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随着社交平台越来越发达,人们接收信息的渠道也变得越来越宽广。
       这也导致很多以前人们无法了解到的事情在如今都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到。
       在许多社会新闻当中都会报道家庭矛盾,而家庭矛盾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婆媳之间的矛盾,另外一个夫妻之间的矛盾。
       这边涉及到了一个敏感的问题那就是家暴,家暴案件频繁地出现在各类家庭当中,有男性作为受害者,但更多的是女性作为受害者。


       在以前,家暴案件总是会被忽略,一方面是受害者羞于报案,毕竟家丑不可外扬。
       还有一方面是受到家人的影响,在家暴案件发生之后,施暴者的父母通常会劝受害者消消气,不要因为这件事而导致家庭的破裂。
       最不可思议的是,一部分受害者家属也会劝告自己的孩子,这只是一件小事,对方既然已经认识到了错误,并且道歉就不要因为这些事情而离婚。
       这样的想法是大多数人都无法理解的,为什么自己的女儿遭受了家暴,还要让自己的女儿继续在这个家当中受苦受难,难道还有人不知道家暴只有零次或是无数次这件事情吗?


       当代社会不断提倡男女平等,为女性谋求更多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同样在夫妻关系当中
       ,男女双方也是平等的关系,相互尊重的夫妻,相互帮助的夫妻才能够携手走到最后,这样的婚姻才能够稳定且长久
       。
       但是如今我们去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家暴案件,许多男性都倾向于用暴力解决问题,向自己的妻子拳脚相加。那么在现代社会当中是否还存在和谐的夫妻关系呢?
       家暴
       已经成为导致离婚的主要因素之一。
       一个家庭想要完整,想要幸福和睦,夫妻之间就必须相敬如宾,夫妻关系必须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


       心理学当中所提到的本能论指出,
       个体的某些暴力行为和侵犯行为,实际上也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在人类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当中,为了能够保持人类种群的不断繁衍,这样的本能被保存了下来。
       趋利避害是人类的本能,人类会本能地避免某些由外部所带来的侵害。
       这个时候人们会将矛盾的主要方面指向外部,甚至可能会用到暴力和攻击的形式去避免受到侵害。
       但是现在心理学家通过不断地实验和研究发现,实际上这种侵犯行为当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


       女性更倾向于用语言攻击,而男性更倾向于用身体攻击,同时男性的攻击性原本就高于女性,正因如此家暴案件的受害者通常都是女性。
       如果你的女儿也不像遭受到了家暴的残害,那么请你一定要勇敢地这样做。
       以公平的立场妥善地解决问题
       现在大多数家里都只有一个孩子,女儿更是像公主一样长大,是每个父母的掌上明珠,女婿虽然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
       但是随着女儿和女婿建立家庭,就应该把女婿当成自己的家人,并且在生活和情感方面产生联系。


       当女儿与女婿之间产生矛盾的时候,作为父母必须保持头脑冷静,并且能够用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看待问题,不要你出现问题就将矛头指向女婿。
       父母在其中应该起到调节的作用,而不是将矛盾和问题扩大。
       有些时候,正是因为父母不分青红皂白的打压,才使得女婿的内心压力越来越大,委屈的情绪越来越重,从而转化成为以施暴的方式解决问题。
       若是真的出现了家暴现象,父母同样需要保持冷静,以公平的立场妥善地解决问题。
       同时要视情况严重程度,若是程度较轻,必须要找到矛盾的主要原因,既不能够偏袒自己的女儿,也不能不分原委地指责女婿,更不能自己出手殴打女婿。


       若是能够所有人都达成共识,女婿能够保证也能够保证以后绝不再犯,那么,父母应该尽量地修复女儿与女婿之间的矛盾,毕竟宁拆一座庙不回一桩婚。
       但是情况较为严重,且女婿对于家暴的态度表现得理所当然,认为自己打自己的老婆别人没有权利管,这样的家暴绝不能姑息,或许离婚才是最好的选择,以免出现二次伤害。
       对于每一位父母而言,孩子都是自己最宝贵的财富,一旦孩子建立了自己的家庭,那么很多事情就变成了自己力所能及的。


       因此当孩子的婚姻当中出现问题的时候,父母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尽量以公平公正的心态去解决问题,以免激化矛盾,导致自己的女儿受到更深的伤害。
       -TheEnd-
       作者|汤米
       编辑|不下雨
       参考资料:Bruk,A.,Scholl,S.G.,&Bless,H.(2018).Beautifulmesseffect:Self–otherdifferencesinevaluationofshowingvulnerability.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15(2),192-20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