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爆款横行,短视频抢眼球,不少剧集虽然质量上乘,但因为尺度太大、节奏不主流,却悄无声息地被遗忘。
今天这篇文章,不聊流量冠军,只说那三部“被埋没”的成人美剧:《韦恩》《罗曼诺夫后裔》《守望尘世》。
不少人一听说“尺度大”,想到的就是暴力、血腥、情色,但这三部剧,所谓“大尺度”只是表面的包装,而其核心是深刻的故事情节和令人深思的内容。
2019年上线的《韦恩》(Wayne),就是个典型例子。
故事发生在美国波士顿,15岁的少年韦恩因为父亲病逝,得知家里唯一值钱的财产——一辆1978年款庞蒂亚克火鸟被母亲和她的男友偷走后,便骑着自行车踏上千里追车的旅程。
这剧一上来就是火烧自家房子、拳头对拳头的打斗,打架工具从喇叭、铁链,到冰球棍,什么顺手就用什么。
很多观众一开始以为是暴力青春剧,其实内核是两个被家庭抛弃的少年互相救赎的故事。
韦恩不善言语,但用行动保护黛儿;黛儿外表硬气,内心却藏着敏感。
这部剧因暴力元素和青少年题材,在主流平台上没获得太多宣传,最终只拍了一季就被砍了。
但这一季的剧情完成度很高,不论是节奏还是情感,都撑得起“值得收藏”这四个字。
再看2018年上线的《罗曼诺夫后裔》(The Romanoffs),这部剧是由《广告狂人》导演马修·维纳执导。
它的设定很独特——以沙皇尼古拉二世家族的“后人”为主角,拍成一部8集的单元剧,每一集都是一个独立故事。
每位主角都相信自己是罗曼诺夫王朝的后裔,但他们生活在现代世界,身份真假无人验证,所谓“皇室血统”成了一种心理暗示。
有人靠这个身份骗遗产,有人用它逃避现实,有人因此被困于历史包袱。这些故事跨越不同国家和文化,拍得像电影短片,气质文艺、节奏缓慢,观众需要时间去理解,去共鸣。
从叙事方式来看,《罗曼诺夫后裔》显然不属于“爽剧”类型,它的“门槛”在于主题的复杂性:身份焦虑、虚荣、婚姻危机、历史幻觉。
这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快节奏时代的观众习惯,但也正因如此,它才值得被拿出来重新审视。
最后是《守望尘世》(The Leftovers)2014年首播,由《迷失》的编剧达蒙·林德洛夫打造。
故事设定非常极端:全世界2%人口——大约1.4亿人——在某一瞬间毫无征兆地消失了。地点设定在一个叫Mapleton的小镇,主角是当地警长凯文。
这部剧没有解释“为什么会消失”,也不追踪“他们去了哪里”,它只关注“留下的人怎么办”。
有人加入邪教组织,有人寻求宗教安慰,有人彻底崩溃。剧中最令人不安的是一个穿白衣、沉默不语、整天抽烟的组织,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提醒人们:“生活已经变了,不要自欺欺人。”
这部剧拍了三季,于2017年完结,叙事完整但节奏慢、情绪压抑,部分观众难以坚持。但它的哲学探讨、心理刻画,在许多剧评人眼中,早已超越了大部分同类作品。
三部剧风格不同,《韦恩》青春暴力,《罗曼诺夫后裔》文艺讽刺,《守望尘世》则是哲学意味浓厚的末日剧。但它们的共同点很清晰:都在探讨人在极端处境下的选择和情感。
有人说,这三部剧没大火,是因为“不符合市场节奏”“不适合主流口味”。
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它们在主流传播体系中不占优势。比如《韦恩》在主流平台上没获得太多宣传;《罗曼诺夫后裔》题材小众;《守望尘世》虽然是HBO出品,但和当时的其他剧相比,缺少直接冲突和爆点。
所以,“被低估”不是观众的问题,而是平台分发、剧集定位、节奏节拍和内容密度之间的错位。
正如《守望尘世》中那句台词:“生活没有答案,但这不代表我们不能继续前行。”这些被忽视的剧集,也许无法一夜爆红,但它们值得被认真对待,被保存,被反复观看。
别让算法替你选择,真正值得收藏的剧,往往藏在热搜之外的角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