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绝大部分的人在考试的时候都做过弊,但是现在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一些大型考试中的防作弊手段越来越多,尤其是高考的时候,监控、信号屏蔽器、指纹验证等等手段齐上,可以说彻底断绝了作弊的可能。

那么和现在高考一样的科举考试中,古人并没有相机等这些现代手段,他们是如何防止作弊和枪手替考的呢?

科举制是愚蠢的发明?

科举是古代选官的一种方式,在古代,人们选择官员的方式有三种,分别是世袭制、荐举制和科举制

荐举制在汉代和南北朝时期都有,但在举荐人才的过程中,难免会掺杂一些个人的想法,最要命的是,这种权力被垄断,一代一代地传下来,士族的力量越来越大,最终加剧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最终被淘汰,产生了科举。

从隋唐建立起,历经宋、元、明、清三朝,到清末废除,前后共一千三百余年,这一制度不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而且也为其他国家的取士制度所借鉴,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正式设置了进士科,从而开启了科举考试的先河。

不过隋代的科举制还处在起步阶段,规模不大,影响力也不大,唐代以后,经过唐太宗李世民的改革,又增加了武举,使科举制变得更为完备,武则天更是将科举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由她来主持,挑选出许多杰出的人才。

在宋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唐朝的改革,并进一步提升了科举制的地位,并结合现实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尤其是对考试过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

在元代,因为少数民族统治者对汉族的政治地位进行了压制,所以科举考试就以朱熹所著《四书》为依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明清是我国科举制度发展的高峰时期,在考试形式上,确定了“童试”、“乡试”、“会试”和“科举”三个层次,在生源方面,学校与考生的关系十分密切。

参加考试的大部分都是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学子,在考试内容上,沿袭了元代的一些改革,仍以四书五经为题,以圣贤为标准,八股文盛行,科举逐渐趋于僵化、衰落,最后在清末新政下被废除。

在古代,平民想要往上爬,实在是太难了,唯有通过科举,才能让自己的人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无数文人墨客痴迷于此,前赴后继的原因。

古人科举怎么作弊?

每一个时代,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他们将自己的智慧用在了歪门邪道之上,而这些人在科举考试之中,同样创造出了无数独特的作弊方式

他们有的人甚至用上了当时的“高科技”,其毒辣程度,让所有人都为之汗颜。

夹带,这是最常见的考试作弊方式,但也有高低之分,有的人之所以能瞒过所有人,就是利用了高科技,比如银盐显影,熟悉化学的人都知道这一点。

这本书的原理很简单,就是用盐水在衣服上写下一行字,从外表上看不出什么,但用蜡烛一烤,上面的字就会出现,四书五经只有一万多个字,想要抄写一套衣物并不难,而古代人拿着一支毛笔,却能写出三毫米的字体,这让人惊叹不已。

除了夹带之外,还有枪手、贿买、暗号、传递、通关、顶替、冒籍、换卷、篡改等等作弊手段。

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就是一位替人应试的老手,大中十二年(858年),他一人替八人科举,足见此人人缘之好,才华横溢,声名远扬。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请托,说白了就是找关系,这种方式在唐朝中后期很流行,唐朝初期,很多官宦之家的孩子,都是通过门荫入仕的,这也导致到了唐朝中后期,他们的身份越来越高。

所以很多达官贵人的孩子,都开始通过科举入仕,这就造成了很多人都想要通过科举来做官,所以,在那个时候,最有可能做这种事情的,就是那些有权势、有钱、有人脉的官家子弟。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武则天在位时,就有了防作弊的办法,例如要求考生在考卷上涂上自己的名字,以免被考官发现,再到后来,又发展到用特制的小纸片将名字、年龄、籍贯等都封好,并盖上图章,以防作弊。

在唐代,也有一种防止作弊的手段,大家都知道商鞅变法,确立了“连坐制”,但他们并不知道,在唐代,也有类似的制度,就是三个人之中,有一个人作弊,其他两个人都会受到惩罚,所以为了保护自己,所有人都会相互监督,防止有人作弊。

直到宋代,则专门有人将所有考生的卷子都抄了一遍,以免字迹被考官认出来,从而帮他作弊,直到宋代,才开始实行准考证制

在准考证上,不仅要写上自己的名字,还要写上自己的相貌、身高和体型,以免被人冒名顶替。

明代《大明律》明确规定,凡在科举考试中作弊者,一律杖责,发配三千里,流放九年之后才能回乡,在古代被发配到这么远的地方,基本上就是被判了死刑,没有几个人能活着出来。

就算他是位面之子,在这九年的地狱生活中坚持下来,也会被剥夺官职,这也就意味着,他这辈子都不可能再参加任何一次考试,一个作弊的人,在自己的家乡,都会被人看不起,一辈子都要被村民们指指点点,生不如死。

相对于明代而言,清代对于考试舞弊的处罚更为严苛,不管是作弊的还是帮助考生作弊的,轻则流放,重则杀头抄家

虽然在古代,没有摄像头,但为了避免作弊,还是有办法的,但难度和风险都很大,一旦被查出来,不仅会被淘汰,还会牵连到其他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举报/反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