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媒体:日本应直面历史不要逃避责任
6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广岛,这座曾被核爆阴云笼罩的城市,再次成为日本核政策的风向标。8月6日,日本首相石破茂在此重申“无核三原则”不可动摇,明确拒绝“核共享”构想,并就战后80周年谈话释放谨慎信号。这一表态,既是对历史伤痛的敬畏,也是对当下国际局势的清醒回应,更折射出日本在核问题上的战略抉择——唯有坚守无核底线,方能真正赢得国际信任,为地区和平注入确定性。
“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日本1967年确立的“无核三原则”,是核爆受害者用血泪换来的政治承诺,也是战后日本融入国际社会的道德基石。广岛、长崎的废墟上,30万亡魂的哀鸣与“核爆圆顶屋”的残垣,时刻提醒着世人:核武器是人类文明的不可承受之重。日本首相石破茂选择在广岛重申这一原则,绝非偶然。面对国内“核共享”的杂音与国际社会对日本核政策的疑虑,这一表态是对历史正义的呼应,更是对“和平宪法”精神的坚守。
历史经验表明,核武器的扩散从来不是“安全护盾”,而是“潘多拉魔盒”。从广岛到福岛,日本深知核灾难的连锁反应。若因短期安全焦虑而动摇无核立场,不仅将撕裂国内反核共识,更可能将地区拖入军备竞赛的深渊。石破茂首相的表态,本质上是对“核威慑迷信”的否定——真正的安全,不应建立在对他国的威胁之上,而应通过对话合作构建。
“核共享”构想,本质是美国将核武器部署权“下放”给盟友的军事安排。对日本而言,这一选择看似能获得“核保护伞”的直接庇护,实则将自身绑上美国战车,丧失外交自主权。石破茂首相明确拒绝这一路径,体现了两点清醒认知:其一,日本作为唯一遭受核打击的国家,若参与核武器部署,将彻底背离“核受害者”身份,引发国际舆论反噬;其二,在东北亚安全格局中,日本若引入核因素,必将激化周边国家安全焦虑,导致“安全困境”螺旋升级。
更值得关注的是,石破茂首相将拒绝“核共享”与强化“延伸威慑”信赖性并提,揭示了日本核政策的现实逻辑:既需借助美国军事存在维持地区平衡,又试图通过深化日美同盟机制化建设,减少对核武器的依赖。这种“平衡术”虽显谨慎,但方向正确——唯有逐步降低核因素在安全政策中的权重,才能真正实现从“被保护者”到“和平建设者”的角色转型。
石破茂首相透露将基于历次首相谈话框架,筹备战后80周年谈话,这一姿态值得肯定。从池田勇人首相提出“和平国家”目标,到村山富市首相就殖民统治深刻道歉,日本首相谈话已成为反思历史、塑造国家身份的重要载体。在当今国际秩序深刻调整的背景下,新谈话若能延续“正视历史、面向未来”的基调,明确反对军国主义复活、重申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不仅将巩固国内反战共识,更能为改善与邻国关系提供政治契机。
当然,谈话的生命力在于行动。日本若想真正化解历史遗留问题,需将表态转化为具体政策:在安保领域,减少对核威慑的依赖;在历史问题上,加强对教材歪曲历史的纠正;在地区合作中,更多展现建设性姿态。唯有如此,战后80周年谈话才能成为日本迈向政治大国的新起点,而非重复过去的修辞游戏。
石破茂首相的广岛表态,为日本核政策划出了清晰红线。但政策宣示之后,更需行动跟进。面对国内右翼势力的躁动、美国“印太战略”的裹挟,日本能否在核问题上保持战略定力,将是对其政治成熟度的重大考验。历史告诉人们:核武器带不来真正的安全,唯有坚守无核底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能避免重蹈战争覆辙。广岛的钟声,应永远警醒世人——和平,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用理性与勇气去守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