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上,很多名将其实连字都不认识,那么他们又是怎么成为名将的呢?
每当朝代更替天下大乱的时候,都会诞生出许多的名将,他们要么擅长冲锋陷阵,要么擅长以少胜多,不但帮助自己的主公成就统一天下的霸业,自己也成为名留青史的一代名将。
如果仔细研究这些名将的出身,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历史上有不少名将都没读过书,而且他们的出身也很低微,有不少都是农民出身。
那么,不识字,又出身农民的他们,又是怎么一步步成为名将的呢?甚至连很多精通兵法的对手都败在了他们手里。
比如明朝的徐达、常遇春,他们都是农民出身,为何打仗这么厉害?原因其实很简单。
我们都知道,农民在古代属于社会的最底层,如果是经济繁荣的古代盛世,农家子弟还有机会读几年私塾。可如果遇到天下大乱的时候,一家人能够得到温饱就已经谢天谢地了,想要读书识字更是不可能的事情。
像徐达、常遇春等人所在的元末时期,汉人的地位本就十分低下,普通老百姓都是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更没有余力送自己的孩子去读书。
比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从小也是没有读过一天书,自打记事起就是给地主家放牛,长大了家乡又闹瘟疫又闹饥荒,短短半个月父母和哥哥就都去世了。
在同村人刘继祖的帮助下,朱元璋才安葬了家人,之后跑去皇觉寺当了个小和尚,可能也是在寺庙的这段时间,他或多或少的学到了一些知识。但是在此之前,可以确定的是,朱元璋肯定没有读过书。
徐达和常遇春少年时的经历,与朱元璋相比的话还是要好一些的,至少还没到那种快要饿死的地步。而且,虽然徐达和常遇春没读过书,但是从小都学了一身的武艺,这为他们日后从军奠定了基础。
不过,光精通武艺是不可能成为名将的,在冷兵器时代,一个人的力量再强那也是有限的。
那么,徐达和常遇春又是怎么逐渐成长为一代名将的呢?其实,说到这个问题,答案也很简单,他们都是在战场成长起来的武将,从一次次与敌人交战的过程中,领悟了行军打仗的窍门。简单来说,就是靠自学。
说起来,可能就是寥寥几句话的事情,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知道付出了比常人多出多少的努力。当然,这可能与他们的天赋也有着很深的关系,毕竟当初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人有很多,但是像徐达、常遇春这样的猛将又有几个呢?
俗话说得好,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兵书读的再好,若是不会灵活利用,那也不过是纸上谈兵罢了。虽然徐达和常遇春这样出身贫困的武将,因为小时候家贫没有读过书,但是他们却善于在实战当中总结经验,而且还会根据形势灵活地加以运用。
在古代的农民战争中,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例如秦末汉初的刘邦,从他的出身来看,他即便是认识几个字,估计水平也十分有限,至于兵法什么的,更不可能知晓了。
而且刘邦身边聚集的大多数也都是一些普通的贩夫走卒,在那个时代来说更不可能上过学。可正是这么一帮人,日后却帮助刘邦成就了统一天下的霸业。
从出身上来说,刘邦身边有杀狗的屠户,有赶车的车把式,甚至还有给人吹丧的乐手,可就是没几个正经读过书的人。在秦末时期,这些人并非是贵族出身,更不可能接触到书籍。
以樊哙为例,他跟随刘邦起兵后,基本上都是横扫对手,虽然没法与韩信、项羽相提并论,可从他的出身还有他以前从事的职业来说,这就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了。
而樊哙能够成为名将,靠的就是在战斗中积累的经验,善于总结学习,才能在秦末乱世中脱颖而出。
而徐达、常遇春也是一样,他们都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血战,逐渐成长一代名将。
比如说徐达,朱元璋称赞他“出将入相,才兼文武世无双。”这说明徐达善于自学,在没有战事的时候,徐达喜欢在军营里设宴款待有学问的人,跟他们学习知识文化。所以想徐达不但在战斗中积累了军事经验,还自学了深厚的文化知识,成为一代儒将。
其实,不光是古代有这种现象,近现代历史上也有不少名将没读过书或者文化程度不高。
比如在新中国的开国将帅中,就有不少没读过书或者文化程度很低,至于没读过军校的人就更多了。
虽然不是军校生出身,甚至都没有正经读过几天书,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代名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和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的黄埔军校高材生倒是不少,还不是一样败在了他们手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