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鄙人,不善于奔跑

在《亮剑》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小配角有哪些?笔者问过不少人,基本上意见都很一致,大致有三个。

其一是:王有胜。也就是那位跟着段鹏,占据敌军仓库后,负责看守的那位战士,一脸傲娇之态,看着兄弟部队鱼贯而入,于是被人们冠以“王有胜阅兵”,成了《亮剑》中的名场面之一。

其二是:谢宝庆。就是那位黑云寨的大当家的。二当家山猫子,胆大妄为杀害了魏和尚之后,李云龙怒而兴兵问罪,吓得谢宝庆最终“荡秋千”逃走——跳过涧沟后,却被路上的冰面滑到,于是直接贡献了一幕“谢宝庆溜冰”,也成《亮剑》名场面之一。

其三是:常乃超。国军暂七师的少将师长,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后,想玩“大隐于市”的套路,藏在投降士兵内,真差点得手。可惜遇到了“不讲武德”的李云龙,直接命令这些被俘的国军兵士集体跑步。

结果常乃超差点没累死,实在扛不住下,只得主动承认:我就是你们要找的那条大鱼。跟着就来了一句“鄙人,不善于奔跑”,直接“封神”在《亮剑》中。也就是说常乃超的这句,不但一举成了《亮剑》名台词之一,还顺便一不小心,完美解释了楚云飞(实则是王耀武)的灵魂发问。

在淮海战役中,楚云飞在得知数万国军,仅三天时间就被全歼后,顿时大惑不解,怒吼道:“就算是放五万头猪,共军抓三天也抓不完。”为何啊?只因“不善于奔跑”嘛——当然这属于调侃范畴了。

二、常乃超为何能当教员?

不过,若站在历史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常乃超这个人物,可谓是代表着一大批国军将领,在兵败后的态度。

比如,常乃超还可笑非常的,怼过李云龙一句:“贵军不待我的部队展开,就从背后下手,实在难算英雄。有能耐咱们拉开架势,摆兵布阵,真刀真枪地干一场!

这句的后面半句,其实是国军名将黄维,被咱的粟裕大将击败,被俘之后的发出的“不甘怒吼”。而黄维却又是国军中,出了名的书呆子。故而当常乃超说出黄维的台词时,就证明了这位,也是如黄维一般的书呆子一枚。

即,死板、教条,不知“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常识,更不懂“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的精髓。果然李云龙怒了,要跟他单挑。

可常乃超却又表示:你可拉倒吧,还活着中世纪呢,丢人不?当时若非有赵刚拦着,看李云龙那架势,真敢枪毙了他。

在常乃超身上,除了有黄维的影子外,还有国军名将廖耀湘的事迹。因为后来当李云龙赶赴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时,赫然发现常乃超竟然是教官身份——历史上的廖耀湘也是如此,战败被俘后,被刘伯承点将(邀请),来到军事学院当教员。

所以常乃超这个人物,是融合了不少国军战将,塑造而成的。故而给人隐隐一种分裂感——被李云龙活捉后各种不服气,可当他成为教官后,却又表现得非常老练,全无书呆子之气。

哪怕在课堂上,他被李云龙、丁伟等那么歪楼灌水,或说羞辱,也仅仅是无奈或无辜的表情,而不再有任何吐槽。对此有人曾表示:这个场面根本就不合理,李云龙做得没啥不妥。

潜台词就是,李云龙、丁伟等人做得没错,凭啥让一个败军之将,来给胜利的将军们当教员——那么为何要如此呢?

三、李云龙丁伟不懂,孔捷却懂

所谓,性格即命运。就如楚云飞,他能吼出“军人,要有骨气”一样,他哪怕都穷途末路了,也要跟李云龙血拼到底,搞得两人都身负重伤差点丧命。于是李云龙对楚云飞是各种赞美,楚云飞对李云龙也是花式夸赞。

这证明了,李云龙和楚云飞,本质上都属于高傲,且宁折不弯的人——性格决定的。同时,李云龙、丁伟和孔捷,这晋西北铁三角,何尝不是如此?

常乃超上课时,李云龙之所以率先发难,是因常乃超是他活捉的,是啥底细他最清楚。换句话说就是,李云龙看不起常乃超!

不信?我们可以做个假设,若此刻上课的教官是楚云飞,笔者敢打赌,李云龙绝不敢这么闹——因为楚云飞真敢跟他单挑,而不会如常乃超被俘后,那样躲避和讥讽他。

丁伟跟着起哄,是因本来他就比李云龙还刺头,还傲气,所谓:我一个师横扫廖耀湘的一个军!

其他人随后跟进,是被李云龙和丁伟这俩给带入了。毕竟已经不是李云龙和丁伟,两人单纯比较谁更牛了,而是变成几大野战军的“邀功大会”,自然各大野司的将领就纷纷加入。

不过在这一片喧闹声中,孔捷却难得保持着沉默和平静,甚至还对李云龙和丁伟,表现出现了一种鄙视。也就是说在这一刻,晋西北铁三角出现了分裂!那么孔捷为何如此?

只一个答案:孔捷已经是见识过了大世面的人了——在朝鲜战场上,跟美军真刀真枪的干过。认识到了,还依靠老思路和老药方已经不行了。而李云龙和丁伟的大闹课堂,从这个角度来言,是躺在过去功劳簿里的自大炫耀。

再说明白些就是,见过大世面的孔捷,已经认识到了:必须要加强学习,无论是从对手身上,还是国外先进的东西——常乃超在事实上,就担当起了这种媒介作用,即曾是自己的老对手,又在德国留过学。

这其实也是老师长,为何非要点名李云龙、丁伟和孔捷这类功成名就的战将,必须来学习的初衷。不能故步自封,更不能躺在过去的辉煌中沾沾自喜,否则迟早要摔跟头的。因此笔者才说,孔捷已经懂得了,常乃超为何能当上教官,而李云龙和丁伟却不懂,故而大闹学堂。

好在,经过老院长的批评和教育后,李云龙和丁伟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尤其是丁伟,果然比李云龙眼光更毒辣,用一句话点出了常乃超当教员的深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先做人家的先生,再做人家的学生,才能常远,乃至超出……

在笔者看来,这大概就是《亮剑》的主题升华吧:不能只有“亮剑”的勇猛和不屈,还更应怀有,超越一切的态度和气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