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想保研,难如登天。
要绩点、要科研、要竞赛、要导师推荐,还得看运气——毕竟名额就那么几个,卷得连呼吸都带学术味儿。
可武汉大学的同学,似乎走了一条“轻功水上漂”的捷径:论文编法律、改数据、算错百分比,漏洞多得像筛子,诬告同学致人家抑郁、爷爷含恨离世,官司还打输了,结果呢?

人家不但毫发无损,反而保研香港浸会大学读博,法考也过了,人生一路绿灯!
网友都看傻了:这哪是保研,这是“保送天命之子”啊!
更离谱的是,大家正纳闷“这种水平也能读博?”——一扒背景,好家伙,瓜熟蒂落,藤都挖出来了!
原来,杨景媛在武大的硕士导师郭汝飞副教授,和她即将就读的香港浸大博导,居然是同门师兄弟!

这关系,比“校友”还亲,简直是学术圈的“兄弟连”。你说巧不巧?一个论文注水、品行存疑的学生,偏偏就能被保送到“师兄”门下?
这哪是“人才输送”,这分明是“内部推荐”,还是带“亲情折扣”的那种!
网友怒了:寒门学子熬夜改论文、刷绩点、跑数据,就为了一个名额;她倒好,一条朋友圈炫耀完受害者惨状,转身就拿下博士offer——
这公平吗?这合理吗?这叫“学术世袭制”!
更讽刺的是,当舆论炸锅,喊话香港浸大“别收这种学生”,人家立马甩锅:“是武大推荐的,我们只是接收。”
好一个“甩锅如风”!
意思是:只要上游放水,下游就得照单全收?你们没有自己的评审标准?没有道德门槛?没有对“品行端正”的基本要求?

要知道,杨景媛可是学法学的!
她举报时说得头头是道,用词精准,像模像样;法院判她败诉,她不认错,反而嘲讽受害者“保研难了”;现在还想以“法律人”身份继续深造?
这不是打脸,这是把法律当玩具,把司法程序当跳板!

一个为了个人情绪或心理投射,就能把同学推入深渊的人,明天进了法院、检察院,会不会又因为“我觉得你有罪”,就随手立案?
一个连自己论文数据都能P的学生,将来写司法建议、判案分析,能靠谱吗?
这不是培养法律人才,这是在埋雷!
再说回那个“师门关系”,导师对学生的论文,负有不可推卸的审核责任。
杨景媛的论文里写着,“2001年《离婚法》出台”——中国压根没这法!0.01%算成千分之一,数学还不如小学生!
印度家暴数据36.1%,硬改28.3%,这叫“选择性失明”吗?
这些低级错误,导师真的一无所知?盲审专家集体打盹?学位委员会闭眼签字?
如果真是“同门关照”,那问题就大了:这不仅是学术不端,更是系统性包庇。
今天保一个杨景媛,明天就能推十个“关系户”。寒门学子拼尽全力爬的阶梯,成了某些人走后门的“滑梯”。
别忘了,这场闹剧的代价是什么——肖某某,一个普通学生,只是挠了个湿疹,就被拍视频、被举报、被记过、被网暴,精神崩溃住院,爷爷活活气晕,半年后去世。

而学校呢?
判决都出来了,处分还在,道歉没有,澄清不发。仿佛错的不是制度,而是那个“不该被抓痒”的学生。
现在,连为正义发声的校友梅新育都被禁言了。你封得住帖子,封得住真相吗?你推得掉责任,推得掉良心吗?

公众愤怒的,从来不只是杨景媛一个人。而是背后那条若隐若现的“保研暗道”:
是不是有关系,就能过关?是不是论文造假,也能一路绿灯?是不是只要不被抓现行,就能逍遥法外?

2019年湖南大学一学生论文抄袭,最终被撤销学位;清华博士因学术不端被退学;人大教授因项目造假被查……为什么轮到武大,就成了“沉默的堡垒”?
教育的公平,是普通人改命的最后希望。你动一次手脚,就断了无数人十年寒窗的梦。你保一个“杨景媛”,就寒了千千万万“肖某某”的心。
所以,别再说什么“证据不足”“程序合规”。公众要的不是借口,是公正。
是武大站出来说一句:“我们错了。”
是香港浸大拿出底气:“这种学生,我们不收!”
是那位“师兄弟”博导,主动表态:“我这里,不走后门!”

否则,今天你保送的是杨景媛,明天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就是整个教育系统的 credibility(公信力)。
别让保研,变成“保熟”;别让学术,沦为“权学交易”;更别让图书馆的一次抓痒,成为压垮一个家庭的“正义雪崩”。
法律不容儿戏,学位不容买卖,人心,更不容轻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