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1948年,东北野战军成立了全新的领导机关,又称
       “林罗大军”
       ,林是林彪的林,罗是罗荣恒的罗。
       他们一个是司令员,代号101;一个是政委,代号102。
       但林彪和罗荣恒之后,谁该排第三?则成了颇具争议的话题。
       有的认为林罗之后,应该是参谋长刘亚楼,因为他的代号就是103;
       但也有人认为,政治部主任谭政应该排第三,因为后来1955年的军队大授衔时,谭政位居十大大将中的第五位。
       刘亚楼则低他一级,是个上将,故而认为谭政应该排在刘亚楼之前。
       关于两人谁先谁后的问题,甚至还引起了两个当事人的注意……


       独具风格的政工大将
       谭政生于1906年,湖南湘乡人,和陈赓将军是好友兼同窗,两人少年时期同在谭氏私塾读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行改革,尤其重视教育这一方面,原本传统式的私塾教学,被资产阶级教育体制替代。
       像谭氏私塾这类的乡村学校统一更改为初级小学,学校里开设全新的教学科目,四书五经被废止,课文内容一律改为白话文。
       学生们还要另学历史、地理、自然等新兴科目,俗称
       “国民教育”
       。
       谭政就是国民教育体制下的第一批
       “实验生”
       。


       当时学校里有一个叫黄笃植的教员,不仅教学知识丰富,眼见和思想也相当进步,他会给学生讲述外面的世界。
       正因为有他,谭政知道了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于自小在乡村长大的谭政而言,犹如打开了探索世界的一扇窗户,
       “革命”
       一词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少年谭政立志要走出家乡,参加轰轰烈烈的革命队伍,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
       经过几个月的软磨硬泡,谭父终于松了口。
       恰好陈赓早他一步外出求学,对外界的情况更加了解,便推荐谭政去了当时闻名的东山学堂读书。


       直到今天,东山学堂依旧声名赫赫,因为从这里走出了太多革命伟人。
       少年时期的毛主席便在这里求学,还结交了各种新老师、新朋友,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树立了以天下人为己任的决心。
       谭政算是毛主席的“学弟”,早在入学之初,就耳闻了他的各种事迹,心中十分敬仰。
       在校期间,谭政积极拓展革命知识,接纳吸收外来先进思想,像《新青年》这类的进步刊物,他几乎每天不离手的阅读……
       经过几年的学习,谭政也完成了自我三观和信仰的重塑,决定跟随革命前辈们的步伐,创下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


       只可惜,理想和现实是存有差异的,谭政革命的第一步是老家。
       在那个民风依旧封建传统,思想尚未得到完全开化的偏远山村,谭政的各种理念和做法都是惊世骇俗、不被世人接受的,革命工作还没开始就被迫搁置了。
       壮志难酬之下,谭政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去学校工作。
       在他看来,老师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启明灯,自己当初就是因为教员的指引和带领,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如今也算是用自己的力量为革命尽一份别样的力。
       在家乡教书的那几年,谭政和陈赓的妹妹喜结连理,爱情上的开花结果,填补了他在革命上的一些失意。


       不得不说,陈赓和谭政之间的渊源确实匪浅,从同窗到好友,从好友到亲人,两人的革命追求始终一脉相承。
       每当谭政踌躇不知前路的时候,陈赓总能及时推他一把。
       北伐战争爆发后,陈赓一路升为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的特务营营长,北伐的战火一路燃向全国,也重新烧热了谭政的革命热血。
       所以陈赓邀他参军的书信一到,谭政就马不停蹄的赶到了武汉,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的一员。
       至此,谭政算是真正踏上了革命的道路。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后,他第一时间跟随毛主席参加了秋收起义。
       大部队抵达井冈山后,谭政在其他老党员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步入了他革命生涯中最重要、也最关键的时期。
       众所周知,毛主席的革命思想是不断成熟发展的,井冈山时期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军事道路……
       谭政便是这个时候被安排到毛主席身边工作的,见证并经历了
       “毛泽东思想”
       的正式形成,受益良多!


       后来转战赣南、闽西的时候,谭政总能及时发现队伍中的思想和作风问题,就是因为他的报告才促成了
       “古田会议”
       的召开。
       所以,后来红军无论是合并还是改编,谭政始终负责政治工作方面。
       他所写的《月终政治工作报告》,完美契合毛主席
       “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
       的三大原则。
       强有力地指导了军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各种政治问题,被毛主席赞为:
       “虽然不会打仗,却能横扫千军”!


       开创新中国空军的开国上将
       如果说谭政是
       “文人”
       ,那刘亚楼一定是名副其实的
       “武将”
       ,他的功绩和威名,都是靠真枪实弹、一场场战争打下来的。
       刘亚楼生于1910年,福建武平人。
       十六岁辍学后就一直在家乡干革命,打土豪、共抗日,是当地
       “铁血团”
       的小英雄。
       还因为表现突出,被乡亲们推选为农民组织大青年会的领导人。


       1929年,红军队伍在福建当地招兵,刘亚楼就被吸收到了共产党的队伍中。
       当时他还不满20岁,就参加了多次反围剿大作战,细心胆大、表现英勇、屡立战功,素有
       “精灵兵”
       之称。
       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开启了一万五千里长征,刘亚楼所在的红一军就是整个长征队伍的
       “急先锋”
       。
       彼时他已经升任为红一军第二师政委,下达的每一个指令都举足轻重,关乎整个部队的生死存亡。
       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从不敢麻痹大义。


       在他的带领下,有了强渡乌江、飞夺泸定桥这些脍炙人口的长征故事。
       红军成功抵达陕北后,刘亚楼被派往抗日红军大学学习。
       抗日红军大学的前身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毛主席、周总理、刘伯承、王稼先等人都曾在这里授过课。
       1937年正式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专门培养训练军事和政治干部,培养强有力的军事人才,以便更好的夺取革命的胜利。
       能进入这所大学的,一定是军队里的高级干部,且备受中央赏识,有提拔之意。
       所以刘亚楼学业结束后就留校任训练部部长了,1939年的时候再次远赴苏联军事学院进修。


       毕业后被授予少校军衔,参加了同年的苏联卫国战争,和苏联军方打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抗日战争后期,刘亚楼就是跟着苏联红军回国,支援东北地区抗日部队的,可以说是连接中苏两方军队的
       “桥梁”
       。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苏军队的共同联络下,东北三省地区被顺利接管。
       刘亚楼被调往东北担任联军参谋长,和当时的林彪、罗荣恒并称为
       “东北军的三巨头”
       。
       其实从这时候也可以看出,刘亚楼在东北联军的地位和影响非同一般。


       解放战争时期,刘亚楼还担任了东北野战军的参谋长。
       东北野战军又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由东北八路军、新四军和东北抗日联军联合组成,战斗力十分彪悍,是当时的第一主力部队。
       1948年9月12日,刘亚楼指挥参与了辽沈战役。
       历时五十二天,以伤亡六万多人的代价,歼灭了国军四十七万人,取得巨大的胜利。
       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的数量成功超过了国民党军队,整个东北全境都被解放。
       之后东北野战军乘胜追击,势如破竹,一路从东北打到了海南,实现了全国的解放。
       刘亚楼作为战役的主要指挥官,一直身先士卒,在前线指挥战事,居功至伟。


       全国解放后,刘亚楼继续担负起
       “中苏和平大使”
       的形象,赶赴莫斯科完成援助协议
       。
       等苏联战事也成功平定后,他顺利带回了一大批苏联专家。
       在大家的通力合作下,我们有了自己的航校:
       哈尔滨轰炸机学校、长春轰炸机学校、锦州驱逐机学校等七所航校。
       这些航校培养出了新中国的第一支航空兵部队,在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刘亚楼也因此被称为
       “空军司令”
       ,为新中国的空军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前后之争
       关于谭政和刘亚楼的前后之争,其实就是各抒己见。
       谭政比刘亚楼早参加革命两年,刚革命没多久就跟着毛主席参加了秋收起义,上了井冈山,还担任过毛主席的秘书,革命起点也比刘亚楼要高。
       不过革命不分先后,起点不论高低,刘亚楼参军后一直发展势头猛进。
       只是从1939年开始,就奉命前去苏联学习和工作,直到1945年才带苏联红军回国支援。
       这其中的六年,可以说是整个抗日战争的关键,刘亚楼却缺席在了抗战第一线。


       彼时的谭政一直在八路军总政治部担任主任,所以如果只是单纯讨论这一时期功绩的话,谭政算是高于刘亚楼的。
       但论起知名度和后期的功绩,刘亚楼则是不逊于谭政的。
       谭政一直从事政治工作,多居于幕后,再加上他本人比较低调,所以名声远不如刘亚楼响亮。
       虽说刘亚楼在苏联待了数年,没有直接参与到抗战中后期,但他回国后就迅速成了林彪的得力爱将,在解放战争时期大放异彩。


       平津战役结束后,刘亚楼就收到了组建空军的任务。
       当时林彪第一个不情愿,不仅劝说刘亚楼不要走,还亲自给毛主席发出了一封留人的电报:
       “建议刘亚楼依旧留在前方指挥作战,如果去了中央不回来,前线的指挥将会变得非常困难。”
       还是毛主席说此项任务非刘亚楼不可,林彪才忍痛
       “放人离去”
       的,由此可见刘亚楼在东北野战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总之,谭刘二人各有千秋,前后之争也无伤大雅。


       早在刘亚楼转调东北野战军之初,电报上的署名是
       “林罗谭刘”
       ,谭政在刘亚楼之前。
       据说刘亚楼被升为参谋长后,年轻气盛,又带些武人脾气,看到电报上的排名先后,心里有点犯嘀咕。
       谭政的性格则是公认的谦虚低调,听闻此事后,十分理解刘亚楼的心情,便对工作人员说:
       “以后不要署我的名字了。”
       谭政的谦让,再加上刘亚楼职位升迁,靠战功打响了威名,
       “林罗刘”
       的署名顺序就这样定下来了。
       刘亚楼的代号103,谭政的代号104,两人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认真履职、配合默契。
       至于前后之争,时间久了,谁又真的在乎呢?


       结语
       刘亚楼和谭政,一个是叱咤骁勇的大将,一个内秀坚定的政委,都为抗战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史书没有忘记他们,国家和人民也没有遗忘他们的功绩。
       所谓的前后之争,不过是出于对革命先烈的崇拜和敬仰,没有一定争出高低的必要。
       就像当初刘亚楼的名字写在了谭政之前,谭政本人都不曾介意,身边人为他抱不平的时候,他也只说了
       “将相和”
       的典故。
       可见他们心中自有一杆秤,秤两头端放着先烈们的胸襟气度和思想觉悟。


       参考资料
       《谭政:独具风格的政工大将》河北党史网
       《刘亚楼资料中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