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谁能想到,一个在工地上拼命三天三夜、刚把高井电厂六号机组点火成功的人,第二天中午骑着自行车高高兴兴回家,结果半路上让一辆大卡车彻底“教做人”了。
李鹏,当时在北京电力局干得正起劲的人物,就这么被撞得飞出去,晕了过去,摔得不轻。
1974年,整个国家都在咬着牙往前拱着走,电力是大事,高井电厂扩建更是重中之重。
李鹏在工地上亲自带队,从设备到人手,事无巨细。
他不是那种光坐办公室里指手画脚的人,三天三夜,工地上搭着简单铺盖,他和领导干部、技术员、工人们一块熬着。
机组点火那一刻,整个工地炸了锅,李鹏也笑了,累得快虚脱了,心里却是踏实的。
第二天,他想着终于能回家歇口气了,就骑着自行车,从西往东沿着宣武门大街回家。
秋天的北京,风不大,天也不算冷,他一边骑车一边还在回味着机组成功启动的那份成就感。
可人一得意,心就飘了。
他没注意到,对面一辆大卡车呼啸而来,等他想拐弯躲避,已经来不及了。
砰的一声,李鹏连人带车被撞翻在地,昏了过去。
这事儿穿得飞快,宣武医院的急救车很快就到了。
等李鹏迷迷糊糊醒过来的时候,已经躺在病床上了,身边守着的是妻子朱琳,眼圈都红了。
朱琳一边叫护士一边掉眼泪,整个病房里,空气都凝固了。
医生王天诚赶来检查,结果一通检查下来,右锁骨骨折,左边四根肋骨受伤,脑袋也没能幸免,脑震荡不轻。
朱琳一边听着医生讲病情,一边忍着泪,心里憋着劲儿。
李鹏躺在床上,眼神清醒了几分,没叫苦没喊疼,只问了一句:“什么时候能出院?”医生叮嘱,骨头伤得不轻,起码得住上一个多月。
这些天,朱琳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她白天要上班,还是英语培训班的领导,要处理很多行政事务,晚上回家还要照顾李鹏,炖鸡汤,熬粥,准备营养品。
李鹏心里清楚得很,朱琳累得够呛。
他嘴上不说,心里一阵阵疼。
秘书薛正军也没闲着,几乎天天守在医院跑前跑后。
司机刘继宗更是每天开着车,接送医生护士,买药买吃的,忙得脚不沾地。
李鹏在病床上,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医院里呆了四十来天,李鹏的骨头总算长得差不多了,医生同意他回家静养。
这时候,他才从别人嘴里听说了肇事司机的事——是北京市一家运输公司的司机,撞了人以后,主动承认错误,还带着运输公司领导一块上门道歉。
对方态度很诚恳,表示医疗费全包,怎么赔都行。
可李鹏和朱琳直接拒绝了。
李鹏说得很清楚:“主要责任在我自己,我骑车时心思没在路上,不怪他。”
这话,朱琳也支持。
两口子一个意思——不占别人便宜,不推责任。
李鹏出院回家,还不能干重活,医生叮嘱,得慢慢活动双肩,别让锁骨僵了。
可总不能干坐着发呆吧?家里人一合计,干脆动手做点啥练练手。
最后一拍板,决定做一对简易沙发。
说干就干。
长子小鹏上街买了本教做沙发的说明书。
虽然书里没啥完整图纸,但零件尺寸写得明明白白。
李鹏虽然胳膊没好利索,可脑子灵光着呢,他拿出工程师的本事,自己画了大样图,把尺寸一一标出来。
接着,司机刘继宗帮着买来锯子、刨子、凿子、钻头,还有一个放线用的墨盒。
材料也得准备,家里的旧椅子拆了,旧木板翻了出来,又托刘继宗跑去买了两块水曲柳板,材料基本凑齐了。
父子三人分工明确:李鹏出主意,小鹏主力干,小勇打下手。
李鹏不能大动作,但小活儿,比如锯几下、打磨一下,还是能动手的。
一家人就这样,晚上围在小客厅里,吱吱呀呀地干了半个月。
沙发的结构主要用榫卯接合,为了结实,小鹏在连接处还上了胶水,脚架上装了三角铁,用螺丝固定。
刘继宗又买来了弹簧、布料和油漆。
装弹簧、缝布套、打磨上漆,一样一样全都亲手干。
最后,一对简易沙发终于做好了。
说不上多豪华,但坐上去结结实实,一家人都乐开了花。
这对沙发,成了李鹏一家在北京的第一个自己动手做出来的家具,意义非凡。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几年后,李鹏一家搬了新家,新地方早就配备了沙发,这对亲手做的,就送给了司机刘继宗。
刘继宗跟了李鹏三十年,忠心耿耿。2010年刘继宗去世,李鹏全家人都很伤心,想起那对沙发,想找回来做个纪念。
可刘继宗家人说,沙发太旧,早处理掉了。
这事儿听着让人心里堵得慌,但也没办法,物是人非了。
那年头,李鹏能说出“责任在我”,不是作秀,是骨子里的担当。
他不是没痛过,不是没委屈过,但他认了,扛了。
沙发也好,责任也好,都是那个年代烙在骨子里的东西。
不是所有人都会在被车撞飞之后,还能平静地说“是我不对”,更不是所有人能在骨折疼得钻心的时候,想着做沙发锻炼身体。
李鹏没讲道理,没讲教训,他用自己的一桩桩小事儿,把什么叫担当,什么叫责任,活生生摆在了人前。
那一对自制的沙发,早没了,但那份骨子里的劲儿,留住了。
参考资料:
《李鹏回忆录(1928-1983)》李鹏著,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中国电力出版社
《高井发电厂建设纪实》,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
《朱琳访谈录》,人民日报出版社
如果需要,我还可以继续为这篇文章补充更多细节或调整风格。
要不要继续?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