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听闻范进中举的故事,这一位终在50多岁时考取功名的书生,前半生的坎坷实在令人同情。他不仅遭受左邻右舍的轻视,岳父胡屠户对他冷漠的嘲笑,还有生活中的困厄,真是悲惨至极。

然而,一旦考上举人,范进的生活就像开挂似的。岳父的奉承、邻居们的羡慕,连达官贵人们也纷纷主动与他交往,让范进深深感受到功名带来的好处。

然而,许多人只看到范进中举后的喜悦,却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便是,范进自20岁起便开始应试,直至50多岁仍未能考取任何功名,甚至连秀才也未曾获得,为何突然间就能高中举人呢?

其实,范进能够成功,离不开一个人的大力支持,这个人堪称范进的“贵人”。那么,这位贵人究竟是何许人也呢?答案就是周进。

周进与范进的人生轨迹有颇多相似之处。他们同样执着追求功名利禄,然而,考试生涯漫长,他们最终只获得了童生身份——这是明朝清朝时期科举制度下,没有通过秀才考试的读书人的称谓。

众所周知,在官吏选拔的严谨的科举制度中,童生归属最低级别。周进正是如此,而且他已年过花甲。

尽管未能考取秀才,但为了生活,周进只能在乡村私塾担任教师。然而,在他任教期间,他的学生纷纷考取了秀才,这使得他失去了工作。

因为学生们都是秀才,自然不会再接受童生的教导。因此,周进遭受了不少冷言冷语。

周进,本就注定走向平淡收场,未来的生活不过寻求生计,碌碌而过。然而,命运在一个莫名的瞬间,为他打开了新的窗户。

离职私塾后,周进变成了几个商人的账房先生,这对曾经满怀抱负的他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作为受过教育的文人,他曾经对“士农工商”的等级深感无奈,如今却为了生存,成为了地位低下的商人群体中的一员。

尽管痛苦万分,但现实无法改变,尤其是对于一个毫无功名的他。所以,他压抑着内心的不满,开始了新的职业生涯。当时的他,对追求功名已不再抱期望,只希望能够平稳度过余生。但天意弄人,有一天,当他漫步到贡院门前,命运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那是一个平凡的日子,周进完成工作后,决定出去散散步。不知不觉中,他来到了贡院。贡院,是古代士子们参加科举考试的场所。

站在贡院门口,周进不禁回想起曾经的志向,如果那时能考上秀才,或许此刻就能坐在此地书写文章,攀登更高的功名。

心中酸楚无比,周进决定走进贡院,体验一下那种氛围,弥补内心的遗憾。然而遗憾的是,他并不能随意进出。

因为身份低微,周进没有资格进入贡院,即使请求看门人帮忙也未果。穷追不舍的周进甚至被鞭打出门,更添了几分凄凉。

回到店铺后,周进向老板诉说苦衷,看到他声泪俱下,老板也痛感于心。于是花费些许银两,疏通看门的人,让周进得以参观贡院。

然而,这次善举却引发了意外。次日清晨,周进早早来到贡院,顺利进入后,近距离观察了考棚。

考棚是古代士子考试的场所,空间狭小,仅有一条长凳和一张桌子,旨在防止作弊。考试期间,考生需在此度过数日,生活起居皆在此完成。

如今,中国境内还有部分明清时期的考棚遗迹,若有机会亲临现场,便能深刻理解古代士子的艰辛。

尽管环境简陋,但仍有许多才子在此写下佳篇,令人敬佩古人的毅力。周进此时的心情我们无法得知,但想必并不轻松,毕竟这是他梦寐以求却无法触及的地方。

想到自己半生蹉跎,饱受冷眼,如今依然一无所成,周进的情绪变得异常激动。最终,他悲愤交加,猛烈撞击大门,昏倒在地。

幸运的是,周进福大命大,得以从生死边缘逃脱。几位热心的商人接获信息后,立刻将他救起,待周进恢复意识后,商人们关切地询问其为何做出自杀行为,周进便如实道出前因后果。其中一位商人对周进颇为了解,深知他才华横溢,只是怀才不遇罢了。

听闻周进的遭遇,这位商人提议众人集资为周进捐个监生。监生,即国子监生员的简称,相当于秀才,但其价值不及秀才,因为秀才是凭真才实学考取的,而监生则未必。

明清时期的监生可分为四类,其中一类名为“例监”,即通过捐纳钱财获得,严格来说并非正途,因此无法与真正的秀才相提并论。然而,若能花钱买到监生资格,仍有诸多益处,如可参加乡试,进而有望成为举人和进士。

许多富家子弟学业不佳,常会购买监生资格,但周进并非富贵之人,且他骨子里有着读书人的清高,即使知晓此途径,也未曾想过走这条路。如今,几位商人同情他的处境,决定集资为他捐个监生。由于出资者众多,每人负担并不重,他们心想,花少量资金博取一个机会,倘若周进日后有所作为,他们便是他的恩人;若无进展,不过是损失些许金钱,尚可承受。

凭借监生的身份,周进成功参加乡试,命运之神似乎眷顾了他,这次他竟然高中举人。

在古代科举制度中,若秀才象征着上层阶级的门槛,那么举人便是真正进入了这一阶段。原因是,举人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无论官职大小,但能成为官员。

在古代社会,官民之间的差距犹如天堑,因此,一旦成为举人,便意味着步入了上流社会。

正因如此,当周进中举后,非亲属者纷纷前来攀亲戚,素未谋面者也来套近乎,无不极力奉承周进。

此后,周进的生活如同坐火箭般飞速提升,短短数年便高中进士,并出任御史和广州学道。

也就是在广州,周进遇见了同样怀揣梦想的范进,那时的范进出身上下十分贫穷,历经数十年未有寸功,只以一个童生的身份履历人间。虽然前景堪忧,家庭状况不容乐观,但他仍坚定地追寻着属于自己的未来。

那年考试中,范进的展示引起了周进的关注。因为范进年纪较大,周进不禁回忆起自己当年的困顿岁月,对范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结束考试后,周进仔细查看了范进的答卷,想确定他是否具备真才实学。连看三遍后,周进发现范进同样满腹才华。出于惺惺相惜和不忍埋没人才的心情,周进提拔范进成为秀才。

此外,周进还特别叮嘱范进,表示他“时机已到,此科必能成功”,暗示他务必参加下一次乡试,必定能够高中举人。

这个鼓励令范进深受感动。

虽然他心情激昂,但有些人对此并不满意,那便是范进的岳父胡屠户。之前,胡屠户满怀希望地认为,范进中举后,生活将会得到改善。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仅增长有限的每月几两银子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仍然紧张。

因此,胡屠户对这位“不争气”的女婿仍是责备有加,尤其是当范进提出向他借款以备乡试时,更是怒不可遏。他斥责范进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甚至唾弃其一脸,拒绝提供任何帮助。

面对困境,范进并未放弃,他四处寻求帮助,最终从亲朋好友那里筹集到一些资金,瞒着岳父独自前往省城参加乡试。为何要隐瞒胡屠户呢?原因很简单,如果被发现,他肯定会阻止范进。

我们都熟知范进高中举人后的后续故事,和周进当初中举的情景几乎相似。然而,这次范进能够顺利中举,离不开周进的无私相助,可以说,若无周进,范进很可能无法取得如此骄人成就。

这其中的道理,源于范进入选秀才期间周进对其语重心长的寄托。那时,周进曾告诫他:"龙头属老成。本道观你文笔,已有火候,愿你此科有所作为。"这句话的含义再明确不过,只要范进参加乡试,周进便会全力以赴支持他。

至于如何支持,方法多种多样。虽然不能直接修改试卷,但周进可以通过与主考官沟通,告知他们范进乃自己门生,这样一来,其他官员自然心领神会,给予适当关照。

周进身为广州学道,地位显赫,下面的官员自然不愿错过这个讨好他又不违背原则的机会。因此,在范进自身才华及周进的大力协助下,范进成功考取举人。

成为举人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尤其是岳父胡屠户对他的态度,由先前的恶言相向转为阿谀奉承。范进的生活也从贫困潦倒变得富足无忧。

这么看来,故事到这儿似乎就告一段落了呢?实际上并非如此。没过多久,范进便再次中了进士,并被委派为山东学道,与周进这位昔日的恩人同朝为官了。

在担任山东巡抚期间,范进向恩人周进伸出援手。荀玫是周进的得意门生,两人同处山东,因此周进私下里拜托范进多加关照。受到嘱托后,范进格外重视,在那一年的科考中帮助荀玫拿得头名。

不久后,荀玫接连高中举人和探花,前途一片大好。这也让范进成功偿还了周进的人情债,周进对此十分感激,于是在他的推荐下,范进的职位得到提升,最后成为了通政使司通政使,官居正三品。

回顾范进的人生历程,前半生可谓贫困潦倒,但正是因为遇见了周进这位贵人,他的生活才有了转机。从童生到秀才,再到举人,范进的仕途之路由此展开。因此,可以说,范进能够飞黄腾达,最应该感谢的便是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周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