卷,或许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去解决。
但我相信,凭借着四十多年以来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我们一定能迈过这道坎,让一代人,不再因为一代人的卷,成为被失去的那一代人。
参考文献
“内卷式”竞争:风起何方?潮归何处?,粤开证券罗志恒
如何“反内卷”?——关键在于定价权,东吴证券芦哲
走出“内卷”靠什么?,国金证券宋雪涛
“内卷”还持续多久?,长江证券伍戈
卷入内卷:我们能否拥有“停下来的权利”,南方人物周刊
反内卷到底是在反什么?,南方人物周刊
“内卷式”竞争的成因及治理路径,财经杂志
整治“内卷式”竞争:理论、事实与对策建议,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中国“内卷式”竞争的主要特征和形成机制,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青年“内卷文化”的批判性阐释及其应对之策,中国青年研究
解构“内卷”,经理人网
内卷的解药不是涨价,饭统戴老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