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惠心里的国与家

8月20日,台湾歌手黄安在个人社交媒体发布讣告,称其多年好友、著名歌手千百惠于8月19日凌晨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62岁。

千百惠,这个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年心上的名字,送来了一首首流遍街头巷尾的旋律。那首曾经家喻户晓的《走过咖啡屋》里,千百惠温婉甜美的声音,恰似那个年代留给人最温存的记忆:“每次走过这间咖啡屋,忍不住慢下了脚步。”

走过咖啡屋,千百惠

其实,甜美,更多像是千百惠轻盈的外衣,她还有一颗坚定的心。

这位常被称为“中国台湾歌手”的“60后”女明星,原名钟兰蕊,出生于中国台湾。1990年起,她便定居北京。2021年,千百惠第一次在社交媒体高调亮出自己的大陆身份证,并称自己早在20多年前就获得了身份证。

千百惠去世的消息发布后,那张举着身份证的照片被媒体和网友转发与缅怀——当时已经58岁的千百惠,依然眉眼弯弯、眼神清澈,将证件贴着自己的脸颊,对着镜头微笑着说:“我是来自中国台湾高山族的千百惠。不管身在哪里,祖国都是我强大的依靠,为此我倍感骄傲!”

千百惠心里的国与家

歌如其人,六十岁的千百惠,用自己的方式,将温柔而深沉的爱国情怀揉进旋律里。正如歌声背后是不可撼动的天赋与努力,态度背后,也是从来坚定的情感与认知。

历史里的歌声一点点离我们远去,几代人关于青春与祖国的记忆,被千百惠轻轻离开的脚步,安静地画上一个分号。


“活”的歌手

用今天的话来说,生前的千百惠,是那种“活人感”很足的歌手。

台湾歌手黄安与她相识47年,在对好友的悼念里,黄安感慨道:“百惠与我同年,她因病先走一步,留下的我们更应该珍惜光阴,利益众生,活出生命的价值。”

千百惠心里的国与家

8月20日,中国台湾歌手黄安在个人社交媒体发布的讣告

千百惠的一生,与其说是职业歌手的精益求精,毋宁说更是一个音乐热爱者不断用行为和选择,诠释着生命在各个阶段的意义和价值。

1963年5月,原名为钟兰蕊的千百惠出生于中国台湾省新竹县一个普通的农家,上有哥哥,下有弟妹,家里经济条件不算富裕,尤其是在16岁那年父亲意外离世后,千百惠不得不早早辍学打工,帮助家里维持生计。

高中三年级时,钟兰蕊到一家西餐厅打工,一边唱歌。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被台湾音乐人刘家昌发现。那是1984年,两岸音乐都进入一个蓬勃阶段,流行音乐开始在大陆风靡,台湾也随着音乐录像带的推广和盛行,进入唱片制作的百万时代。

刘家昌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国语流行歌手的金牌伯乐,邓丽君、甄妮等歌手都曾受他的扶持。

对于千百惠,刘家昌倾注了不少心血。他为其取了“千百惠”这个艺名,意为“集千百人的恩惠于一身”。刘家昌的作品,通常融合了老上海抒情曲的典雅与台湾小调的青春活力,旋律简单轻快、歌词通俗直白。这种风格与千百惠搭配在一起,可谓“天作之合”。

千百惠心里的国与家

1982年,19岁的千百惠推出了由刘家昌作词、作曲的首张专辑《丝雨长巷》。千百惠温柔细腻的嗓音,歌词里灵动活泼的情意很快风靡全台,千百惠也从此为人所知,还被台湾大众誉为“情歌天后”。

“透亮干净”“像蜜糖般流淌”,是千百惠的嗓音的特点,作为中国台湾高山族的她,当歌手具有天然的感染力。其演唱细腻入微,能将甜蜜与忧伤精准传递,如《依然爱你》中离别之痛的真挚诠释。

1986年,千百惠加盟台湾百事传播公司,推出了专辑《想你的时候》,其中就包含后来红遍大江南北的《想你的时候》《走过咖啡屋》等歌曲。而在当时,这张专辑不仅在台湾销量高达20万盘,在内地也引发轰动,总销量高达1800万张。

彼时,在和平统一的政策环境下,台湾解严后,两岸影视、文学与音乐开始交流传播,一度出现港台文化热。风靡大陆八十年代的邓丽君,被称为“改革开放的第一声”。而相比起邓丽君,千百惠的歌声则是另一种风情,更柔,更婉转,情感表达也更细腻。她们二人,占据了彼时大部分听众与观众的心。

1988年,高涨的人气让邓丽君在电影里崭露头角,出演了叶鸿伟执导的电影《旧情绵绵》。同年,中央电视台播出《潮-来自台湾的歌》电视专辑,千百惠在其中一首单曲《当我想你的时候》里,含蓄而绵长地低诉对远方恋人的思念,娓娓道来的深情夹杂着淡淡的忧愁。

198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走向上行时期,民间情绪乐观向上,而千百惠那一曲没有苦难叙事的歌声,为大众提供了纯粹美好情感出口。例如《走过咖啡屋》的轻快节奏,让经历动荡年代的人们重拾生活热情。

纵观大陆同时期的歌手,如李谷一等人的民族唱法,千百惠的俏皮轻快的流行甜歌,无疑更贴近普通人情感,而她的出现,也标志着大陆的音乐艺术发展从高雅艺术拓展到通俗娱乐的多元发展。

千百惠心里的国与家

然而,即便千百惠的特色是情歌,但婉转跃动的情意,不仅在描摹爱情里,也在表达家国情怀中。

远方不仅有“恋人”,也有祖国。

事实上,对千百惠来说,爱国情怀是自然而然注入歌声里的,而非依词句而设。年少时一边打工一边唱歌,她就从收音机里听到过“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到祖国大陆的心愿潜滋暗长,内心对祖国的渴望与热情也逐渐成形。


爱情的“代价”

1990年9月22日,北京举办第11届亚洲运动会。当时,千百惠受邀从台湾来到北京,在亚运会前夜的演唱会上,与多名歌手一起献唱了一曲《亚运之光》。

歌词里恢宏地歌颂“炎黄子孙”与“民族的荣光”,千百惠那独特的甜美嗓音,为这支合唱注入了真挚热情的别样光彩。也是在那时,千百惠认识了后来的丈夫,大陆歌手高大林。

其实在当时,高大林是有妻子的,并且新婚仅三个月。然而,在千百惠的热情示爱之下,高大林放弃了比自己小11岁的妻子,选择与千百惠再次结婚。

千百惠心里的国与家

那个年代,对于名人的私生活与风流韵事,大众的关注度并不比今天少。应该说,当时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氛围下,更能包容浪漫叙事的特征明显。

这种对情感的强烈追崇,可以从风靡大陆的琼瑶等人的言情小说中见一斑。最经典的,莫过于电视剧《一帘幽梦》(1996年)中那句经典台词:“你失去的只是一条腿,可她失去的是爱情呀。”

唱遍情歌的千百惠,对她自己歌声里所表达的情意忠诚且笃信。1992年,她义无反顾奔赴北京,与高大林组成家庭。

当后人回看这段情感纠纷时,如果不代入当时的社会情感视角,便会站在道德角度批判看待这一段感情。然而,对于当事人来说,作出抉择必然意味着要付出代价,甚至“牺牲”。

对高大林而言,这也许只是一个存在道德争议的选择问题。但对千百惠来说,不顾一切追随爱情,意味着她需要彻底放弃台湾演艺圈的积累与市场。

千百惠心里的国与家

当时,中国台湾地区的艺人要到大陆发展,普遍受到台当局“文化限制令”的约束。如果千百惠下定决心长期生活在北京,就必须有所舍弃。

台湾唱片公司和演艺经纪机构甚至对她明确提出:一旦选择在大陆定居,将失去在台湾发行专辑、上电视的机会。对于千百惠而言,爱情的代价,是不得不与原本如日中天的事业和台湾歌坛告别。

事实上,20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大陆,乘着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的东风,高楼如春笋拔节,社会文化氛围蓬勃矫健。凭借扎实的歌唱功底与市场听众缘,如果千百惠想要在大陆乐坛继续发光发热,并非难事。

只不过,对她而言,在事业如日中天时奔赴爱情,奔向日日想念的祖国,走出事业上的舒适圈,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对自己内心的诚实与尊重。

婚后,千百惠没有继续歌手事业。嫁给心爱的人后,她暂时告别了歌坛,回归了家庭。20世纪的最后一次露面,是在1995年的电视剧《新梁山伯与祝英台》里,她饰演了女主角祝英台一角。

千百惠心里的国与家

《新梁山伯与祝英台》剧照

与此同时,大陆音乐的版图也在随着时代的步伐而迭代。1990年代,摇滚与都市情歌兴起后,甜歌逐渐式微,千百惠的淡出亦标志一个时代的终结。

在传统的童话故事里,公主和王子的生活就此落幕。然而生活并非如童话般天真梦幻。千百惠与高大林的婚姻,最终在2020年以离婚收场。两人因性格差异、生活琐事渐行渐远,高大林专注音乐事业,千百惠则陷入孤独与健康危机。

后来,千百惠在离婚后的访谈中流泪忏悔:“年轻时太自以为是,以为爱情能战胜一切。”


我是中国人

对于千百惠来说,这段婚姻或许是失败的,然而,来到大陆却给予了她一次新的机会,让她堂堂正正、大大方方地做一名中国人。

1994年,千百惠与高大林的儿子出生。千百惠为他取名叫“高陆湾”,意为台湾与大陆的结合。对祖国饱怀的热忱与眷恋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千百惠来说,“自己是中国人”,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促进两岸关系于她而言,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视频下面,有一位网友留言:“20多年,实际行动爱国艺人!此生无悔入华夏。”千百惠给这条评论点了赞,并回复:“给你一个小心心。”

千百惠从未尝试掩盖或矫饰在家国问题上的坚定信念,更未想过要双边利益均沾,后来,她曾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斩钉截铁地表示:“一来到祖国大陆,从此不愿再离开”,直言“对一些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论感到气愤”。

她曾说过,这二十多年来,生活在大陆的她并不觉得自己是异乡人,她对自我的身份认知只有一个——“我是中国人,我骨子里就是爱中国。”

千百惠心里的国与家

2021年,千百惠定居成都后,她将户口迁至成都,自称“成都大姐姐”,学习本地麻将、流连宽窄巷子,虽不适应辣味却钟爱红糖糍粑。她曾说过,成都“空气湿润似故乡,音乐产业发达”。成都于千百惠而言,无疑是“第二故乡”般的存在。

而在此她也再次发挥了自己的音乐才华,创作歌曲《留在成都》,以此记录天府之地的生活细节,歌词如“渐渐熟悉每一条街地铁几号线”,对这座“第二故乡”的喜爱与熟悉直抒胸臆。

对公众人物而言,评判标准往往需要论迹而非论言。相比起许多艺人嘴皮上的字字泣泪,千百惠的选择与坚定,行胜于言。

在千百惠心里,自己本不该被特殊化,既然“血脉相融、语言文字都一样,连过节日都一样,根本就是一个国家”,是什么,就该是什么。

千百惠的一生,都在践行着家国情怀的内涵,从宝岛到祖国,其生命轨迹钩织了两岸关系中一道坚韧的桥梁。如今,她离去后众人的惋惜,愈加显得这座桥梁的珍贵与不可或缺。


作者 | 江有舟

编辑 | 张来

值班主编 | 吴擎

排版 | 八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