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遗臭百年,被中国人痛骂的慈禧,在位期间,割地赔款,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那她为何还能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把握朝政整整47年?
要知道,大清一共也就二百多年,却出现了12位皇帝,而慈禧从26岁掌权,到她73岁去世,整整掌权47年!而她去世后仅三年,大清便走向了灭亡。
究竟是慈禧把大清推至万劫不复的地步,还是因为慈禧,才让本就风雨飘摇的大清得以苟延残喘,延续多年,避免被清算的命运?
其实啊,慈禧掌权的那么些年里,有这几个重要“时机”,非常关键,如果没有这恰到好处的机会,那她压根连上牌桌的机会都没有。
一、母凭子贵,步入权力边界
出身满洲镶蓝旗、官宦世家的慈禧,自幼便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讲究礼法的家庭中。父亲惠征曾任安徽太守,家中书香气息浓郁,又有旗人特有的规训教养,慈禧在这样环境中长大,不仅学得一手工整俊秀的字迹,还能吟诗作对,颇具才情。
相比于同时代的大多数女子,她的起点,早已高出一截。
1851年,年仅16岁的慈禧迎来了命运的第一个转折点。
那一年的大选秀,来自八旗世家的年轻女子被召入紫禁城接受皇帝挑选。慈禧以一张明艳动人的面容,加之端庄得体的举止脱颖而出,被咸丰帝选中,赐号“兰贵人”。
然而慈禧很快显露出她与众不同的手腕与聪慧,她不只姿容艳丽,更懂得如何把握帝王心思。言辞得体,处事周到,不逾规矩却不失灵气,逐渐在众妃嫔中崭露头角。仅仅三年,她便从“贵人”升为“懿嫔”,成为同批入宫女子中晋升最快者。
入宫5年后,21岁的慈禧为咸丰帝生下了唯一的儿子载淳,也成为她以后走向朝政的一把钥匙。
她的身份随即提升为“懿贵妃”,母凭子贵的命运在她身上得以应验。但慈禧并不满足于此。她深知,宫中女子如浮萍,宠爱稍纵即逝,唯有掌握真正的权力,方能稳坐后位。
而这时的咸丰帝,身体已开始走下坡路。年少时受尽父皇道光帝严苛教育,又位之初又遭逢内忧外患,国势日衰,民生凋敝。鸦片战争的阴霾未散,太平天国的战火又起,他渐感力不从心,疲于应对。
慈禧则趁机靠近权力核心,她不动声色地打理后宫事务,常常陪在皇帝身侧,翻阅奏折,帮他修改措辞,分析朝局,也逐渐培养起她对政务的敏锐嗅觉。
此时她躲在皇权背后,悄然试探着权力边界。
紫禁城的风,已在无声处起了变化。
1861年,咸丰帝在热河避暑山庄病重弥留,朝政已然无力支撑。此时的大清,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旋涡之中。他最终在万般焦虑中驾崩,留下了年仅5岁的皇长子载淳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
一个尚未懂得握笔的孩子,被仓促地推上了帝国权力的巅峰。
同治帝继位后,慈禧和皇后慈安被尊为太后,并未直接参与朝政。
二、被边缘化的王弟
在咸丰临终前,他留下“八个辅政大臣”,以肃顺为首,辅佐幼帝摄政。
然而,慈禧并不甘心将自己与儿子的命运完全交托于他人之手。她明白治国的权力,这不仅事关儿子的皇位稳固,更关乎到她个人的生死存亡。
恭亲王奕䜣是咸丰帝的亲弟弟,被后人成为“鬼子六”,是一位非常强悍的人物。
据了解,咸丰尚未继位时,奕䜣是咸丰的最大威胁,与咸丰相比,奕䜣文韬武略兼备,少年时就展露出卓越的政治才干和军政能力,若论治国之才,朝野上下,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然而,在帝王之家,继承大统并非全凭能力说话。
道光帝膝下多子,而在众多皇子中,咸丰的生母孝全成皇后出身高贵,与道光帝感情十分要好。正是这份母家的荣耀与宠爱的加持,让咸丰在皇储之争中一路领先。
而奕䜣的生母仅为妃位,出身稍逊,尽管也得皇帝青睐,但远不及帝后的关系深厚。
据《清实录》记载,在一次皇家于南苑举行的大型狩猎活动中,道光帝有意在众子之间做出最后权衡。这不仅是一场皇家的例行活动,更是一场无声的较量。奕䜣年轻气盛、心志坚定,一进入狩猎场便策马挥弓,收获颇丰,一心想向父皇证明自己的“帝王之资”。
而咸丰却空手而归。他的骑射本就平平,远不如奕䜣。但他说道:“春回大地,百草吐绿,鸟兽亦应安宁。我不忍因一己之欲,扰其生机。”这番话,虽听似文弱,却正中道光帝心怀,帝王虽重实干,但更看重仁德与“君子风范”。咸丰的言辞正合道光对“仁君”的期待。
咸丰继位后,顾忌奕䜣的能力,担心对自己产生威胁,因此把他冷落一边,不加以重用。
皇帝不敢重用,下面的大臣也排挤奕䜣,因此奕䜣和八个辅政大臣也是水火不相容。
正是基于这些,在接到两宫太后的求援信号后,奕䜣和文祥决定要帮助两宫太后除掉辅政八大臣。
于是,慈禧联手恭亲王奕䜣,在咸丰帝死后迅速发动“辛酉政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诛除肃顺等人,将权力从“顾命八大臣”手中夺回。
政变成功,慈禧与正宫皇后慈安共同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开始“垂帘听政”。
在皇帝座后,以珠帘为隔,两位太后共理朝政,但慈安深谙慈禧的野心,因此并不过多参与。所以实际的掌权者还是善于筹谋、敢于决断的慈禧。
就这样,一个本该在后宫颐养天年的女人,走上了前所未有的权力舞台。她不再只是太子之母,咸丰遗孀,她成为了大清帝国事实上的统治者。
垂帘之初,局势未稳,朝堂上下观望、质疑的声音层出不穷。然而慈禧很快表现出她远超寻常女子的政治手腕。她安抚老臣,以雷厉手段清理异己,稳住了朝局,更借改革之名赢得了一部分开明官员的支持。
辛酉政变、垂帘听政,标志着慈禧真正走上了权力的巅峰。慈禧的统治时代,也就此展开。
三、扶立傀儡,彻底掌控政权
辛酉政变,慈禧与恭亲王奕䜣联手夺权,但这段合作不过是权宜之计。
奕䜣身经百战、政绩显赫,政变之后更是主持洋务、整顿朝纲,逐渐在朝中积攒起越来越高的威望。
这时候的奕䜣,不再满足于朝堂上的权力,他把目光瞄准了朝堂之上。
他的野心,令慈禧感到十分不安。
若权力继续分散在两人之间,终有一日,她将再度失去对朝政的掌控。于是,她一步步剥夺奕䜣的实权,先是削去军机大臣之位,后又逐渐边缘其在朝堂的话语权,直至彻底将其排除于核心权力之外。这位曾与她并肩夺权的“鬼子六”,最终成为她掌权路上的又一枚弃子。
转折点再次发生在1875年。
同治帝年仅19岁便突然病逝,身后无子,皇位一时悬空。
慈禧再次出手,她没有选择宗室中年长而有威望的继承人,而是扶立了自己亲妹妹的儿子,年仅四岁的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帝。
她以“继嗣同治”的名义,使光绪以养子的身份登基,名正言顺地继续垂帘听政。既确保了皇位不旁落宗室他支,又牢牢将皇权控制在自己与家族手中。
此后,清廷不再有真正的皇帝,只有慈禧一个统治者。她借幼帝之名执掌朝政,彻底坐稳了帝国最高权力的宝座。从政变联手,到亲手清除盟友,再到选立傀儡,以一步步精密的布局,完成了对整个清朝政权的接管。
四、回望48载,权谋下的国运代价
回望慈禧垂帘听政的四十八年,同样也是大清王朝,行至末路的缓慢沉沦期。
大清表面仍维持着中枢运转,实则已是积弊深重、风雨飘摇。
内有太平天国、捻军、回乱等民变接连爆发,外有列强不断侵逼、通商口岸层层开裂,大清早已步入改朝换代的倒计时,大清已踏上无法回头的下坡路。
在不断加剧的危机中,慈禧并非毫无作为。
她曾展现出一定的政治灵活度,打破旧制,启用汉人大臣,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使一批能臣得以进入权力核心,在某种程度上维持了政权的残存架构,同时将权力从满族核心中适度分散,借助地方督抚体系维持朝局稳定,在某种程度上延缓了清廷崩塌的速度。
洋务运动的展开,海军与工业的初步建设,教育体系的局部改革,新疆的收复,都在她默许与支持下展开。
然而,这些有限的开放远不足以抵消她带来的深重代价。
甲午战争中,清军惨败于日本,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数十年苦心经营的海防化为泡影;维新变法之时,面对康有为、梁启超倡导的制度革新,她却在短暂容忍之后翻脸镇压,斩杀谭嗣同,废黜光绪,扼杀了中国迈向现代的第一次尝试;更在义和团之乱中误判时局,仓促向十一国宣战,导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宫室被毁,国耻难雪,清廷被迫签下《辛丑条约》,巨额赔款,尊严尽失。
据统计,慈禧在位期间清政府割地赔款、对列强赔付的白银数额,若按当今人民币换算,足以让14亿中国人,每人分得约200万元。
那些曾属于百姓的财富、属于国家的根基,被一次次送往他国,成为今日西欧强国基础福利与富裕生活的部分源泉。
当我们惊叹于欧洲的全民医保、带薪休假、每周四天工作制,却很少意识到,这一切的背后,曾经也有我们付出的代价与沉痛的历史注脚。
慈禧并非毫无建树,却也负有深重之责。慈禧维系的是王朝残喘的外壳,却牺牲了国家走向现代的最佳时机。她试图用权谋延缓衰亡,却也为后世留下了沉重的债与羞辱。她的政治手腕维系的是表面的秩序,却掩盖不了王朝根基的腐烂。在历史的天平上,她既有维稳之功,但更难逃误国之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