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养老金调整,大家讨论的焦点多是“今年涨多少”“企退和事退差多少”,却很少有人留意到一个特殊群体——2014年前后退休的老人。他们中不少人年轻时月薪只有几十块,干了三四十年,如今每月养老金可能刚过3000元。这群被称作社保制度“奠基者”的退休人员,在养老金调整中,为何值得我们多投一份关注?


要理解他们的特殊性,得先翻开社保制度的“老账本”。上世纪80年代,我国养老保险还没形成统一体系,很多企业职工按“单位统筹”模式缴费,个人每月从几十块工资里扣几毛钱,单位再补一部分,全部存入统筹账户。2014年是个关键节点,这一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并轨启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也完成了一次重要升级,但恰好卡在这个时间点退休的人,成了制度衔接期的“特殊群体”。


养老金调整:为何要多关注14年退休、曾月薪几十的“奠基者”?

他们的“特殊”,首先体现在缴费年限的“复杂性”上。比如一位1984年参加工作、2014年退休的老人,工龄整整30年,但这30年里,前20年按“视同缴费”计算(当时还没个人缴费账户),后10年才开始有实际缴费记录。而2014年后退休的人,要么全是实际缴费,要么视同缴费年限清晰,计算养老金时争议少。但2014年退休的这批人,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叠加,部分地区在计算过渡性养老金时,还沿用了老办法,导致他们的养老金基数比晚几年退休的人低了一截。


更关键的是,他们年轻时的“低工资”,直接影响了现在的养老金水平。上世纪90年代,普通工人月薪普遍在50-80元,2000年后才慢慢涨到几百元。即便按当时最高比例缴费,每月进入个人账户的钱也只有几块、十几块。而现在的年轻人月薪几千上万元,缴费基数高,个人账户积累快。2014年退休的老人,个人账户储存额大多只有几万块,除以139个月的计发月数,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可能只有几百元,再加上基础养老金,总待遇自然高不起来。


有位住在河北的张大爷,1982年在国营机械厂上班,2014年退休时工龄32年。他给记者算过一笔账:刚上班时月薪52元,扣完社保只剩49元;2000年厂里效益好,月薪涨到800元,社保缴费基数才跟着提上来。退休时第一个月养老金2100元,之后每年跟着涨,到2024年才涨到3100元。而他的徒弟2018年退休,工龄比他少5年,每月养老金却有3600元,“徒弟年轻时候工资高,缴费多,我这老工龄反倒不占优势了”,张大爷的话道出了不少同龄人的心声。


从养老金调整机制来看,他们也容易成为“相对受益较少”的群体。目前养老金调整采用“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的方式,定额调整对所有人公平,挂钩调整则和缴费年限、养老金水平挂钩。对2014年退休的老人来说,缴费年限长是优势,但养老金基数低,挂钩调整时涨的钱就少。比如某地2024年调整方案,挂钩调整部分按养老金水平的1.2%计算,张大爷3100元的基数,只能涨37.2元;而养老金5000元的退休人员,能涨60元。虽然有缴费年限挂钩,但每年每满一年涨2元,32年也只多涨64元,很难弥补基数差距。


更值得关注的是,他们正面临“老龄化加速期”的生活压力。2014年退休的老人,现在大多65岁以上,身体机能下降,医疗开支逐年增加。以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为例,每月药费可能要花掉几百元,再加上日常开销,3000元左右的养老金并不宽裕。而2014年后退休的人,养老金起点高,涨幅叠加后,生活压力相对小一些。这群“奠基者”年轻时为国家建设、社保体系完善贡献了几十年,如今在养老待遇上,理应得到更精准的倾斜。


其实,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注意到这个群体的需求。2024年江苏、四川等地在养老金调整中,对2014年及以前退休、缴费年限满30年的人员,额外增加了20-30元的倾斜调整;山东则提高了视同缴费年限的挂钩系数,让有长期工龄的老人能多涨钱。这些政策虽然力度不大,但传递出一个信号:制度衔接期的“特殊群体”,不该被遗忘。


有人可能会问,养老金调整要兼顾公平和效率,为什么要特别关注这部分人?因为他们的经历,是我国社保制度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成熟的缩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拿着微薄的工资,却按规定缴纳社保,为统筹账户积累了最初的资金;2014年制度转型时,他们又成了衔接期的“试验者”,待遇计算上难免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现在社保基金规模不断扩大,每年养老金调整时,给这群“奠基者”多一份倾斜,既是对他们过去贡献的认可,也是社保制度“兜底保障”初心的体现。


当然,关注不代表“一刀切”的倾斜,而是要精准施策。比如在挂钩调整中,适当提高视同缴费年限的系数,让长期工龄的价值真正体现;在倾斜调整中,将2014年前后退休的人员纳入重点关注范围,结合他们的养老金水平、健康状况制定差异化政策;同时,通过社区服务、医疗补贴等配套措施,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


每次养老金调整,本质上都是一次“查漏补缺”的过程,既要让大多数人受益,也要看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特殊群体”。2014年退休的这批老人,曾拿着几十块的月薪建设国家,如今他们的养老待遇,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晚年生活,更关系到社保制度的公信力。未来养老金调整时,若能多给他们一份关注,多一点政策倾斜,才能让“老有所养”的承诺,更有温度,更显公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