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1月15日,中国第一代超音速歼击轰炸机“歼轰-7”,首次在珠海航展上向世界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而歼轰-7也是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在上世纪80年代,完成歼-7III和歼-8II等多种新机型的定型试飞任务后,第一次对我国自主研制的战斗轰炸机进行试飞。但由于我们设计经验不足,歼轰-7在试飞期间出现了多次险情和事故。那么,在长达8年的定型试飞期间,英雄试飞员又是如何化解一次次险情,让歼轰-7在中国海、空军中顺利服役的呢?

#歼轰-7##MCN首发激励计划#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苏的军备竞赛催生出了“战斗轰战机”这种新机型,比如美国的F-105、F-111,苏联的苏-24、欧洲的“狂风”等。这种兼具空战和对地、对海轰炸的新机型,在开辟新的空中作战模式后,让我国领导层十分重视。于是在1977年2月国家批准同意研发一种海、空军通用新机型,主要用于打击敌方的地面纵深目标和水面舰艇。而这种我国没有任何原型机可供参考的新机型被命名为“轰7”,由西飞设计研究院的陈一坚任总设计师。1987年1月,该项目正式改称为“歼轰-7”。

在1987到1988年这10年里,陈一坚带领设计团队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军机设计规范和多种新技术,并克服了大量此前从未碰到过的技术难题。于1984年10月,完成了图样设计和技术条件的编制,开始为首架原型机试制零部件。1988年7月,首架原型机完成总装,同年12月14日在阎良机场由空军试飞团团长黄炳新担任试飞员执行歼轰-7的首飞任务。

虽然首飞时歼轰-7在起飞阶段非常顺利,但在起飞后不久,突然歼轰-7驾驶舱内的火警信号灯开始连续闪烁,这意味着飞机上已经出现了火灾。而作为试飞老兵的黄炳新深知,这种情况很可能导致出现机毁人亡的惨剧!

但试飞经验丰富的黄炳新,在面对首飞就出现火灾警报的歼轰-7原型机,并没有慌乱。而是沉着的将座舱内所有仪表都检查了一遍,发现全部正常,因此就断定火灾灯是误报,歼轰-7一切正常!于是在继续完成所有首飞项目后,黄炳新驾驶着歼轰-7原型机开始返航。可万万没想到,歼轰-7首飞的第二次险情,竟然在轮胎刚接触跑道时又突然出现了!

据黄炳新后来接受采访时描述,当时歼轰-7一落地整机就开始剧烈振动,甚至把座舱仪表盘都震掉了。而黄炳新当时就一边死死抱住仪表盘,一边立即操作仍在滑跑的歼轰-7关车停机。这种情况虽然国内外都从未出现过,但这对我国当年刚刚从仿制飞机转为摸索设计制造飞机来说,出现设计缺陷是正常的。而总设计师陈一坚对黄炳新的描述非常重视,立即组织人员开始排障,最终确定并排除了这个因起落架减摆器阻尼不足而导致的剧烈振动缺陷。

但随后黄炳新在执行歼轰-7超音速科目试飞任务时,新的险情再次袭来:当速度刚超过马赫数1后,歼轰-7全机就出现了强烈的振动!振动强度甚至让黄炳新连座舱仪表盘都看不清楚,给他一种飞机马上就要空中解体的感觉。但好在最后还是勉强成功降落了。事后根据机上仪器记录数据可知,当时这架歼轰-7的最高振动频率竟达到了每秒16次!

但之后专家却发现,任何地面试验都无法重现故障,因此只有让黄炳新在几天后与领航员杨步进一起,冒险再次驾机升空执行排障试飞任务。而这一次歼轰-7仍旧在速度接近马赫1时出现了强烈振动,并且在马赫数达到1.13时突然出现了2声巨响!虽然两人都不知道巨响从哪里传来,但原来机上的振动却消失不见了。

在排除因2枚导弹脱落或发动机故障导致的响声后,黄炳新通过歼轰-7此时出现无法修正的偏航情况判断:2声巨响是因为垂尾上的方向舵脱落引起的。黄炳新通过精湛的飞行技术,硬是在丢失控制飞机姿态平衡的方向舵后,依靠不断操作副翼来修正歼轰-7的飞行姿态,最后终于在机体处于不断摇摆的姿态中成功降落返航。

虽然这次歼轰-7在高空出现了垂尾方向舵脱离的严重险情,但这也让设计团队得以直接确定了导致机体振动的故障源。原来,歼轰-7的机尾气动设计方案,是为了满足其低空突防任务需求的结果,但后果就是会在加速时产生剧烈振动。之后,在经过多次试验和修改后,黄炳新和杨步进冒着生命危险发现的歼轰-7这一严重缺陷,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而试飞院的多名英雄试飞员,在歼轰-7长达8年的定型试飞过程中,驾驶着5架原型机任劳任怨甘冒风险的与设计团队紧密配合,完成了1700多架次试飞任务,将歼轰-7各种问题进行了充分暴露和解决,使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制造的歼击轰炸机最终得以完成定型并装备部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