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跨过鸭绿江》的时代价值


       同名电影《跨过鸭绿江》是电视连续剧的精编版本。
       影片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员、政治委员彭德怀的视角,全面讲述了从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到1953年7月交战双方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2年9个月期间的东、西两线5次大规模战役。
       通过纪录片回放、作战图示意、画外音讲述、经典战役场面等多种表现手段,全景式地讲述了这场在世界军事史上创造了多项奇迹的战争,艺术地再现了70年前那场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
       电影《跨过鸭绿江》的叙事手法
       影片采用倒叙的方式,从板门店签订停战协定开始回溯,以电影镜头回放的艺术手法,简要回顾了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前的历史脉络。
       电影以纪录片+旁白的形式,首先向观众交代了战争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道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朝参战的原因。


       电影《跨过鸭绿江》的创作风格
       影片的场景搭建、舞美制作十分严谨,布置出的历史环境真实可信。
       比如表现中美苏三国领导人分别在中南海、白宫、克里姆林宫进行政治与军事决策的场景非常逼真,仿佛历史再现一样。
       这部影片的特效制作也是一大亮点,如飞机大炮轰炸的特效、枪林弹雨的特效、冰天雪地的特效,士兵烧伤、烫伤、冻伤、炸伤的残肢特效。
       “蒙太奇”“闪回”等电影镜头的特效运用等,表现出了较高的设计与制作水准,视听效果非常震撼。
       影片《跨过鸭绿江》时长154分钟,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能够做到主线清晰,详略得当,并且成功塑造出一群鲜活可敬的艺术形象。
       这些英勇无畏的英雄人物,他们是用胸膛堵住敌人机枪的战斗英雄黄继光、烈火燃身却绝不暴露目标的战斗英雄邱少云、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战斗英雄杨根思。
       还有“刘秘书”(毛岸英)、“秀才”、38军军长梁兴初、50军军长曾泽生、63军军长傅崇碧、率领全团战士坚守阵地的团长范天恩,以及在战场上勇敢拼杀的连长、排长、班长、战士……


       他们是一个个年轻的志愿军战士的化身,是190余万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的英雄代表。
       影片中,冲锋号响起,一个个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跃出战壕,像猛虎下山一般冲向侵略者,展开殊死的肉搏战;
       埋伏在长津湖的战士们,被冻成“冰雕连”,依然保持着卧倒、射击的战斗姿态,令狼狈逃窜的敌人亲眼看见后也不禁脱帽致敬;
       打完了最后一颗子弹的战士们,选择将自己年轻的生命与敌人同归于尽……
       对爱国主义题材影视作品的分析
       爱国主义,是个体基于对亲情、对家乡、对集体、对民族、对祖国的文化认同与尊严维护,从而发自内心地产生出的一种崇高无私、甘于奉献的道德情感与思想观念。
       它根植在人的心灵深处,融化在民族的血脉中,深沉博大,生生不息。
       1956年上映的电影《上甘岭》,改编自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1964年上映的电影《英雄儿女》,改编自巴金先生的小说《团圆》。


       这两部电影上映后极大地振奋了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许多年轻人正是观看了《上甘岭》和《英雄儿女》后,毅然报名参军,加入保家卫国的人民军队中。
       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觉醒年代》《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跨过鸭绿江》《长津湖》等一大批优秀影视作品应运而生。
       作品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收视成绩和票房收入,而且在剧本文学、导演思维、叙事手法、拍摄技法、舞美制作、影视戏剧表演、后期剪辑制作等各个环节都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
       关于爱国主义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思考
       一方面,制作精良的爱国主义题材影视作品在电视剧频道、电影院线、互联网自媒体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
       另一方面,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下爱国主义题材的影视作品仍然存在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爱国主义题材影视作品应力求“一戏一格”
       与传统的国产影视作品相比,当下主旋律影视作品同质化倾向较为突出,内容题材比较相近,往往突出宏大历史叙事,追求电影特效和视听感受。
       但在主旨立意、情感观照、人物内心发掘等方面仍有欠缺,文学性、故事性、抒情性不强。
       在艺术风格的呈现方面,主旋律影视作品应力求“一戏一格”。
       不仅要讲好一个故事,还应在电影叙事、人物塑造、文学表达、音乐抒情、画面构图等各方面突出艺术个性,提升艺术审美。
       (二)主旋律影视作品需要在继承中创新求变
       我国电影电视艺术事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剧本创作、导演思维、叙事手法、拍摄手法、镜头语言、剪辑制作、创作理念、市场运营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但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影视的创作理念和制作模式。
       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老一辈戏剧影视艺术工作者开创的创作风格、创作理念、创造精神仍然值得今天的同行们学习借鉴。


       (三)经典影视作品应具备的品质
       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戏剧影视创作既要找准市场定位,又要符合意识形态;既要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又要践行文化导向作用。
       环顾当下的主旋律作品,在主题突出、制作精良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浮躁功利的创作导向,如创作周期短,追求大投入、大制作。
       笔者认为,经典的影视作品应当具备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真挚的情感、抒情的音乐、唯美的画面、人性的光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