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出绚丽多彩的瑰宝,有哪一件不堪自傲?莫非就连承袭千年的龙旗也要放弃?前尘往事扑朔迷离,错综复杂的历史图景,却恰恰见证了一面旗帜如何穿越时空,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文化在海外扎根的见证。
       一切要从1840年说起——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逐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然而,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创伤远不止于土地和赔款的损失,更深层次地冲击了这个古老国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西方列强的"教育"下大清确立国旗
       1856年10月,一起扣押英国商船的小事突然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当时广东水师以该船参与海盗活动为由扣押了名为"亚罗号"的商船。英国借机大做文章,以该船悬挂英国国旗遭到不敬为由,狮子大开口要求清政府赔礼道歉,还要清政府交出执法人员由英方严惩。
       清政府的官员们一头雾水,内心百思不得其解:什么是国旗?为何船上的旗帜会招来这般麻烦?原来,在中国古代战阵之上,军旗上所绘的不过是国号或将军姓氏的字样,从未将其视为国家至高无上的象征。


       英国人这一"教育",让清政府开始重视国旗的重要性。1862年,英国海军又在湖北长江与清军水师发生冲突。此次,英国更加咄咄逼人,称清军船只无旗,以为遇上了海盗,"为了剿匪"而痛打清军水师一顿,拒绝赔偿,再次让清政府吃足了哑巴亏。
       两件事接连发生,奏折不断从各地呈上京师。时任议政王恭亲王奕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专门就"水师悬挂国旗"一事寻求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的意见。


       曾国藩为清军设计三角黄龙旗
       曾国藩凭借多年征战经验,也切身体会到了国旗的必要性。他参考了正黄旗的图案,设计出一面明黄色旗帜,中心饰有传统龙纹图案,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又较之皇家旗帜区分开来。
       为了避嫌,他将长方形旗帜改为三角形,唯恐惹来统治阶层的猜忌。就这样,三角黄龙旗应运而生,成为清朝官船的专用标识。曾国藩在给奕的奏折中写道:"臣谨按龙是我中华民族的图腾,寓有尊严和力量的象征意义,而三角形状则具有威严和刚毅之气。
       此旗倘若能统一悬挂在我清军战船之上,足以号令万夫莫敢不从,为匪徒所忌惮。"奕觉察到曾国藩的良苦用心,立即批复示可,并将这一消息照会各国领事馆。从此,三角黄龙旗作为第一面正式的清朝官船标识,在世人面前亮相。


       李鸿章设计正式国旗遭慈禧挥之不去
       尽管有了三角黄龙旗,但清朝在国际外交场合仍旧缺乏正式国旗,这令清朝的外交官们无地自处。不少洋务精英都主张设计国旗,洋务大臣李鸿章就是其中的积极分子。
       1888年,李鸿章上奏慈禧太后,请求定制正式国旗。他先后拟定了几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旗帜设计稿,有八卦旗、麒麟旗、虎豹旗等花样精美的方案。没想到,慈禧太后竟然直接否决了所有方案,只字未提任何理由。面对这难以理解的决定,李鸿章一筹莫展,只有硬着头皮继续动员脑细胞。
       或许是上天的护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灵光乍现将先前曾国藩设计的三角黄龙旗略作修改,由三角形改为四角长方形,成为新的国旗方案。终于,慈禧太后欣然点头,正式批准黄龙旗作为大清帝国的国旗。


       雍正册封龙旗使不丹与龙结下不解之缘
       从此,至高无上的黄龙旗开始在各地亮相,也照会清朝的藩属国悬挂此旗。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佛教小国不丹也应命悬挂,与黄龙旗结下了不解之缘。
       要说起这一缘由,不得不从康熙时期说起。当年,不丹与藏传佛教格鲁派爆发了长达62年的战争。康熙子雍正继位后,出面调停这场宗教纷争,震慑住格鲁派,从而赢得了不丹统治阶层的敬佩。为摆脱格鲁派的威胁,不丹主动向雍正称臣纳贡,成为清朝的藩属国。


       雍正为表彰不丹效忠,册封其统治阶层,并赐予不丹一面龙旗,由此不丹人把龙视为至高无上的神兽。雍正灵机一动,在龙旗上安排了个小小的区别,即不丹龙旗是三爪龙的形象,而皇帝御用的是传统五爪龙,体现了等级有别。
       不过对于不丹这个小小藩属国而言,三爪龙旗已是莫大的荣耀。自此,不丹人把自己当成了"龙的传人",龙文化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扎根,逐渐成为不丹人骄傲的民族图腾和象征。


       乌颜·旺楚克反目前政权建立王国
       前面提到,雍正时期不丹形式上是清朝的藩属国,但统治者仍由转世活佛与世俗臣民共同执掌朝政。直到1907年,局势发生了根本改变。这一年,出身于不丹贵族家庭的乌颜·旺楚克在英国的扶持下发动政变,废除了由转世活佛主理政事的旧制度,取而代之的是以王国体制统治不丹。
       乌颜·旺楚克在英国人面前暴露了自己狡诈阴险的一面。当年,他目睹英军炮火连天,深深震惊于英国的强大军力。于是,他开始向英国人靠拢,成为了亲英派的领头人物。正是凭借英国的大力支持,他才有机会一举夺权,成为第一任世袭的不丹国君。
       然而,他并未就此罢休。为了巩固不丹的皇室统治,乌颜·旺楚克参照清朝的皇权制度,自行规定国王职位必须在其家族内世袭继承。一夕之间,不丹的统治权就这样被乌颜·旺楚克一手架空,掌控在个人和家族之中。


       新王国成为英国殖民地中断与中国关系
       随着王朝更迭,不丹的处境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乌颜·旺楚克的亲英政策影响下,不丹很快就成为了英国在喜马拉雅地区的殖民地。此前不丹作为清朝的藩属国,与中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现在,被英国人掌控的不丹与中国渐行渐远,两国的关系一度中断。
       尽管不丹沦为英国殖民地,但它对中国文化的痴迷并未就此终止。乌颜·旺楚克在新王国的设立之初,参照清朝的做法,设计出了第一面不丹国旗。其实这面旗帜几乎就是直接照搬清朝黄龙旗的图案和色系,只是略作一些修改。


       新国旗沿袭中华文化龙成不丹民族图腾
       这面国旗保留了明黄色的底色,中央绣着一条盘旋的龙纹。值得一提的是,黄色在中国文化中自古就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而龙亦是只属于帝王将相的神兽图腾。看来,乌颜·旺楚克借助国旗的设计,无疑是想将中华文明对不丹的影响力延续下去。
       后来不丹对国旗图案进行了多次改革,但始终未曾抛弃黄色和龙纹。不过,为了凸显藏传佛教在不丹的地位,国旗中也加入了红色的元素,分明与黄色交相辉映,寓意政教合一。
       新的国旗设计可谓融合了中国文化与藏传佛教两大特色。对于普通不丹人而言,国旗中盘旋的龙不仅象征着皇家权威,更象征他们就是传承了龙文化的"龙的传人"。龙文化由此在不丹生根发芽,最终成为人们心中自豪的民族象征。


       印度"指导"下不丹与中国无缘建交
       二战结束后,印度独立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作为殖民地后继者,印度人顺理成章地接手了对不丹的管辖权。1949年,印度与不丹签订了《印不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开始对不丹实施"指导"。
       根据条约内容,不丹的对外关系由印度全权"指导"。可见,不丹已经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独立自主的主权。接受了印度"指导"的不丹,实际也就成了印度在喜马拉雅山区的一块筹码。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印度视中国为假想敌,双方之间存在诸多领土争议和政治矛盾。作为印度的附庸,不丹自然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否则就会与印度的利益产生冲突。
       所以,不丹如今的立场令人扼腕叹息。尽管它对龙文化如此执着,但受制于印度,不得不将国家发展置于人为制造的"围堵"环境中。这与乌颜·旺楚克上世纪初与英国人勾结,让不丹沦为殖民地的做法如出一辙。


       结语
       至此,我们才真正领略清朝旗帜在海外延续的传奇之旅。从鸦片战争惨痛的"课程"中,清朝统治阶层懂得了设计国旗的必要性。于是黄龙旗诞生了,它早期作为官船标识,后升格为正式国旗,最终成为大清帝国的象征。
       谁料,在不丹这片异国他乡的土地上,黄龙旗的精神内核竟未曾消逝,反而一直伴随着当地人的足迹,成为国家图腾、民族符号,更成为不丹民族的价值信念所在。
       不论时代变迁如何,黄龙旗在不丹的生命力一直存续至今。新生代的不丹人们至今仍将龙视为至高无上的神兽,正可见清朝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扎根有多么之深。尽管如今的不丹桎梏于印度的指导,未能与中国建交,但这面旗帜的存在,就是中华文明辐射海外最好的见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