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为我国教育界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每年都格外备受关注,因此还衍生出许多新鲜词汇,比如“考神”、“锦鲤附身”等等。

但高考考神的称号可不是一般人能叫的,往往是要状元级别的同学才敢触碰的称谓,每年各个省份的状元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少,但很少有人能在高考史上“狠狠地”留下自己的名字。

而状元圈子里也有自己仰慕的“神”——高考历史上的“两大奇迹”。

两大奇迹指的就是“最顶级”的两个状元,他们一位满分、一位和满分只有一分之差!

高考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个永远无法预估的变数,按道理讲,没人能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达到满分或者近乎满分。

他们凭什么可以把“不可能”做到可能?满分答卷是否也代表着满分的人生呢?

满分才女刷新高考记录

古时状元大都年过三旬,鬓生白发,而我们当代的状元却愈发年轻,这位百年难遇的满分状元的年纪,更让人意想不到。

就在2000年高考后,报纸上的一则新闻震惊了全国,“我国首次出现高考750分满分试卷”的标题,赫然出现在大众视野。

更令人咋舌的是,我们的满分状元竟然是个不满15岁的女娃娃。

女娃娃名叫何碧玉,之所以14周岁就有资格报名高考,因为这是一个来自少年班的孩子,人们口中真正的神童。

何碧玉出生在河南新乡,父母都是工程师,又爱好文学,家里有不少典藏书籍,所以何碧玉从小就在书堆里成长。

再好的苗子也需要培养,早在上学以前,何碧玉就在父母的引导下能背得出四书五经了。

基础打得早,上学才没烦恼。

不知是不是“早教”的原因,何碧玉自从上学就展现出了一种超凡的学习天赋,小学的知识她一学就会,不到两年就掌握了五年的课程,何碧玉对父母也提出了要求:“我想提前上初中!”

父母当然知道自己女儿的实力,但他们更深知“拔苗助长”的危害,始终担心何碧玉成长的太快并不是件好事,虽然何碧玉很聪明,但是让她和大几岁的孩子们一起上课总觉得有些不妥。

那段时间,何碧玉如何上学这件事都成了父母的心病,申请跳级并不容易,但跳了级又让人不放心。

正当此时,有人告诉何碧玉的父母:“你家孩子很聪明,怎么不去少年班试试?”

什么是少年班?

实际上,少年班就是为超前完成教育任务的孩子准备的“小灶”,用于最大程度开发其天赋。

当时的少年班在河南还只是试点,但它却非常适合何碧玉这样的孩子。

父母马上把何碧玉送去了少年班,何碧玉望着班里和她一样大的孩子,感受着每天都有新知识的课堂,她对学习的兴趣被开发到了极点。

少年班的课程其实就相当于普通课程的压缩加强版,这里的学习强度是普通学生无法想象的,何碧玉在这里如鱼得水,到十三岁时就已经学完了高中的全部课程。

此时少年班的老师建议何碧玉参加一次高考,这与何碧玉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

别看何碧玉才十三岁,但思维却已有二十多岁般成熟。

第一次参加高考的何碧玉还是有些紧张,面对这种千万人的大考,年仅十三岁的她临场还是觉得有些局促,可尽管如此,何碧玉也考过了一本分数线,而何碧玉会止步于此吗?

自然不会,何碧玉费尽周折来到少年班绝不是为了提前上一个普普通通的一本大学,她有更高的追求。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何碧玉对自身的心理素质也进行了提升,疯狂地参加模拟考试,查缺补漏,这一次何碧玉势在必得。

白驹过隙,专注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2000年,十四岁的何碧玉再次向高考发起了冲锋,没想到,这次征途也奠定了她一生中的传奇。

这次高考何碧玉一战成名,不仅荣登状元榜首,而且还拿了满分,创造了教育界一大神话。

由于太过优秀,何碧玉当年就被清华大学特招,学习生物科学。

但也有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年纪轻轻的何碧玉提前走完该走的路,这对她的人生真的是好事吗?会不会像电影《少年班》中一样,最终被世俗埋没了才华?

答案是没有,何碧玉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从不固步自封,从来没有人听到她评价自己“智商超群”,并且也不认同这样的说法。

但如果说她通过努力走到这一步,何碧玉倒是很愿意接受。

这也不是别人的奉承,自从何碧玉报名清华生物科学系,她就找了资料开始自学,整个暑假都没有浪费,这样的何碧玉何愁不成材?

进了大学,何碧玉稳扎稳打,不断积累,摄入新的知识似乎就像吃饭一样,一天不学习都会让她感到煎熬,也正是这样,何碧玉在2004年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出国留学进修的机会,被送到了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从此何碧玉就开启了另一种人生,五年后取得了神经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美国国立学术研究人员。25岁时,她就已经成为了纽约大学助理教授。

只可惜的是,何碧玉学成之后并未回国,而是选择了久居美国,这点让很多国内的教育学者都感到意难平。

一分之差的满级状元

如果说何碧玉的成长过程太过“魔幻”,王端鹏的经历倒是让人感觉更加“脚踏实地”。

王端鹏是2004年的高考生,在高考成名之前,他就已经是烟台二中的骄傲,因为在省内,王端鹏在理科方面还没遇到过对手,家中柜子里奥数比赛得来的奖杯都有些放不下。

王端鹏对理科是有执念的,或许他对于用尽全力解开一道题有着别样的“瘾”,所以他见到难题越兴奋。

“他碰到难题就像着了魔,有一次是真的可怕,放学回家后就坐下算题,直到天亮把题算明白才肯去睡会。”

不错,那晚王端鹏和那道难题“撕扯”了一夜,他本可以拖到第二天再解决,实在不行还可以向老师请教,在我们看来完全没必要的事情,但王端鹏却认为是原则问题。

他的原则就是不达目的不罢休,一遇难题就逃避、求助,这不是“好汉”所为。

王端鹏妈妈对儿子遇到难题痴迷的行为既心疼又欣慰。

用她的话讲,都不知道该不该劝王端鹏早点休息。

2004年,王端鹏第一次面临高考,学校、父母对他都抱有极大的希望,这种压力是非常大的。

与何碧玉不同的是,何碧玉就算这次的分数不满意她还有下次机会,但王端鹏必须确保一次拔得头筹。

高压情况下,王端鹏犹如骑着黑马的战士冲出了重围,跨过了独木。

还记得查分数那天,几个老师和王端鹏围在一个电脑前,老师们都非常好奇平日里数一数二的孩子,能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

结果不出所料,电脑显示王端鹏卷面分数729分,但该分数和满分毕竟还有点距离,王端鹏又是如何“封神”的呢?

原来王端鹏平时参加的奥数竞赛帮上了大忙,为他赢取了20分的加分,加在一起就有749分的高分,离终点只差一分。

正常能过600分以上就算成绩优异了,能破700分更是万中无一。

王端鹏把高分看得十分淡定,多少个日日夜夜他都坐在桌子前悬梁刺股,取得任何成就他都值得。

换句话说,这一天他早就猜到了。

但赢得了高考只是人生的开端,也是冰山一角,报考哪所学校、什么专业、未来如何发展才至关重要。

思索再三,王端鹏最终还是选择了清华大学的化学系,其实化学系从商业价值来讲很难估量,换句话说,化学系毕业在国内稍有不慎就会因为太过冷门找不到工作。

但王端鹏有自己的想法,第一、化学其实不仅是市场上的冷门,更是国家中稍有欠缺的科目,也是人才匮乏的专业,选择化学系更为了王端鹏心中只愿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

第二,王端鹏对化学有着特殊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面前,什么经济价值都是次要的。

也许有人已经发现,王端鹏也选择了清华大学,岂不是与何碧玉成为了校友。王端鹏甚至见到何碧玉还要叫一声“学姐”。

事实也正是如此,而且两人接下来的历程也十分相似。

王端鹏在毕业时也得到了出国进修的资格,他选择的是美国杜克大学,这也是一所化学专业实力雄厚的学府。

从杜克大学毕业后,王端鹏又取得了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学位,一套下来,王端鹏的学业进度被直接拉满。

更甚至王端鹏还没走出斯坦福的大门,就收到了一大摞来自硅谷的邀请函,开出的条件也都是在国内很难见到的,最低的也要年薪上百万美元。

作为化学专业的高精尖人才,王端鹏对硅谷也充满着幻想。

但此时王端鹏也碰到了与何碧玉一样的状况,美国的薪水是国内无法满足的,科研环境也处于世界领先,当时人们都觉得国家将再度丢失一个人才。

可王端鹏却做出了一个与何碧玉完全不同的选择,回到国内参加中科院,参与高分子化学研讨。

近年来,王端鹏的研究项目已经已经初见端倪,他已经可以独当一面,带着团队研究锂电池如何以最健康生态回收,为国家的生态环境贡献了最大力量。

“满分状元”无处不在

无论是美国的教授,还是中科院的博士,他们带给我们的启发远不止眼前的风光。

没人不想家里的孩子成龙成凤,一个状元之名足以让全家沸腾,可我们一直以来到底是在追求“状元”的名誉,还是孩子是否成材?

长久来看,其实状元未必就能出人头地,王端鹏和何碧玉的母校清华大学里面,“省状元”一抓一大把,但清华大学也不敢保证每个人,都能像他们一样拥有不可限量的前途,毕竟毕业后就失去人生目标的人也大有人在。

所以与其追求状元的头衔,让每个孩子豁出命去点灯熬油的死读书,背死题,不如让他们拥有与何碧玉和王端鹏一样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成就高考神话的背后,没有任何所谓天才的学说,何碧玉也只是寻常人家的孩子,只是他们对学习的态度是刻板的,绝对不允许得过且过的,这也是他们能创造奇迹的原因之一。

另外就是时间的安排和方法的运用,这方面何碧玉做的绝对是最到位的,她13岁就将全部高考知识学完,不得不让人叹服她对时间的压缩和把握。

不管是考试还是工作,学会压缩和合理运用时间都是必修课。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坚持学习。

有人觉得高考结束人生就定格了,这是十分愚蠢的想法,人生发展到什么程度不会因为任何事情定型,王端鹏和何碧玉哪怕是现在也依然不断在学习、不断在研究。

换句话说,就算王端鹏和何碧玉不是状元,他们也一样能在自身领域成为翘楚。

因此别再把孩子的脑袋“按”在试卷上,让他们自己去找题做、找难题做,引导他们去探索未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成绩自然提高,高分只是顺带脚的事。

满分是复制不来的,但只要尽力,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满分状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