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记者 张靖超 北京报道

进入暑期,微短剧行业热度持续攀升。一批精品微短剧集中上线,涵盖多元题材:集结《亮剑》原班人马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山河回响》、反诈普法题材短剧《云端捕手》目前虽在拍摄中,已引发不少关注;轻喜微短剧《成何体统》与讲述非遗故事的《墨韵新生》凭借鲜活内容,开播后带动观剧热潮。与此同时,行业规范也在同步推进。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于7月11日、7月21日连续发出管理提示,为微短剧行业的健康发展进一步明确方向。

热度与规范并行,折射出微短剧行业向精品化发展的态势。在政策规范与市场驱动下,微短剧行业在整体创作上从“强冲突、快反转”的爽感叙事转向“情感共鸣”与“家国情怀”的深度表达,在规范化与精品化的导向下不断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专家组成员陆先高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微短剧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今年广电总局对行业的管理也更加细致,既有针对重大主题、题材的方向规制,也有对突出问题的及时纠偏,还有直接为行业发展“注入活水”的长线计划。围绕生态治理这一核心,总局对微短剧的管理,既精准回应当下行业痛点,又为未来发展锚定方向。这种系统思维下的管理模式,既能保障微短剧在规范中健康生长,也能推动微短剧尽快从单纯的娱乐产品向兼具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的新大众文艺样态升级。

政策引导与市场探索

进入7月,广电总局已发布了两份管理提示。7月11日,广电总局发布“强调坚决杜绝极端‘反智’‘雷人’‘离谱’的人设、剧情等倾向”的管理提示;7月21日,广电总局发布了关于抗战题材微短剧的管理提示,提出在重大历史题材,尤其是抗战题材上,娱乐化、虚无化历史的创作绝不被允许。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10月份以来,广电总局已发布了约7份管理提示,对微短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从题材(如中老年、霸总)、技术(AI应用)到类型(抗战剧),精准治理覆盖行业突出问题。同时,广电总局还通过分类审核、黑名单制度清除违规内容,严控底线。

陆先高认为,在微短剧进入精品化、规范化发展阶段后,广电总局对微短剧的管理,总体上呈现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治理的特点,“点线面”结合,引导高效,施策精准。通过鼓励精品微短剧、开辟绿色通道扶持优质项目、推出“微短剧+文旅/普法”等创作计划,为行业创新指明方向。同时,通过遏制“劣币驱逐良币”规范市场秩序,推动微短剧从野蛮生长转向 “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剧有品质”的精品化发展。

“比如针对抗战题材的管理提示,实际上就是结合当前宣传的总体环境,紧扣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大主题,对微短剧行业内容创作在方向和边界把握层面上的一次明确规制。这里面既包括对一些行业创作乱象的纠偏,其实同时也肯定了微短剧作为新大众文艺的一种新兴样态,已成为重大主题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管理层面才要通过这样的提示,帮助大家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重大主题宣传氛围营造。开展重大主题宣传是一个系统工程。文艺创作服务于重大主题宣传,多数品类已有相对成熟稳定的经验,大家对方向和边界的把握也很清晰。微短剧作为新生力量,能为重大主题宣传带来更多创新表达可能,但在具体创作中,也会因经验不足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管理提示通过划定基本底线的方式,强化对抗战题材微短剧的创作指导,帮助行业加强自我约束,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信任和认可。”陆先高如是说。

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和规范下,市场主体也积极响应,展开了丰富的创作探索,一批贴合政策导向且富有创意的微短剧应运而生。从互联网平台发布的片单中可见,不少作品在题材和内容上都展现出鲜明的创新特质。如科幻短剧《我在月球当包工头》,由曾入围雨果奖的作家王晋康监制,以近未来中国月背基地建设为背景,讲述一群基层建设者在月球上拼搏奋斗的动人故事。作为首部聚焦“月球基建工程”的科幻现实题材微短剧,该项目获得中国国家航天局大力支持,入围2025年央视网“中国正能量短剧”共创计划。

此外,由红果短剧、央视频联合出品,中央戏剧学院副教授刘天池担任监制的《墨韵新生》聚焦古画修复,改编自国家图书馆文献修复师李屹东撰写的小说《纸上烟云》。作品通过鲜活的人物塑造与精巧的情节设计,将守护国宝的叙事升华为中华文脉薪火相传的使命,为年轻观众架起一座感受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桥梁。

“微短剧从行业萌芽之初,本身自带低成本、短周期的基因。这种基因决定了它能够以更灵活的姿态,用小巧的篇幅、较低的投入,去诠释普通人的喜怒哀乐、社会肌理的细微变化。比如一些挖掘地方非遗传承故事的小众创作,如果能用有限的成本实现文化传播与艺术表达的双赢,其实也值得鼓励。”陆先高说,“虽然近期个别微短剧作品,因投资规模巨大、制作精良,引发行业关注,但精品化的核心始终应聚焦于内容的含金量——是否有独特的视角、饱满的人物、动人的表达。坚守这一逻辑,而不是简单套用电影电视的工业化生产模式,微短剧完全可以发挥原生优势,在成本与周期约束下,通过打磨剧本、提升叙事技巧、强化情感共鸣,实现传播效益最大化。”

互联网平台积极参与

与系列管理提示相辅相成的,还有广电总局的六大创作计划。记者了解到,这六大创作计划包括“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跟着微短剧来科普”“跟着微短剧学经典”“微短剧里看品牌”“微短剧里看非遗”。

陆先高认为,总局通过部署聚焦重大主题、现实题材、传统文化等的六大创作方向,为微短剧内容生产提供了清晰的价值坐标,引导微短剧创作向精品化、主流化、多元化方向靠拢,鼓励创作者深入生活、挖掘时代精神,用微短剧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通过政策扶持、平台联动、人才培养等系统性举措,为行业夯实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

记者通过梳理近期红果、爱奇艺等平台发布的片单,看到各大互联网平台对广电总局要求与倡议的积极响应。

例如,红果短剧在7月2日发布的“果燃计划”精品短剧最新片单,共计约21部将在下半年陆续与观众见面的精品短剧,不仅覆盖科幻、反诈、非遗等多元题材,而且包括《怒刺》《山河回响》等抗战主题作品。此外,片单中除上文提及的《我在月球当包工头》《墨韵新生》外,还有关注传统文化的《舞动敦煌》,聚焦反诈的《云端捕手》《巨额的真相》等。

爱奇艺的暑期档微短剧片单,可以看出平台在题材、内容等方面的积极尝试,片单中既有近日热度较高的《成何体统》,也有深耕长剧、电影领域的演员王丽坤首次试水微短剧的作品《若熙传》、带有鲜明港风印记的作品《天若有情》等。

可以看到,互联网平台的积极布局,对微短剧行业发展正发挥着多方面且重要的作用。

对此,陆先高认为,在内容生产环节,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平台加大了对微短剧的投入与资源倾斜,并且将平台的影响力向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延伸,客观上促进了微短剧行业的繁荣发展。在内容推送和分类上,互联网平台通过做专题分类、开辟特色剧场、推出假期档片单等方式,发挥自身对互联网内容产品消费场景的精准把握能力,让用户能更便捷地从微短剧的海量市场存量中,找到想看、爱看的内容,有效拓展了微短剧的用户市场。

“从微短剧行业发展趋势看,我认为互联网平台发挥的作用还可以更多。”陆先高说:“当前不论是服务地方文旅宣传的文旅短剧,还是服务非遗传承、普法宣传、品牌推广的其他题材短剧,都展现出定制化生产与社会需求、行业价值的深度绑定。互联网平台若能主动把握这一趋势,深度参与微短剧定制化内容创作,既能通过精准的主题定位确保内容质量,避免好的题材被滥用,更可以将平台的流量优势、用户洞察与社会价值需求紧密结合。这样对微短剧内容生产的深度介入,不仅能帮助微短剧作品在服务地方发展、传承文化、普及知识等方面发挥实效,也能帮助平台构建起差异化的内容生态,摆脱对单一娱乐题材的依赖。”

同时,陆先高也提出,互联网平台在算法管理、场景化消费运营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陆先高认为,互联网平台要有超越算法依赖的自觉。“在微短剧存量市场巨大的当下,互联网平台应该通过有效分类、主题推荐,让存量内容产生增量价值。”

此外,陆先高建议,互联网平台在推出微短剧时,可借鉴媒体做专题、专版、系列报道的经验,强化内容与消费场景的契合度,分类推送。“比如春节这样的亲情社交消费场景,不适合推出侧重个体化、私人化隐秘情绪消费的内容;寒暑假受众以学生群体为主,青春题材会显得与消费需求更契合。重大主题宣传类作品在多平台播出时,应考虑到对主流媒体平台的覆盖,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凸显题材的特殊价值。遵循这样的内容供给理念,微短剧才能成为平台独具特色的产品板块。”

(编辑:吴清 审核:李正豪 校对:翟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