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一般分为两个大类,碑学和帖学。其中碑学从广义上来说,主要指的是一些碑刻上留存下来的书法作品。因为经过了二次加工,从神韵上来说,一般的碑刻作品相较于墨迹作品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所以才有“透过刀痕见笔痕”之说。
       除了碑刻和墨迹帖本的呈现方式,人民大会堂中的这件《中华颂》,让我们认识到了一种别样的书法呈现方式——铁画。这无疑让人眼前一亮,原来用生铁锻造出的字,也可以如此生动灵活。


       这件《中华颂》是以标准的启功体写成,为了完美地再现作品的神韵,这些铁字都是按照1:1的标准锻造完成的。
       这件巨幅《中华颂》创作于2009年——2010年,长18米,高3.72米,全篇一共398个字。


       虽然字数不多,锻造起来却并不简单。这些字一个字就重达一斤,标题单字重量超过两斤。像这样的大字对工艺师的技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名工艺师一天只能锻造出两个这样的字,而标题大字一个字需要耗费十天。
       这件《中华颂》也并不是人民大会堂当中唯一的一件铁画作品。下面的这件《迎客松》就是人民大会堂当中最早收录的一批铁画藏品之一,由两百公斤熟铁,工人采用最原始,最耗时的技艺锻造而成。


       在人民大会堂当中,由铁画技艺锻造而成的作品多大多来自安徽芜湖;比如我们主要介绍的这件《中华颂》,就是由安徽芜湖铁画大师褚炎庆的女儿褚金霞和她的弟子共同完成的。


       关于这件《中华颂》的书法水平,也非常值得我们细细端详。此作出于启功先生的亲传弟子,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张志和先生之手。
       首先从整体上看,这件作品的气韵和用笔都是非常流畅的,并没有受到生铁材质的限制。


       这是一件明显的“启功体”书法,文字结体偏于长方,虽然相较于启功先生一般的作品,其笔画之间强烈的粗细对比被弱化了,但点画之间相互呼应,顾盼生辉,每一个字都极其流畅自然。
       张志和先生的书法,向来独树一帜,当今书坛能有这样功力的书法家并不多。他的书法作品点画都极其精到,笔致圆融而饱满,字里行间蕴藏着一股谦谦君子之气,明显是受到唐代楷书大家褚遂良的影响。


       在褚遂良的书法之中,他又加入了柳公权等人骨力洞达的筋骨气,将柔和与方硬,圆融和细瘦调和得刚刚好。这件《中华颂》也是他的得意之作。
       关于这件铁画,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