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快手宣布关停短剧小程序相关业务,同时处置百余部违规微短剧及90余个账号。在这些违规微短剧中,情节离谱的不占少数。而说到癫狂,不得不提《麒麟送子天降喜福》用匪夷所思的“生育神话”,将短剧推上风口浪尖:女主一胎生下99个孩子,摞起来送进宫中面圣,被网友群嘲“降智”。最终,该短剧在短视频平台累计播放量超过4500万后被下架。
短剧可以接地气,但毁三观剧情,到底为何能存在?7月11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其中提到,微短剧行业市场主体要落实播出、制作、宣发的主体责任,坚决守住艺术创作底线,坚决杜绝极端“反智”“雷人”“离谱”的人设、剧情等。
其实不止短剧领域,这段时间正在播出的多部以女性视角展开的偶像剧里,女主竟都是以当男主的妾室为切入点展开叙事的。艺术应该怎样为现实服务?我们又需要何种“接地气” 的艺术表达?

短剧自诞生之际,便主攻下沉市场。因微短剧用户群体在城市层级上呈现出“向下延伸渗透”的特点,剧情紧凑、爽点密集,开局五秒必有一个抓人眼球的“钩子”,令观众欲罢不能。专情霸总、重生龙王、草根穿越、复仇逆袭,密集堆砌的“爽点”让网友们在碎片时间得到“爽感”。
“接地气”不是内容粗鄙的遮羞布,“市场下沉”也不应“群魔乱舞”。2024年6月1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的《关于微短剧备案最新工作提示》正式实施,其中将微短剧分为三类,实行“分类分层审核”,未经审核且备案微短剧不得上线播出。在平台自查中,持续针对“渲染和放大家庭矛盾、金钱至上、贫富差距、阶层冲突”等方面进行规范并使用下架等处理行为。但“一胎生99子”的短剧,显然是“漏网之鱼”。本着“黑红也是红”的态度,大有捞一票就走之势,也令观众窝火。“爽”不是错,但“疯”出天际可能就是病了。
打着“新奇”“爽感”的旗号大行其道,实则滑向“戾气”“尸气”与“腐气”的泥潭。此类“烂剧上线—网友群嘲—平台下架”的模式,暴露出价值审核的滞后与创作端意识的集体缺失。此类创作,抢占的不是精神消费的先机,而是通过制造“文化垃圾”来收割流量,成为侵蚀社会文化肌体的“腐气”。

AI图片

“疯癫”不是原罪。短剧特有的风格,在各类艺术表达中,同样不缺令人“发疯”的设定。电视剧《狂飙》中的高启强,在犯罪道路上的狠绝做派,以及扭曲夸张的面部表情,让人对他的恶霸形象记忆深刻;《薛平贵与王宝钏》中,宁可吃糠咽菜也要等待丈夫归来的王宝钏,其“挖野菜”行为,被观众认证为恋爱脑的具象表达;在《歌手》舞台上,因魔改歌曲《李白》而被网友称为“超绝疯人感”的单依纯,让“如何呢,又能怎”成为魔性洗脑歌词。
“癫剧”“疯歌”虽然不走寻常路,但疯癫之余并不猎奇。尤其是影视作品中,演员和剧情的夸张表现,是建立在对剧情和人物的合理解构上,在“疯癫”中守住“合理”底线,“荒诞”却不“失智”,是一种带着“人间味儿”的情绪宣泄,充分调动观众情绪,塑造出代表性作品。
这些被观众津津乐道的“疯癫”瞬间,揭示人性内涵,讽刺社会症结,提供情绪出口,体现了一定的创造力,是建立在现实逻辑上的情感宣泄,而不是“一胎生99子”般无脑地践踏正常价值观,模糊娱乐与愚弄、想象与妄想的边界。

AI图片

短剧能火,说明它有生命力,其巨大市场潜力与社会影响力已毋庸置疑。《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为504.4亿元,首次超过同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四川方言短剧《家里家外》,细腻的情感刻画和自然融入的地域文化,让其成为当之无愧的爆款;AI科幻短剧《三星堆:未来启示录》,让科技和短剧创新结合;温馨治愈短剧《我的归途有风》掀起四川美食热。不少好作品在证明,短剧不仅可以好看,还能有温度、有深度。
多一些烟火气,少一点馊主意。短剧巨大的传播能量,不能仅仅满足于充当廉价的“电子多巴胺注射器”,最终沦为“发疯丧智的导师”。其未来发展,不是简单地摒弃“爽感”或“接地气”,而是亟需在社会价值、艺术表达与市场效益间找到更高阶的平衡点。
真正的“接地气”,是接人间烟火气、接真实生活肌理、接普遍人性共情。真正的“疯一点”,应深植于社会现实与人性洞察的土壤之中,它可以是安逸抚慰人心,也可以是精神“落点”和爆款“落点”,有生活打底,有真情实感做支撑,微而不弱、短而不浅应是内涵。
毕竟,生活本身的味道,已足够精彩,何必去嚼没滋没味的“馊点子”?

本期话题
你喜欢什么类型的短剧?对短剧发展方向有何期待?评论区聊一聊~

天府新视界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官方公众平台
595篇原创内容
【本文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撰文/刘叶 车家竹
编辑/郭书琼 责编/谢梦 马艳琳 审核/姜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