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称呼吉米欧阳呢?

他中文名欧阳万 成,英文名Jimmy O. Yang, 观众最熟知的叫法是“ Jimmy啊”——英文名后一定要加个上海口音的“啊”,这是这一称呼的精髓。但是为了方便,本文我们暂且称呼他吉米。

吉米在美国火,是慢慢积累的,从2011年起,他就开始在脱口秀与好莱坞片场奋斗了十数年,在一些热门影视剧里演出的角色,令人印象深刻。

▲ 吉米担纲主演了一部知名美剧《唐人街内景》,而在热门电影《摘金奇缘》里演出一名戴金链子的亚洲富家子弟。

红到中国,则是因为网络上他说的段子流传甚广,被很多人喜欢,今年1月他入驻小红书,目前已经有粉丝67.7万。

在世界范围内,就脱口秀演员而言,他现在是亚裔的顶流,不但经常在一些知名的脱口秀节目中出现,而且目前他的脱口秀专场也开遍世界,从洛杉矶到温哥华到伦敦……声势过人,场场爆满。

▲ 上个月吉米在温哥华的四场演出全部爆满,曾经阻挠儿子加入娱乐圈的父亲很为儿子骄傲。

香港知名电影人、编剧、喜剧人谷德昭称吉米是他心中的HERO ,因为知道华 裔在美国混出头有多难,还要自己担纲剧集,“将心比心,知道引人笑有几难,尤其是在英语世界中,以笑发光,更加难上加难”。

温哥华场的粉丝包括邓紫棋:

3月回国一趟, 跟大家的偶像周润发、黄子华等合影也不在话下。

▲ 吉米在巡演中有两三礼拜的假期,就来了香港、上海、北京玩,在香港还见到了港派脱口秀鼻祖黄子华、他最崇拜的表演巨星星爷,还有港片巨星周润发。

该名男子,眼睛小小,个子不到一米七,皮肤白嫩,到底魅力何在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令到他扬名立万的段子。

吉米以善于吐槽亚洲父母精准狙中无数年轻人的心。

他说,当父亲想要鼓励他,会说“虽然你很慢,虽然你很弱,虽然你很烂,但是你能干好…… ”让人分不清这到底是鼓励还是羞辱,意图和行为完全脱离嘛。

▲ 吉米说:我这辈子就没听过一句别人的肯定,从没人跟我说过“吉米你很厉害,你能做到”,他们一般会说“别搞砸了”。

他也提到母亲对他外貌的挑剔,见面第一句往往就是:你脸不好看你穿得不好看你头发不好看……妈妈眼睛毒,嘴也毒,招招毙命。在自传里,吉米这么写:由于常年被批评,我的自我认同是一个肥胖的无家可归的同性恋者。

▲ 语气词“哦呦”是关键,一定要用吉米妈妈的上海口音说出来,饱含着亲切与嫌弃。

最后吉米这么归纳:不言自明,我的自尊从小备受打击,因为我是被亚洲父母养大的。

如果脱离文化语境看这些事,可能有点惨惨的,但作为东亚儿女,吉米也深知父母对他的爱毋庸置疑,他们为他付出一切……爱与羞辱并存就是我们的现状,能怎么办呢?那就只好吐槽一下吧。

每当吉米在台上吐槽,台下的东亚儿女狠狠鼓掌:这话我们经常听到!我们有一样的父母!

吉米前些天回到上海,接受了《周末画报》的采访,在预热视频里,吉米一人饰四角,能说一口地道的上海话、广东话,美式英语还有流利的普通话,随着行程进行中,人们发现原来民国时期著名的味精品牌、还有即将要播出的电影《酱园弄》居然都和他祖上的老上海家族有关。

▲ 吉米与父母说上海话,跟哥哥讲广东话,和朋友们交流说英语,现在也在努力学普通话。

是怎样的生活经历造就了现在的他?

他在老上海的家族,又有着怎样辉煌的过去,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吉米的故事。

从HK到LA,东亚父母养大的美国小孩

谷德昭说吉米是香港仔,倒也不是瞎说,毕竟吉米在香港长到13岁。

他是在2000年才随父母从香港移民洛杉矶。

之前他的祖父和姑姑早就移民美国,在洛杉矶住了十多年了。

▲ 吉米家原来是一个典型的一家四口的香港富裕家庭,父亲做代理商,母亲Amy,父亲Richard,哥哥Roger和他。

▲ 小时候的吉米,软糯白嫩。

▲ 打乒乓球得奖,还跟曾志伟合影过。

移民之后的吉米发现生活不易。

东亚乖乖仔吉米外表清秀瘦小,擅长数学,成绩很好,拉小提琴, 打乒乓球,在香港的生活很快乐,他有一帮朋友,喜欢运动,爱去球场踢球,也爱打篮球,一度他以为自己篮球打得还可以,但到了美国,看到同学的身高和扣篮之后放弃了这个想法。

吉米的英语不算好,同学跟他打招呼说“what's up”(你怎么样),他以为别人问上面有什么,老老实实抬头观察天空。他在香港学校里也学英文,但是书上不教俚语用法啊。

这样的小孩难免被嘲笑被欺负,吉米懵懵懂懂,不懂为什么不能穿紧身白色内衣而要穿四角裤,也不懂为什么裤子要垮着穿。但有一次他被激怒,愤而以李小龙的姿势做了一个回旋踢和一个手刀,不知杀伤力如何,但同学被吓到,大喊“他是李小龙”!他们以为这位来自东方的小孩传承了李小龙的功夫,以后再不惹他。

▲ 月度优秀学生吉米,成绩好对他不费力。他回忆自己看起来像个8岁女孩。

吉米渴望融入美国,但他的家庭和生活方式非常中国。

幼年在香港,吉米和哥哥 在20楼的公寓阳台上养过三只宠物鸡,看它们一天天长大,给它们起了名字,他最爱那只叫Gary的。

一天他回家发现笼子空掉,爸爸指了指炒锅,里面的鸡肉正滋滋作响。那天晚餐小吉米边吃边哭,觉得再也不会爱了。长大后他试图给这段故事加一个搞笑的结局,使它显得不那么悲伤,他说:我必须承认,Gary很好吃。

▲ 吉米晒出的1997年旧照,他10岁,在香港,环境相当不错的,这一点父母亲居功至伟,毕竟是到香港后白手起家。

从香港去美国是为了更好的学习环境,父母说是为了他和哥哥的未来,他们为此抛弃了自己在香港的事业。

父亲到了美国还好,在著名的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谋得一份稳定的金融顾问工作。

母亲英文不好,只能在一家中资银行做出纳,薪资微薄,她很不开心,之前她在香港是一名时髦OL高管,在高级服装店做总经理的。

到美国两年后,母亲得到一个机会,可以去著名华人艺术家开的时装店做总经理,唯一的问题是工作地在上海,丈夫和儿子都希望她留在美国,但她选择了独自回上海,之后十年,每年只回美国一个月。

▲ 吉米的父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经开医疗设备公司香港天成公司,这是他们当时在日本跟当地企业NEC和Chest谈合作时的旧照,妈妈是职业女性派头。

父亲照顾吉米,每天给他带的午餐都是中国菜,猪肚、鳝鱼等,放在特百惠饭盒里。

吉米每晚7点必须回家陪爸爸吃晚餐,否则爸爸的电话会追踪而至:你死了吗?如果他表示想在同学家玩,爸爸的下一句话就是:你觉得我死了吗?一听这话吉米马上缴械投降,妈妈走了,哥哥读大学了,他觉得爸爸一个人吃晚餐太可怜了,他满心愧疚,但这种愧疚感也是一种创伤。

长大后吉米常常吐槽:父母表达爱意的语言是口头辱骂,不要跟你妈妈说我爱你,她会以为你得了癌症。 但是他也说:他们从不说我爱你,但他们会给你做饭,这是他们的爱。

东亚父母望子成龙,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较好的教育。吉米高中读的是著名的比弗利山庄高中,那是安吉丽娜·朱莉等众多明星的母校,著名的富人区,吉米的父亲用爷爷的地址注册了学区,让他得以进入这所学校。

他依然是优等生,但他正在悄悄叛逆,爱上说唱,组了一个乐队叫“黄豹”,做了一张说唱专辑,卖掉三张,赚得15美元,到大学还卖掉一首歌,被一部色情片买来当配乐。

▲ 高中时代的吉米和朋友。那时吉米也为找不到女朋友而烦恼。

很多中国小孩对于人生想象的终点是考个好大学,吉米的目标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他哥哥进了这个学校。但他失败了,他成绩好,但课外活动不够,最后被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录取,机械工程专业,也算是给了父母的“牺牲”一个交待。

这之后,吉米的美国属性终于藏不住了。他把头发留长,从来不去上课,怎么叛逆怎么来——他宁可像个坏孩子也不愿像个亚裔孩子。

他还从机械专业换了经济专业,在传统中国父母心中,工科最佳,商科是其次的、但也是可接受的选择。最后他大学读了五年,拿到经济学位。

这种程度的叛逆还未抵达核心,但终将抵达。那是发生在毕业之后,父亲给吉米在著名金融咨询公司美邦(即Smith Barny,后来被摩根士丹利收购)安排了实习,他在豪华办公室里给百万富翁整理税务文件,分析基金,煞有其事,像一场关于成功人士的角色扮演。

▲ 摩根士丹利,被称为“大摩”,华尔街著名金融服务公司,类似的顶级投行还有高盛。

装乖是 东亚小孩的天赋,尽管吉米每天做噩梦,但从外在表现上,他在美邦干得不错,父亲收到消息,公司打算给他提供一份全职工作。父亲开心极了,吉米万分沮丧,因为他将 做出令他爸爸伤心的选择,打碎他对于儿子的期待,背叛他多年的牺牲。

后来人们问吉米:你怎么开始做单口喜剧的?他回答:因为我陷入了绝望。 他不得不那么做,他不能再过那样的生活,他承受不住了。

吉米太知道如何做好亚洲小孩,他总结过五条原则,极精辟:第一,任何情况下不要挑战父母长辈。第二,教育最重要,胜过独立、幸福和性。第三,你生下来就欠父母,工作后要报答父母,你就是父母的养老金。第四,即使没有任何亲戚关系,也要叫长辈叔叔阿姨。第五,家庭第一,金钱第二,永不追梦。

▲ 摘自吉米自传《如何成为美国人》,这本书副标题是吉米的自嘲:教你如何令父母失望。

吉米生活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价值观之间。

他的美国教育告诉他:独立和自由最重要,去做你喜欢做的事。

他的中国教育告诉他:要重视家庭,要服从。

而他活生生的、从小给他做饭的爸爸告诉他:追求梦想是失败者所为,做喜欢的事情会让你变成流浪汉。

▲ 很多人都会认为吉米爸爸的话很有道理。如果不是吉米后来取得了成功,他也永远不能说服父亲。

吉米背叛了他的家庭教育,走向了美国梦。

他在单口喜剧俱乐部外面做门卫,换取十分钟登台机会和最低工资,每周五天吃速食面和廉价香肠,还是养活不了自己,就兼职卖二手车,还跑去脱衣舞俱乐部做DJ,因为演艺生活收入太底,他还同时兼职做uber,当过沙发客。

他有时很开心,有时距离毁灭只有一步之遥,有时也会想起爸爸的话:追求梦想会让你变成流浪汉。

▲ 拿着微薄薪水坚持说单口喜剧的“流浪汉”吉米。

幸运的是吉米后来成功了。试镜100多次,获得《破产姐妹》中客串角色,后来获得《硅谷》中有名有姓的角色杨建(Jian Yang),性格从 呆萌到暗黑,从客串发展成为常驻角色,终于成名。

▲ 吉米在《破产姐妹》中演路人,也是在500个人中突围而出的,可见在美国亚裔演员生存的囧况,他演过很多个这种路人角色。

▲ 让吉米真正为人所知是他有份出演著名的喜剧剧集《硅谷》,对他而言演《硅谷》的这六年比上大学还要珍贵,接受采访时他说,“从一开始只有两三句台词,到三季之后成为主角,又变成反派等等……整整六年,我和最会搞笑的人一起工作,每天都能学到很多东西”。当然,他在剧中饰演的这个角色也被很多人骂,说他强化了东亚男性刻板印象。这是东方面孔在好莱坞影视作品中的困境,很难突破。


▲ 曾经在国内拿过影后的陈冲在好莱坞发展也极为艰难,她拿下《双峰》这个角色全因为导演和女友分手。关于大卫 · 林奇的往事,我们之前有写过,。


▲ 1988年陈冲和《末代皇帝》的男主角尊龙一同颁发了当届的最佳纪录片奖,她也因此而被人熟识,但她的机会仍然渺渺,因为不是每一年都有《末代皇帝》这样的片子。

吉米遵循美国价值观,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也得到了自己东亚父母的认可。父亲跟他说:有你做儿子就像中了彩票……不是百万大奖,但像20美元的小奖。

在美国获得成功后再回中国,吉米的心情也同样坦然起来,他不再需要隐藏自己的亚洲人一面以适应别人,可以松弛地感到平静、亲切和自豪。

▲ 《爱国者日》(又名《恐袭波士顿》)首映礼,吉米带父母参加,红毯上见到很多明星,他们和著名演员凯文·贝肯合影。吉米说,父母这么多年的失望随着这张照片消失了。

▲ 脱口秀男演员很容易得到美女的青睐,他还交了一个美丽成功的女朋友,从事金融业,是乌克兰人, 在他的单口戏剧表演中炫耀过,但近期有分手传闻,因为他在脱口秀中似乎提到自己单身。

回到老上海:吉米的家族往事

在吉米的众多搞笑和讨喜之处中,很独特的一点是他有一口熟练且老派的上海话。有上海人惊叹:他跟我爷爷奶奶说的话一样!好亲切!

▲ 因为推荐自家祖上出产的味精,还有人爆梗说自己外公是化工厂的工人。

新一代上海人已经不那么说话了。而吉米的父母作为早早离开、久居海外的上海人,天天在小家里说着当年的上海话,像一小块松脂凝固了时间,竟然在吉米的口音里保存了一点老上海的影子。

陈丹燕在《上海的金枝玉叶》里说:我在彼得堡见到了1950年代的上海,在1990年代的上海遇见的,是1970年代的伦敦。

那个年代去香港去美国的家庭,很多都有深厚的家族背景,而吉米的家族,根据公开资料可以往上追溯七代。

其中最显赫的是吉米奶奶的爷爷张逸云。

张逸云的爷爷叫张梓林,本是宁波镇海乡间小贩,在渡口摆酒摊,捡到上海江万兴酱园老板的银两,被江老板带去上海学做生意,做了掌柜,江老板无子,百年后将家当赠予张梓林。其后,张梓林之子张梅仙继续将产业做大。张逸云是第三代,不但22岁中了举人,还将家业扩展到九家酱园、数十家分店,成为宁波帮巨商。

▲ 宁波帮是中国近代最大商帮,主要是指老宁波府旅居外地的商人,他们当年对上海、天津、武汉、香港的繁荣都影响重大,有“无宁不成市”之说。之前我们提到的陆孝佩(关于他的故事,)的曾外祖父、五金大王叶澄衷也是宁波帮代表人物。

▲ 《繁花》里游本昌饰演的宁波爷叔。

▲ 陈可辛导演、章子怡主演的电影《酱园弄》讲了一桩民国奇案,女子杀夫碎尸,最后却逃出生天,平安终老。这故事与张家无关,但故事发生地酱园弄,是因有一家张振新酱园而得名。这张振新酱园,正是张家所有,是张逸云之父张梅仙所开。

酱园是家族产业,张逸云更辉煌的商业成就,还属天厨系列产业。

1923年,张逸云出资、化工专家吴蕴初技术入股,共同创办了天厨味精厂。张逸云与吴蕴初约定了比较优厚的条件,每磅味精纯利润中提取10%给他做发明专利费,族中其他人还有点不满,但事实证明,他的决策很英明。

天厨味精厂的利润高到销售额的40%,正值五卅运动大家抵制日货,天厨的佛手牌味精击败了日本产的味之素。之后,二人又创办了天原化工厂以生产味精原料,天盛陶器厂以生产化学容器,天利氮氨厂以处理废气,全部盈利,回报优厚。

后来吴蕴初变得更有名气,但再过几十年,两家的辉煌都成为过去,天厨产业部分归于冠生园,至今冠生园仍设有逸云亭、逸云厅等,纪念这两位当年风云际会互相成就的往事。

▲ 张逸云。

▲ 1948年,吴蕴初与李宗仁,左为吴蕴初。吴蕴初1948年出国,1949年10月回国,受到周恩来接见,称他为“味精大王”,之后他在上海发展化工业,担任要职,于1953年病逝,享年62岁。

▲ 那时佛手味精广告:佛手商标,完全国货。五卅运动后,佛手味精年产量从3000公斤上升为15000公斤。如今佛手味精部分归入冠生园,部分归入香港天厨,部分归入重庆天厨。

▲ 吉米在自己的小红书上推荐过祖上出产的味精,这个牌子海外很多华裔都在用。

回到当年,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国家危难,张逸云与吴蕴初都是有爱国心的实业家,他们商定捐出11万银元,向德国订购了一架战斗机,命名“天厨”号,捐献出来。

78年后,贾樟柯受邀为上海世博会拍一部反映上海荣耀的宣传片,他拍了纪录片《海上传奇》,其中张逸云的孙子张原孙,也就是吉米的舅爷爷接受采访,也提到了这件事。

▲ 这是那架飞机。由于试飞出了点小故障,德国还赔了一架教练机,他们一并捐献出来。

▲ 十万两银子应该是口误,译作“一小笔财产”对于当年的张家是事实,而战斗机的定制方译作西门子应是笔误,禅臣洋行是Siemssen,是一家老牌德国贸易公司。

张逸云1933年去世,享年62岁。

张逸云有三子。 据说 因为张逸云哥哥无子,长子次子都过继到了哥哥名下,自己只留了三子祖安。长子张祖康做地皮投机且挥霍无度,曾抽走公司70万元资金,吴蕴初立即反应,将公司改组为有限责任制,让控制权落入自己之手,但张家也依然是大股东,安享富贵。张逸云二子祖耀没有怎么出现在故事里,三子张祖安曾拜吴蕴初为师,他,就是吉米的曾外公。

▲ 这是张祖安,看得出吉米的影子。

吉米爸爸称张原孙为二舅。

张原孙回忆从前富贵生活,父亲张祖安,老早已经有游艇了,游艇很大,后面还拖两艘快艇,每艘游艇可乘6人,从外白渡桥开进来,浪花直溅到身上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张家已经有中央空调了,他爱唱京戏,凡是来听的人都送一罐味精,还有他日常样样喜欢外国货,只有衣裳要穿中式的——这是当年的一种风尚。

▲ 张原孙在《海上传奇》里用上海话讲述旧事。

▲ 《上海的金枝玉叶》里提到戴西(左一),上海永安公司郭家四小姐,生于澳洲,在上海教会学校受西化教育,爱好都很西式,英文比中文好,但稍长大也只穿中式衣服。当年宋庆龄姐妹也是这样。

张原孙说父亲一生极好享受,动乱中抄家只留下一张床,是Arts & Crafts家具,极其高级,父亲毫不介意地把它卖掉,自己睡竹榻,说无所谓了,享福享够了。怎么说呢?有名门望族落魄后的豁达,同时确也不是祖先那种干事业的口气。

到张原孙这一代,依然举止优雅,喜爱 跳舞,唱着古老的英文歌,身上保留着一些旧时代气氛。

▲ Arts & Crafts 是当年英国人在上海创立的公司,中文叫美艺公司,以制作西式家具闻名,它们的家具被视作奢侈品的象征,很多旧上海名流的回忆里都会提到某某家具或会客室是美艺公司定做或装潢的。

▲ 这是美艺公司给华懋饭店设计的家具。华懋饭店是后来的和平饭店。

张祖安的女儿,也就是吉米的奶奶嫁入欧阳家,生了吉米的爸爸,中文名欧阳少均,后来小红书上的欧阳爷叔。

时代变化,张祖安和他的儿子留在了上海,而他的女婿即吉米的爷爷却去了美国,那位张家的女儿据说早逝,吉米13岁去美国是祖父接待,没有提到祖母。

▲ 中国人一向更重视父系传承,但如果母系祖先显赫,我们也能灵活处理,比如提起张爱玲的祖辈,我们常说她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图为李鸿章的夫人和女儿李菊耦(张爱玲祖母)。当然,常理推断,欧阳家必然也是门当户对。

吉米爸爸欧阳爷叔说自己生得太晚,没赶得上游艇的日子,但是母亲家的客厅、睡房、浴室里Avant Garde设计装修和进口Arts & Crafts家具,他是亲身体验过的。

▲ Avant Garde是法文,指先锋艺术或前卫艺术,是那些激进的、带着实验性质的作品。这是上世纪30年代的先锋艺术装修风格示例。

▲ 这是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在她和张爱玲妈妈黄逸梵的常德公寓里留影,可以看出当时时髦的现代风格。

时代里的人:最厉害是活出自己的生命力

二战后上海的老式家族们纷纷迁移。

上世纪比较集中的人口迁徙发生于四五十年代,那时香港“云集了整整一个讲上海话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在大都市里生活过的精英阶级”。除了包玉刚、邵逸夫、董浩云等,大家都知道的文化界名人比如张爱玲是1952年从上海跑到了香港,本想去英国,后来移民了美国,王家卫是1963年从上海去香港,已经算迟。

▲ 1963年, 王家卫的父母决定带着年仅5岁的最小的孩子王家卫移居香港。 由于当时政策规定只能带一名孩子, 他的哥哥姐姐被迫留在上海。这段分离持续了10年,这也是后来王家卫为什么拍《繁花》的原因,因为那描写的就是他姐姐哥哥的生活。

▲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刘嘉玲的父亲带着一家人移居香港,刘嘉玲也是那个时候从内地移居香港的人潮中的一员。

到了七十年代末,吉米爸爸欧阳爷叔终于可以申请移居去香港,那是金宇澄在《繁花》里写的另一个时代潮流了。

吉米爸爸爱音乐,喜欢画画,更爱 烹饪,但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不允许他拥有这种艺术梦,必须要生存下去, 那时香港的经济蓬勃向上,吉米爸爸来港谋生,一早就进入金融行业做期货交易员,称得上很有经济头脑。

八十年代初,欧阳爷叔看准机会,他是以联合碳化物公司(Union Carbide)首席代表身份被派到上海的。

▲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欧阳少均,穿三件套西装,吃西餐。

欧阳少均回忆那时经历与《繁花》中的宝总有很大重合。

他日常也要跟外滩27号打交道,但他对于《繁花》里汪小姐的设置似乎有点不满,说当时办公的女孩斯文稳重,并不像她——一种对自己黄金时代的维护。

他说他们当时是不允许上楼的,不可能像阿宝那样跑去人家的茶水间,他们都是打电话,外贸公司办事人员下来大厅沟通。

另外他的办公地点是 锦江饭店六楼,不是爷叔和宝总长期包房的和平饭店。至于黄河路,他是不去的,他说去的人都是暴发户。

▲ 外滩27号,位于上海中山东一路27号,建于1920年,原来是英商怡和洋行,1955年收归国有,是上海市外贸局的办公楼。电视剧《繁花》里,汪小姐在这里办公。

▲ 和平饭店,原名华懋饭店,1929年建成时被称为“远东第一楼”,高10层,局部13层,是美国芝加哥学派哥特式建筑。1956年改名和平饭店,1965年与一街之隔的另一座楼合并。无数历史书上的人住过这里,如卓别林,马歇尔,司徒雷登,克林顿夫妇,奥巴马……

▲ 锦江饭店同样历史悠久,它也是哥特式风格,也曾是涉外宾馆之最。创始人董竹君人生是个传奇,做过青楼卖唱女,做过四川督军夫人,离婚后带四个女儿到上海创立锦江茶室、锦江菜馆,以及锦江饭店,1997年她以97岁高龄去世。

欧阳爷叔很快就创业单干,他创办医疗设备公司,借助香港地利,成为日本医疗仪器的独家代理,借助改开之力,吃到时代上升经济上行的红利。

二千年移民美国,再到美国做金融咨询,与太太做候鸟夫妻,就算退休之后也没有休息,因为儿子进入影视圈的缘故,他也开始做演员。

▲ 2012年爷叔在二百个人面试中成功突围而出,他在《小爸爸》里演一个黑帮,也是重要配角。

▲ 2012《小爸爸》系文章首部改行导演之作,太太马伊俐演女主角,力捧老公,那个时候的文章也风头无两,谁想到一年之后的2013年8月就因为绯闻曝光而渐渐沉寂。

他还参演了好莱坞各种剧集里的华裔人物。

三分之一是退休后打发时间,当成玩儿,三分之一也是赚钱,三分之一是完成从小的艺术梦想。

在巨变的时代里,欧阳爷叔的身段非常灵活,甚至比儿子更灵活。

早在2023年底就以“欧阳爷叔”之名开始探索小红书,比儿子吉米足足早了一年多, 他的小红书生活充满烟火气,到处品尝美食,闲时画画,做饭给家人,见朋友,演戏,与家人聚会, 还和年轻一代们玩在一起,充分参与了儿子的演艺生涯,生活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

在吉米父子的故事里,其实更有活力的是吉米的父亲。

到吉米这一代,其实距离上海越来越远。他没有在上海生活过,第一语言是粤语,第二语言才是上海话,同时他在精神上则几乎是美国人。

上海气氛,到他这里渐渐稀薄。

▲ 吉米回上海时,和脱口秀演员Norah聊了一下上海俚语。

这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对于内地观众来说,吉米是一个突然冒出来的很好笑脱口秀演员,背后竟然牵出的是一个千秋家国梦的上海老故事,真的令人感触万千。

张爱玲当年总爱问家族旧事,姑姑不太有兴趣,说:我们这一代已经把这些都撂开了,到了你们更应当往前看了。可张爱玲写:她爱他们。他们不干涉她,只静静的躺在她血液里,在她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他们静静躺在她的血液里”,对一个家族来说,财富随时代变迁或有断续,但有一些东西总是稀释得慢一些,教养、眼界、机会其实都需要代代相传。

吉米父子的故事让我们看到在时代的翻云覆雨和文化的夹缝中最有活力的那些人总是主动出击,寻找出路,但无论是谁,都要异常努力与坚强才能生存下来。

吉米成长看起来被父母托举,但从他的书里你也可以看到他曾多年受困于自己的肤色、中式家庭的价值观,这些东西与生俱来,无法摆脱,他一直与它们斗争纠结共存,最后化为他脱口秀的养料,成为他最基本的演艺标签之一。

▲ 吉米最出圈的段子是表演唐人街后厨处乱不惊一口脏话的广东厨师,有人说像极了周星驰演过的杀猪佬,既表现了广东人异国求生辛酸的底层生活,又表现了他们的坚忍与乐观的人生境界。

一直在努力生存,在一个又一个时代浪潮里寻找机会,吉米和他父亲的故事,就是夹缝中的中国人的故事,他们在时代巨浪中辗转变动,以智慧与毅力求得生存,那些生存奋斗中长出的自我,成为了他们身上最闪光的部分 。

哲 学家陈嘉映曾经说过,最卓越的人类不是俗世生活混得如何成功,而是他们喜欢富有魅力的生活,喜欢大自然的美,喜欢生命力洋溢——人最珍贵的是活力,而不是活着。

无论是时代里身段灵活的求生,还是在不同的地方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能够在辛苦的人生碰撞中 逐渐 知道自己是谁,活出自己的生命力,努力地折腾,让自己拥有充满自主与意志力的一生,又非常有现实感,都是极难的事。

能完成这些的人都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活力的人,也是最珍贵的人。

愿大家都成为有活力的人。

作者:言文文、黄小姐

责任编辑:Miss H

出品:蓝小姐和黄小姐

文字原创,配图来源于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