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人员被熏出“痛苦面具”。图/成都市场监管短视频账号
| 史洪举

把监管人员都熏出“痛苦面具”的增臭剂,到底是什么?
3月21日上午,#螺蛳粉 增臭剂#一度登上微博热搜高位。不少螺蛳粉爱好者表示“塌房了,无法接受。”近日,成都市场监管部门监管人员突击检查一家外卖平台评分为4.7、月销量高达4000多份的螺蛳粉店。在后厨操作台下发现了专门给螺蛳粉加臭的加臭剂、食品添加剂香精等,监管人员被这罐“螺蛳粉加臭酱”熏得直咳嗽。目前,该店铺暂停营业。
据中新经纬记者在电商平台查询发现,涉事店铺所用的螺蛳粉增臭酱价格约为每公斤47.6元。商品详情页写着“每斤螺蛳粉汤只需加2g即可”。按照一碗螺蛳粉250g的汤底来算,一袋增臭酱可以完成500碗螺蛳粉的“增臭”工作。
近几年,螺蛳粉可谓火遍全国的网红小吃了,很多消费者被其“又酸又臭”的味道所征服,甚至有人吃上了瘾。但有商家使用增臭剂、增臭酱的做法,显然会让消费者感到担忧。对此,商家是否使用增臭剂,绝非小问题,而是事关消费者知情权和食品安全的大问题。
市面上常见的成品螺蛳粉,在包装标示中,并未标明其是否使用增臭剂,消费者看到的是,其使用和添加的均属于正规的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进而也会放心地购买和使用。也就是说,所谓的增臭剂,并非常见的食品添加剂,至少不是经常使用于螺蛳粉中的添加剂。
根据食品安全法,对新上市的食品添加剂,需要对其安全性进行论证,对于不符合安全标准,或者未得出明确结论的,则应慎重使用或者禁止使用。同时,在使用食品添加剂过程中,必须符合限量标准。如果超量添加的话,也将对消费者身体带来危害,甚至成为有毒有害食品。
此外,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享有知情权,有权知悉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等情况。即便某个添加剂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生产者在往食品中添加时,也应通过包装标示的方式明确告知消费者。
换言之,如果其未告知消费者,哪怕该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且在限量之内添加,也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具体到螺蛳粉增臭剂来说,虽然商家称产品也是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产品质量是有保障的。但这不代表其可以名正言顺地往螺蛳粉中添加,更不代表其可以瞒着消费者偷偷添加。尤其是,很多消费者之所以喜欢螺蛳粉,就是喜欢“天然的臭味”,即主要源于酸笋发酵后的味道,而非增臭剂调出的没有灵魂的“臭味”。
正如有网友所言,在食品安全方面,容不得“科技与狠活”来随意添乱。在增臭剂尚未被明确论证符合安全标准的前提下,显然不能放任生产经营者随意使用该产品,更不能任由餐饮经营者瞒着消费者偷偷添加。
相关生产企业在螺蛳粉的制作和销售过程中,也应该更加注重对传统风味的保护和传承,别让增臭剂搞臭了整个螺蛳粉行业。监管部门则应加大对餐饮经营者的执法检查力度,不能让没有经过安全论证的“科技与狠活”流向餐桌。

撰稿 / 史洪举(法官)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李立军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