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周总理在北京长眠以后,工作人员例行对他的银行账户查账,结果一番寻找,只发现账户里仅剩下5709元。很多人对这个数字表示意外,这样一位一生风风火火、总是事必躬亲的人,和夫人共同打拼到也就留下这么点积蓄。事过21年,银行再次复查时,竟在中国银行名下发现一笔1。2万英镑的大额存款,账面显示,这钱被存了三十年了。按1997年的汇率和利息,这笔英镑早已变成超过46万元人民币,用现在的话那完全就是一笔巨款。可是,周总理一生清正,这钱怎么可能会出现在他的名下?这事搁谁身上都得愣住,一时间风言风语难免,然后大家都在琢磨这钱怎么来的?准备干什么用的?

周总理去世21年后,中央却发现他有46万存款,查明真相后令人泪目

没有谁会相信这笔钱是周总理自己的吧。了解过他生活的人都清楚,他平日衣着简单,住的房子漏水也不肯修,家里人过生活也被要求极其节俭,哪怕多用一张办公纸都难。至于工资,两个人就那么点,能省下多少?捐钱倒是经常有,身边人谁有困难,都多少给出点帮扶。看到这笔巨款,大家脑子里第一个想法周家肯定存不下这么多钱。这钱是哪来的?

周总理去世21年后,中央却发现他有46万存款,查明真相后令人泪目

故事的线索需要回拉到1944年。那会儿正是抗日战争艰难的时候,国家财政吃紧,经年累月的消耗下来,已经很难维持,军费、抚恤、各种开销都缺钱。为了缓解困境,红十字会就在中国银行伦敦分行设立了爱心募捐箱,让在海外的华侨能为祖国出份力。说起来挺让人感动,可惜没多久,内鬼就来了。

周总理去世21年后,中央却发现他有46万存款,查明真相后令人泪目

事情不算特别复杂——华侨捐的钱太多了,箱子常常被塞满,管理层里一些人就开始盯上了募捐箱里的现金。私下偷偷拿去挥霍不还动不动拿解雇之类的威胁压别人。当时在海外的中国人日子也不好过,他们不一定都敢出头揭发,有点气闷也就忍了。似乎这事儿就这么发展下去,可谁想到,会有英国人看不下去。

周总理去世21年后,中央却发现他有46万存款,查明真相后令人泪目

多莉,一个生于1918年的伦敦女孩,目睹过德军轰炸伦敦,她对战争和人性之恶理解得很深。这会儿正好在中国银行的伦敦分行做柜员。多莉经手无数账目,也劝过好些中国海员把收入转回国,但她很少对风气浑水摸鱼。眼看着募捐箱里钱被管理层拿走,她气下班后就偷偷把募捐箱藏到自己柜台底下,能省一点是一点吧,也不能眼睁睁看着糟蹋掉。这种事也瞒不住太久,很快就被人发现。多莉因此被举报,说她私藏募捐箱,银行高层要开除她。

周总理去世21年后,中央却发现他有46万存款,查明真相后令人泪目

她在分行口碑挺好,但这年头,一个柜员敢和高层硬怼,多半没好下场。不过事情碰巧的是,有一位叫刘本昆的中国同事出面了。他性子烈,擅长与人周旋,有理又能说服人。他不仅帮多莉洗清嫌疑,还联合其他同事,把掌柜的恶行揭出来。结果大家皆大欢喜——坏人受了罚,多莉也因祸得福,两人感情迅速升温。

周总理去世21年后,中央却发现他有46万存款,查明真相后令人泪目

1949年,两人结婚了。多莉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刘道蕊。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甚至连英籍都能说放弃,俨然成为中国媳妇。

周总理去世21年后,中央却发现他有46万存款,查明真相后令人泪目

刘本昆,清华毕业,金融专业。自1943年入伦敦分行工作后,表现十分优秀。可新中国成立之际,分行经理是个老蒋派,不但拒绝接收冻结令还想私做文章,甚至大量遣散员工,留下十人。刘本昆硬生生顶住压力,与其他四位同事想了个法子,用五个人联合开设账户,转移分行资产,令经理束手无策。事后被总部重用,管起了全部财产清点。虽有不少人才留用,他依然想回国。

周总理去世21年后,中央却发现他有46万存款,查明真相后令人泪目

回国难办。多莉英籍身份不好转,英国方面坚持要求中国先出接收文件。按理这只会让人望而却步,可她铁了心,去中国大使馆讨说法。出人意料的快,很快办下了中国国籍证明,英国那边也只得作罢。两人归心似箭,但总部看重刘本昆,几度留人。没办法,他也只好继续带徒弟,教下一批金融新兵。

周总理去世21年后,中央却发现他有46万存款,查明真相后令人泪目

就这样一晃二十多年到了1967年,他终于申请批准回国。急于回家,刘本昆把原本值4万英镑的房子低价甩卖,1。2万英镑成交。行李打包简单,原有家具索性半送半卖,毫无牵挂。和多莉一起回到中国以后,两口子又进中国银行上班,尽管收入下降,但有这笔积蓄生活无忧。刚开始过得还不错。

周总理去世21年后,中央却发现他有46万存款,查明真相后令人泪目

慢慢地,刘本昆发觉国内百废待兴,资金短缺。老百姓温饱刚解决,国家还需要稳步往前推进,可这投入巨大。刘本昆心里那股子劲又上来了,动了把这1。2万英镑捐献国家的念头。可是两口子刚回来,没摸清流程,捐款一事拖着。一方面是怕流程复杂,另一方面担心像伦敦那样被贪污。

转机出现在刘本昆看报纸时,看到周总理为国操劳,他心头有了主意,立即写封匿名信,把这笔钱说清楚,交由总理处理。信里强调是个人积蓄,表达了支持国家的淳朴想法。周总理一看到名字以为是普通人的私款,坚决不收,让下面人原路退回,可关键是没人知道捐款人是谁,银行只能先用周总理名义把钱专户存放。一堆手续跑完后,这事也就没人关心了,忘了,时间一晃就是三十年。

1997年复查时,这笔钱成了未解之谜。调查顺着线找到刘本昆夫妇,那时两人已退休近十年。真让人唏嘘,这对夫妻生活并不宽裕,甚至身体状况不佳,刘本昆已常年跑医院,他听说银行要把钱还给他,坚决拒绝。他觉得捐出去的东西就该是国家的。

银行那边也有问题要交代。多莉出来想了个办法,干脆拿这钱成立基金,表彰优秀员工。这事也算皆大欢喜。

他们的人生经历,说不上多么传奇,但这一笔变卖房产的英镑放到今天,也许不算什么。但在老一辈人的选择里,毫不犹豫为国家尽一份力,这种心气一直让人感慨。多莉后来宁肯留国内做教师,也不随子女去香港养老,多少人能做到?

反观周总理,遇到巨款分文不取,也挺让人佩服。若换个人,也许这钱最后去了别处?不过他们都守住了自己的底线。

换个角度这样的人物与遭遇, 在今天多少还存在吧?人心复杂,选择简单。当年那些无名英雄、不起眼的小事,成了后辈津津乐道的传倒也挺有意思。

现在的我们大概想象不到,几十年前,这样的故事真的每天都会发生。什么算伟大,有时候就是一两桩看起来没什么的琐事。

一笔巨款,三十年无人知晓,一场跨国爱情,几十年坚守清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和坚持。结果好不好,其实没那么重要,但这些人,用自己微小的行动织成了更大的世界。这些故事零零碎碎地拼在一起了,也就成了历史的注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