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说白了就是个“慢刀子”,可一旦它动起真格来,那可比刀子快得多。一些看起来“不是事”的症状,真能在几天甚至几个小时里把一个人从床上拉进ICU。
有些人还在家里琢磨是感冒了、吃坏了、累着了,其实胰岛素早就告急,血糖已经飙到天花板了。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个“靠自己调养”的病,出了问题先等等、拖拖、再观察观察。结果不是抢救室里插着管子,就是病房门口家属急得团团转。
糖尿病不是靠“熬”能熬过去的病,尤其是这6种情况,一旦出现,别犹豫,直接医院走起,晚一分钟就是拿命在赌。
第一种情况:高烧不退、全身乏力,还带点恶心甚至呕吐。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胃肠炎,或者以为是感冒。但糖尿病人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酮症酸中毒。
这不是普通的“体虚”,这是身体已经开始“烧脂肪取能量”,代谢彻底紊乱,血里都是酮体,就跟发动机里加了柴油一样,分分钟熄火。
尤其是那些突然停药、感染、暴饮暴食之后发作的,速度快得让人措手不及。血糖一旦超过16.7毫摩尔每升,尿里还查出酮体,那就别再耽误时间了。
第二种情况:呼吸变得奇怪,有点像喘,又不是喘。嘴巴张得大大的,呼出来的气都带点烂苹果味。
如果你闻出来了,那不是你鼻子出问题了,是他体内的血酸到快中毒了。这种叫库斯莫尔呼吸,是典型的代谢性酸中毒表现。
气味来自丙酮,别说人闻了难受,连医生都知道这是“命悬一线”的信号。一旦出现,马上送急诊室,别想着坐车慢悠悠过去,叫救护车才是正解。
第三种情况:尿少、皮肤干、眼窝凹陷,整个人就像脱了水的海参。这种不是简单的“喝水少”,是高渗性高血糖综合征。
血糖高得离谱,渗透压飙升,细胞里的水全被抽走了。常见在老年糖尿病人身上,尤其是那些独居、不太会自己管理病情的人。
这个时候再怎么喝水也补不上,只有靠静脉补液和胰岛素调控才能救命。别等到人昏过去才反应过来,那时候肾脏已经开始罢工了。
第四种情况:一个劲儿地犯困、意识模糊,有时候说话都说不清楚,甚至开始胡言乱语。有的人以为是血糖低,赶紧塞点糖进去,其实人家是血糖高到脑子都开始“泡糖水”了。
高血糖性昏迷和低血糖昏迷有时候表现很像,但处理完全相反。这个时候最怕自作聪明,弄错方向直接把人推进危险区。
血糖一旦超过33毫摩尔每升,必须马上检测血钠、血渗透压、血酮,不能靠“经验”来判断。
第五种情况:腿肿得厉害,呼吸越来越急促,甚至开始胸痛、咳血。这不是普通的水肿,而是糖尿病合并心衰或肺栓塞。
糖尿病人血管早就千疮百孔,动不动就形成血栓,特别是长期卧床、活动少的老糖友,栓子一跑到肺里,立刻就能憋死人。
心衰更是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心脏负担本来就重,一旦失控,心率、血压全乱套。别等着“看看明天好不好”,这时候抢救每一分钟都在抢命。
第六种情况:伤口突然恶化,特别是脚部的小破口变得又黑又臭,还开始发热,甚至冒出脓液。这不是普通的感染,是糖尿病足开始坏疽了。
很多人就是从一个指甲边的小口子开始,结果一个礼拜脚趾头都保不住。糖尿病人的免疫功能差、血流供应差、神经反应也慢,小伤口常常感觉不到,等看到的时候已经是深部感染了。
有些人甚至是家属先闻到那股腐臭味,才发现脚底已经溃烂。这个时候不住院清创、抗感染,想靠外敷药膏?那是拿脚在和死神掰手腕。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一个“慢性病”那么简单,它是一个慢慢把人推到悬崖边、然后突然一脚踹下去的病。
很多人觉得自己血糖控制得还行,结果一场感冒、一顿火锅、一晚没睡好,就把身体整个打乱。糖尿病的危险不是每天看的那几条血糖数据,而是那些你以为不算事的小波动,背后藏着的大事故。
在我行医这些年里,见过太多不以为然最后进ICU的,也见过家属在病房外悔不当初的。
糖尿病的可怕,从来不是它自己,而是它牵着一堆“死神的朋友”:心衰、肾衰、脑出血、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它们一来,糖尿病就成了压倒生命的最后一根稻草。
有些人不愿意住院,是怕花钱、怕麻烦、怕耽误工作。但你得明白,真正耽误的是命。住院不等于认输,而是你给自己一次重启的机会。
你可以在医院里重新调整治疗方案、查清楚诱因、补回来失衡的电解质、稳定住血糖波动。出了事再后悔,是最没意义的治疗。
糖尿病不是一个靠“熬”能赢的战斗,它是一个靠“觉醒”才能活的病。盯紧那些看起来“不严重”的变化,一发现不对劲,立刻行动,别拿“再等等”当护身符。
这6种情况,不是你愿不愿意去医院的问题,是你还想不想活下去的问题。别等到病床上才想起医生说过的话,那个时候,听进去也晚了。
参考文献:
[1]杜怡红,徐珺,张建国.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危险因素分析及处理对策[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23,17(24):1826-1830.
[2]王静,刘忠志. 高渗性高血糖综合征的诊治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10):826-830.
[3]李红,赵文峰. 糖尿病足早期识别与干预研究进展[J].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4(01):45-4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