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家庭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引发全民热议,到谍战题材作品《黎明之前》,导演刘江始终在创作中不断探索与创新。如今,他将目光聚焦于当代谍战题材,执导的电视剧《绝密较量》于近期播出,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体验和类型思考。
谈及为何选择《绝密较量》,刘江导演直言不讳地表示,正是因为它的难度和挑战性。在影视创作中,当代谍战题材很不容易拍摄,但也正因如此,它获得了拍摄许可,成为一种珍贵的“题材红利”。当代谍战作为国际主流的谍战类型,具有高度类型化、强情节的特点。刘江深知,要想让这部剧脱颖而出,就必须为其注入现实主义的魂魄。在他看来,剧中人物不能仅仅是符号化的存在,而要有根,要反映时代精神,其每一个动机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真实逻辑。只有这样,人物才能鲜活起来,故事才能既有深度又好看。

《绝密较量》海报
为了让剧中人物有“根”,刘江在创作之初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他深入采访了许多国安系统的工作人员,倾听他们的真实故事。这些隐蔽战线的工作者们,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默默奉献,面临着巨大的危险,却始终坚守岗位。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刘江,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当代谍战剧的故事背景是观众所熟悉的当下生活,观众对其真实性的要求更高。剧中稍有不真实之处,就会被观众察觉并诟病。这就要求剧集既要展现出生活质感,又要充满传奇性,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并非易事。而剧中人物的复杂性也给创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多个主要人物都具有多重身份,演员在表演时需要准确把握每个身份的行为逻辑和情感状态,这对演员的演技是极大的考验。
从社会意义层面来看,《绝密较量》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国家安全意识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该剧是第一部正面表现当代国安战线工作的作品,由国家安全部影视中心联合摄制并全程指导。刘江希望通过这部剧,让观众了解国家安全意识,树立国家安全观,让大家认识到国家安全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在短剧冲击长剧市场的当下,刘江对影视行业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他认为,短剧的出现虽然会对长剧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但长剧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长剧创作者不应急功近利,而要有长远眼光和定力,不断提升作品质量。

导演刘江
【对话】
既要有生活质感,又要充满传奇性
澎湃新闻:最开始为什么会想到做这个题材,它应该是有非常多难关要克服的?
刘江:就是因为它难,所以当我们拿到这个拍摄许可,我觉得是个很珍贵的题材红利。而且当代谍战其实是国际最主流的一种谍战。像国外有《谍影重重》,有《碟中谍》,他们没有什么年代谍战的概念。当代谍战是高度类型化强情节的题材,是跟国际主流更接轨的。
我做的主要工作是给这样一个类型题材注入现实主义的魂魄,就是说人物必须要有根,必须反映时代精神,且每个人物的每个动机和行为都必须是符合真实逻辑的。人物没有根,他就会是一个符号,真正有根的人物它是自己会生长的。把握住人物的真实,同时故事在技术上高度类型化,才能让剧集既有根又好看。
澎湃新闻:这个根也要去真实的国安事例和人物中找,聊聊这个过程?
刘江:在创作之初我们采访过很多国安系统的工作人员,听了他们的故事,真的觉得隐蔽战线的工作者非常不易,非常危险,但这些英雄的名字却不会为我们所知晓。

《绝密较量》剧照
澎湃新闻:创作过程中,具体的困难是什么样的?
刘江:当代谍战难度与年代谍战不同,年代剧与观众有距离,他们不了解那个生活,都是通过资料进行间接了解,那是有假定性的空间的。可我们当下的生活是观众时时刻刻都会感受到的,时装剧你有一点假,观众就会受不了。在当代剧类型上加上一个谍战题材,更不容易了,因为它既要有生活质感,又要充满了传奇性。
还有就是这个剧里人物的复杂性,剧中好几个主要人物都是多重身份。举个例子,一个人物有三重身份,那他一场戏的行为和台词,是不是得符合三重逻辑,甚至那个第二层、第三层,是观众可能在他身份揭晓之后才能理解到的。这对演员挑战很大,再加上我们不是顺拍,演员需要在跳拍中掌握人物每个阶段的身份层次,找到每场戏最真实最准确的行为逻辑跟表演方式。
澎湃新闻:民国谍战是观众最为熟悉的,当代谍战相对陌生和少见,同时相对敏感,那你觉得这个题材,它的生命力是什么?
刘江:年代谍战的假定性空间很大,因为它离当下的生活确实很远。但它离得远又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表现视觉冲击的技术手段不会像现在那么多。比如,拍老爷车追车,那追不出紧张刺激,人家《谍影重重》《碟中谍》都在当代讲故事,各种摩托车、汽艇、潜水,什么手段都能用上,制造了很多视觉奇观。就像我们这个戏,我有翼装飞行,有水下潜泳,有追车爆破之类的,动作戏格外多,特效量非常大,刺激感和真实感管够,你在年代戏里面就很难做到这一点。
澎湃新闻:之前普通观众很难关注到国安战线在发生的事情,这部剧想要向观众传达的是一些什么样的信息和价值观?
刘江:有几个层面,首先从社会意义上讲,国家安全部一直在提增强普通人的国家安全意识,但一直没有一个戏正面表现这个事情。我们这个戏就是打头炮的。过去说实话,也有些关于国安的戏,但那应该只能叫涉案剧,真正的谍战戏,只有我们这个,国安那边认为是第一部。所以我们是联合国家安全部影视中心联合摄制的,是他们全程指导的。
从社会意义上讲,我希望通过这个戏让人们了解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不是天边的事情,它就在你的身边。你身边的很多人里,也许某个人就是间谍,也许某个人就是隐蔽战线的战士,都有可能。你要有这样的意识,不要认为这是跟你无关的事情。另外隐蔽战线的国安战士的奉献与牺牲,是非常值得讴歌的,我也希望通过这部戏赞美他们信仰的力量。

《绝密较量》剧照
创作者要有长远眼光和定力
澎湃新闻:因为短剧声量很大,现在市场从追求全民爆款,转变到追求分众垂直,也是一种形势所逼,怎么看待现在所谓的短剧冲击?
刘江:我觉得不论什么新的内容形态出来,都会对过去的形态产生刺激,会让它变得更好,但让过去的形态完全消失,是比较难的,观众始终会对精良的长剧有所需求。长剧只有把自己做得更好,不要太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因为说实话,商业都是趋利的,眼前看似挣钱的模式,可能过两天观众口味变了,就不再受青睐,这都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说作为创作者,还是要有一定的长远眼光跟定力,如果我们内容做得更好,市场上还是有咱们的生存空间的。
澎湃新闻:那你怎么看待长剧短剧化?
刘江:长剧短剧化,也要看怎么个短剧化法,长剧和短剧的叙事逻辑不同,它不是一个简单缩短和提速的问题。可能更适合去进行比较的是同为长剧,但集数不同的三十集长剧与十几集的精品剧。
从国际角度来说,国外的剧一般都是十来集一季,基本都是周播,一部剧能播两个月,有充分发酵的时间,保障了它在广告植入方面的商业性。而我们国内日播剧是主流,在大量日播剧面前,周播剧很难竞争,商业性也很难保证。现在业内都谈精品短剧,对于原来拍长剧的创作者来说,就需要方方面面地调整配套才能成为主流。
其实从创作者角度来说,长有长的做法,短有短的做法。我倒是愿意短点,这样在单位时间内,比如说原来我一天得拍10页纸,现在我只要拍1页就够了,作品会打磨得更精致,但这不意味着投入的成本就是过去的十分之一,不能简单地以此计算。大环境改变不了,就只能改变自己,从内容等各方面做得更精益求精,这是我们能做的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