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法之名》最新的剧情中,半睡半醒、后知后觉的李人骏突然支棱了起来。
随着万海案的尘埃落定,所有人脑子里绷紧的弦终于放松了。
指导小组撤回解散,洪亮萌生退意;谢鸿飞金条风波平息,死里逃生后气焰更加嚣张;兰景茗眼看大案完结,趁机捞取政绩;禹天成大仇得报,盘算着重返东平;陈胜龙满腹算计,为了铜镍矿与恩师翻脸。
万海案的宣判,像是解除了封印、卸下了枷锁,一时之间,各方大佬你方唱罢我登场,该庆功的庆功,该内讧的内讧。
此时的东平,是人是鬼都在秀,只有李检在抗诉。

谢鸿飞老家鸡窝里的金条,张文菁释放时的灵魂拷问,洪亮愤怒的贴脸输出,生日宴上不请自来的天龙集团。
在大脑宕机了两年多后,李人骏终于像华生一样,发现了万海案的盲点。于是,一边找到万海促膝长谈,一边督促谢鸿飞调取王彧的通话记录。
重新找回自己的李人骏,当机立断、决定抗诉。
李人骏重新找到了坐标,谢鸿飞立马就坐不住了。毕竟,作为万海案的主办检察官,他自然知道这样人为制造的案件,架不住分析、经不起调查。一旦李人骏决定亲自查案,必然会顺藤摸瓜、刨根问底,分分钟就能接近真相。

谢鸿飞感到后背发凉,于是火急火燎地找到陈胜龙与程子健。但是,陈胜龙却是满脸淡定、从容不迫,看着风景侃大山,吃着火锅聊着天。
反观谢鸿飞,完全是皇帝不急太监急。
陈胜龙之所以百般从容、万般淡定,自然有他的逻辑。按照他的说法,这万海案的棺材板早已经钉得死死的。即使李人骏决定抗诉翻案,也是竹篮打水、徒劳无功。
气急败坏的谢鸿飞,决定退回金条和银行卡。但是,陈胜龙依旧不急不躁、满脸堆笑。

谢鸿飞与李人骏,一个闹着翻脸,一个闹着翻案,一个要掀桌子,一个要砸场子。这前后夹击、腹背受敌的困局,陈胜龙为什么却始终不慌不忙呢?
对于谢鸿飞而言,既然是贼船,必定是上船容易下船难。所以,陈胜龙才不急不躁。但是,李人骏既然决定抗诉,一旦成功翻案,陈胜龙们必然是在劫难逃。
那么,陈胜龙为什么没有感到恐惧和不安呢?
答案藏在他的一句话中。
在谢鸿飞慌慌张张地带来李人骏试图翻案的消息时,陈胜龙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案子查到现在,有谁敢说万海不是黑社会?!”

陈胜龙虽然是混混出身,但是在禹天成的教导下,却对官场的运行法则一清二楚。他比谁都明白,随着万海案的审结宣判,这起案件已经是经过了官方的盖棺定论。
李人骏抗诉翻案就是官方打脸,何况还是打的整个海东省政法系统的脸。毕竟,万海案是业界的标杆、领导的脸面、公检法的KPI、无数人的ATM。
因此,李人骏的翻案,别说陈胜龙不同意,就是江旭东、兰景茗们也不会答应。
毕竟,这样一起轰动全国的扫黑除恶大案,最终变成了徇私枉法的冤假错案,你让海东省的一众政法干部情何以堪?

陈胜龙正是摸透了领导的心理,所以才会轻描淡写、从容应对。毕竟,经过了万海案的洗礼,所有案件的相关人员早就形成了利益的共同体。
如今,忽然有人站出来说这起标杆性的案件抓错了人、判错了案,这必然会让所有利益相关方紧紧抱团、一致对外。
办错案件、成功翻案,是对原办案人的否定,必然也会成为他们的污点。为了声誉和仕途,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江旭东、兰景茗们会不自觉地成为翻案的阻力和障碍。
事实上,剥离了警察、检察官、法官的职业属性和滤镜光环之后,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普通人,也有喜怒哀乐、人情冷暖。他们也会关心粮食和蔬菜,谋划事业和前途。

即使是洪亮这样一身正气、满腔热血的人,在发现自己可能办错了枪击案之后,也会陷入内疚和不安。能够像乔振兴一样,“以至公无私之心、行光明正大之事的人向来都是稀有生物。
知错就改从来都是例外,只有一错再错才是常态。年少时看《大宋提刑官》,总是叹息痛恨于刁光斗、吴淼水们的武断;如今再细品却发现,这才是真实的官场,而白贤、宋慈式的主动认错、自我纠错恰恰只会出现在剧集中。
正如万海案这样的惊天冤案一样,一旦案件完成了刑拘、逮捕、起诉、判决的全流程之后,办案人与案件之间,办案人与办案人之间,就会自动地形成深度的利益捆绑,而亲亲相隐、官官相护,更是进一步加剧了翻案的难度。

例如,作为晚清四大奇案之一的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侦破难度不大、案情其实也不复杂。然而,就是这样一起相对简单的案件,最终却要通过进京告御状、滚钉板的方式来翻案,个中缘由就是官员之间的利益捆绑。
当时,余杭知县刘锡彤先入为主地判定案件性质为“通奸谋命”。此后,浙江当地乃至同乡官员,为了照拂乡党的脸面和仕途,一再罔顾事实、坚持原判,最终不得不闹到了慈禧太后面前。
天下事无非八个字——常理、人情、正气、公心。然而,从古到今,为亲者隐、为尊者讳的案例却比比皆是。翻案的阻力往往都不在于案件本身,而是在案件之外。
李人骏翻案,难于上青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