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去看大舅。姊妹们都去探望,却没说贾母让黛玉也去。一种被排斥的孤立感在黛玉的内心油然而生。黛玉闷闷的往回走。走到梨香院墙外,墙内传出乐曲和歌声。
读《西厢记》和宝玉的爱情表白,使黛玉的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黛玉的青春进一步苏醒,对爱情更加渴望。但是她知道应该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她要求宝玉心里只有自己,但是不许说出来,借戏词说也不行,说出来就是欺负我。但是《西厢记》和宝玉的话,已经引起她的感情波澜。作者不直接写林黛玉如何思念贾宝玉,如何感叹青春易逝,红颜易老,如何向往爱情。他写黛玉听《牡丹亭》。但闻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明明白白两句,一字不落: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西厢记》让黛玉知道戏词里也有好文章,对戏文也产生兴趣。美丽的鲜花开在破烂的墙头那里,杜丽娘很美,但是没有欣赏她爱她的人。戏文里展现的是荒凉颓败。原来的姹紫嫣红与现在的断井颓垣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不禁让黛玉想到父母俱全时的欢乐,如今寄人檐下的凄楚,感慨万千。便止步侧耳细听: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静好的岁月,美好的青春,都将转瞬成为过眼云烟。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在哪?只有跟宝玉在一起才有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但是能否永远跟宝玉在一起,他不能决定,宝玉也不能决定。黛玉只能点头自叹。日月如梭,年岁见长,林黛玉对生活自已,对未来不能自主的忧虑与日俱增;她对自己跟宝玉知心对意,一往情深,但是前程未卜;对青春的流逝,人生的无常有了更深刻的感慨,有了切肤之痛。自己向往的美好爱情与婚姻,没有父母做主,良辰美景只能归于奈何天,赏心乐事的理想难以变成现实。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听唱: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杜丽娘美丽的青春流逝。青春这么美,可是转瞬即逝。想到人生何其短暂脆弱,何其孤独无助。细嚼这八个字的滋味。想到自己跟杜丽娘一样,眼看如花美眷在无可奈何的消失。对自己命运把握的无力、无奈、无助的矛盾情绪一时涌上心头。黛玉内心受到的触动更深,更重,让她心动神摇。
黛玉听到你在幽闺自怜,更加拨动了她的心弦,越发的如醉如痴。这是柳梦梅感叹杜丽娘,又像是宝玉在感叹黛玉。黛玉听这些唱词,感慨、自叹、心动神摇,最后如醉如痴,感情的波澜步步加深。黛玉不觉心动神痴,眼里止不住滚下泪来。这些唱段都在唱青春觉醒,爱情萌生,对黛玉起到煽情的作用。这些唱词,一句比一句更加震撼地加强着黛玉爱情的觉醒,青春的感悟。
他们刚刚共读西厢,贾宝玉的内心表白,强烈的冲击她的心灵。林黛玉还在春心荡漾,听到梨香院里正在演习的戏文,不禁引发无限感慨。
黛玉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益发如醉如痴。似水流年已经让她为青春消逝的无奈而感伤,听到这句她的感慨更深了。黛玉听这些唱词,感情的波澜步步加深。又进一步联想到一些追求爱情,追求青春幸福的唱词。
忽又想起古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和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想起《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
这些都是感叹青春易逝,红颜易老,凑一块仔细想,林黛玉不觉心痛神痴,声声动魄,句句锥心,眼里止不住就滚下泪来。
《牡丹亭》激发了黛玉内心深处的幽怨,对宝黛爱情起到催化的作用。共读西厢之后的宝黛爱情,就达到深深依恋、时时思念的程度。作者喜欢用闷闷的,宝玉看不到黛玉闷闷的,黛玉看不到宝玉也闷闷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西厢记》和《牡丹亭》是我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以追求恋爱自由为主题的佳作。学识不浅的林黛玉同样渴望自由和平等。自热而然引起共鸣。她听着别人的故事,仿佛在唱自己的遭遇,顿时悲从中来。《红楼梦》是追求自由追求爱情的集大成者。读西厢,听戏文,都是宝黛爱情悲剧的结局的伏笔。
这段描写层层递进,把林黛玉的内心活动写得缠绵细腻。直到最后心痛神痴,眼中落泪。林黛玉是十分敏感的,短短时间内,林黛玉受到两大禁书的强烈冲击。黛玉禁不住悲悲切切哭起来。
现实生活的尴尬处境、内心的不自由、自己感情左右羁绊、青春的流逝、金玉姻缘的威胁、成长过程中的风刀霜剑,这些令人烦恼的种种,林黛玉兼而有之。《牡丹亭》《西厢记》的文词使人心痛,也使人获得某种愉悦。这是体验痛苦的快乐,这是痛苦和快乐的交织。经过黛玉的情感和联想,一种更高层次的美被创造出来。那是一种悲剧的美,忧伤的美。真该感谢《红楼梦》的作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