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战争场景已经是司空见惯的拍摄方式,为了凸显战争的残酷性和战场英雄的英勇无敌、所向披靡的鲜明对比,不惜牺牲部分情节的真实性而将影视作品进行艺术加工。

在国内影视剧市场中,一批“抗日神剧”就经常被观众吐槽,其“神剧”属性主要表现在战争打斗过程中过于勇猛的作战方式和离奇精准的武器运用,例如常被国内观众吐槽的“手撕鬼子”“子弹会拐弯”等情节。

然而跟民族主义膨胀背景下的印度拍出的“抗中神剧”相比,国内这些大多数所谓的抗日神剧的整体情节走向其实都已经算是合乎常理,小巫见大巫。

近些年印度的影视市场在民族主义思想扩张和对个人英雄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产出了一大批基于1962年中印战争背景的“抗中神剧”。

抗中神剧中的主人公往往战斗力十足,一人可敌解放军的千军万马,能够与解放军鏖战几个昼夜并且取得胜利,最终获得印度民众的崇拜,甚至为其封神立庙,可谓是将印度古老的神学思想发挥到极致。

历史上真实的中印战争确实是一番爽剧剧情,也涌现出了许多勇猛的战斗英雄,只是这所向披靡的剧情是立足于我国解放军的角度。

依靠成熟的作战部署和将士的一往无前,在后方补给困难、前线武器落后的情况下,我军势如破竹,短时间内将印军所谓的精锐部队全部击溃,稳定中印边境线,保中印边境六十年安宁。

梦幻“抗中”剧情

以《72小时,永不磨灭的英雄》这部不折不扣的抗中神剧为例,我们不妨来看看抗中神剧中都杜撰出了哪些让人啼笑皆非的剧情。

该剧的主人公名字叫贾思旺-辛格-拉瓦特,剧情的大致脉络就是贾思旺并非是一名正规士兵,而是一名得知中印交战消息后决定英勇从军的普通民众,他怀着一腔爱国杀敌的热血走上战场,独自一人扛起武器辗转在多个营地奋勇杀敌最终成长为无敌的战地英雄,最后英勇牺牲。

剧中的贾思旺有着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他不屑于撤退,不听从军队后撤的命令,在大部队离开后独自一人坚守阵地。

剧中的贾思旺一人坚守三个阵地,他收集了遗落在阵地上的各种武器设备,独自安排部署,在三个阵地之间来回奔走,抵御解放军的进攻。

神剧之所以神奇,就是它赋予了剧情太多魔幻色彩,比如这听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防御任务,他出色地完成了。

剧中的贾思旺不仅一个人坚守阵地,还坚守了72小时,击毙击伤了中国军人三百多名,而后才在解放军的大规模进攻之下英勇牺牲。

剧中不仅神化了贾思旺这位印度战场的英雄,还有着大量抹黑中国军人的情节。

比如剧中说贾思旺一直顺利地在三个阵地之间战斗,营造阵地仍有军队驻扎的假象,还有印度老乡给他送弹药和食物补给,后来贾思旺之所以牺牲,是因为解放军抓住了这名给贾思旺送补给的老乡并且严刑逼供,老乡迫不得已才供出了阵地上只有一人在坚守,于是中方才敢对阵地发起大规模攻击。

这一剧情漏洞百出,更是严重抹黑了中方军人的形象。

首先面对已经越过边境线进入我国领土的印度士兵,我国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一直是主动出击,面对空荡荡的军营却不敢进攻并不符合正常的进攻策略。

最重要的是,我国军人一向奉行“优待俘虏”的政策,对于中印战争中真正被俘的俘虏都给予优待,供给吃喝并且帮助治疗,甚至连战争中缴获的印度军方的武器装备都在战争结束后尽数归还,更何况这位老乡只是一介平民并非印度军方,让解放军对其严刑逼供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然而剧中这样离谱的“英雄事迹”却得到了印度民众的广泛传播,影视制作方更是信誓旦旦地说该作品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来,在印度民间获得了不小的关注,剧中主人公贾思旺一度被奉为民族英雄,民间群众甚至主动为其立庙成神,浇筑头像,香火不断的供奉这位战斗英雄。

同样面对浮夸的战斗情节,国内观众会犀利吐槽抗日神剧的离谱滑稽,印度民众却对如此的战斗英雄深信不疑,不知这样的抗中神剧是否是印度军方面对失败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而真正的中印战争中,对于印度军方而言却并不如剧中如此慷慨激昂,剧中提及的努尔郎阵地,也即我军成为西山口的战斗当中,该阵地仅仅几个小时就被我军收复,非但没有如贾思旺这般的印军英雄出现负隅顽抗三天三夜,还涌现出了英勇作战的解放军英雄战士庞国兴等人。

历史上的中印战争

1962年,印度曾在中印边境多次挑衅,我国领导人念及中印友好关系,并不想直接走到战争的地步,多次对其越过边境线挑衅的行为进行隐忍,却被印度误以为是软弱不敢正面抗衡,反倒更加猖獗地入侵。

其实自1954年开始,中印双方就始终在边境问题多次交涉无法达成一致,印度也一度态度强硬,并不想应中国的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争议问题。

中印边境线分为东中西三段,在历史上一直没有明确的划定出具体的交界处,《人民日报》曾经刊登过“中印边界传统习惯线示意图”,双方一贯依照管辖习惯形成了一条习惯性质的边界线,在各自的范围内相安无事,这条习惯边界线也一直为双方认可,两国人民都尊重此边界线的划定。

直到英国殖民印度时期,英国军方在地图上划定了两条中印边境线,一条是麦克马洪线,另一条是约翰逊线,这两条线把自古以来属于中国的将近1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了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的版图中,也给日后不断的中印边境冲突埋下了祸根。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趁着中国将大部分军事重心放在朝鲜战争战场的时候,印度偷偷将军队驻扎到麦克马洪线以南,占领了藏南重镇达旺。

当时的我国可谓是处于国际反华势力的合围之中,国内环境并不稳定,也为了保持中印友好大局,我国领导人选择暂时搁置争议。

但随着后来中苏关系的恶化,在中印边界问题上苏联领导人也开始偏袒印度,加之美国一直期待印度能够在南亚范围内遏制住中国的发展,印度便一下拥有了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支持。

而此时的中国可谓是举步维艰,新中国成立不久国内百废待兴,而国际反华势力更是对中国虎视眈眈,面对日益增加底气的印度的不断挑衅,我国政府依旧选择忍让。

周总理甚至曾致电印度总理要求双方的军队各从实际控制线退后二十公里,避免发生进一步的武装冲突,呼吁两国尽快进行会谈,并且为了表明谈判的诚意单方面先行撤退了二十公里,但这一提议被印度拒绝了。

印度坚持要求中方同意将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印度,终于1962年9月,中国政府认识到隐忍退让和谈判并不能解决边境问题,便向印度发出了措辞十分强硬的外交照会,表示如果印度坚持对中国实行扩张入侵,那我国边防部队将会坚决进行自卫反击。

即便如此,印度并没有回心转意,让中国政府彻底放弃了和平解决争端的想法。

印度调遣王牌部队第四师第七旅到中印边界,展示了自己必战和必胜的决心,他们将在东线向中国进攻,想要将中国境内的一座山脊变成印度的实际控制国界。

印度军方的战略部署可谓是十分松散,然而时任印度总理的尼赫鲁甚至在战前总动员信誓旦旦地说“要把中国军队从中国领土上清除掉”。

而我国也开始厉兵秣马、研究敌方作战计划,战争可谓是一触即发。

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抵达拉萨制定了具体的作战计划,力求全部歼灭印度王牌部队第四师第七旅。

我军最终决定集中兵力从印度的两侧开刀,先打印军的两个据点,然后从印军左翼进行突破,同时派遣另外的部队行进到印军背后剑指他们的指挥机构和后勤补给,将印军分割数块逐步歼灭。

中方的战前动员和军队调动部署没有引起印度军方的任何反应,此时的印度军方对这场战争非常自信,他们认为中国根本没有能力与自己开战,即便开战也将因为装备落后补给不足等问题将立马溃不成军。

确实此时中国国内正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能够供给边境军队的物资并不充盈,何况是在荒凉且地形险峻的边境,后勤物资运输只能依靠人力,十分缓慢;

此时中国还面临着台湾国民党当局计划反攻大陆和与他国关系恶化的内忧外患,美国也一直对中国并不友好,不断示威并且企图挑起越南与中国的战争。

印度充分评估了中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和所处国际环境,却唯独没有评估到中国军队的作战实力和保家卫国必胜的决心。

直到中国军队悄悄到达克节朗河发起进攻之前,印度军队都没有发现中国军队已经到达。

中国军队首先对印度军队进行了十几分钟的炮火攻击,将印度军队打得措手不及纷纷到地堡躲避,随即又由步兵阵营发起了进攻,这个曾经响彻朝鲜长津湖令美军都闻风丧胆的冲锋号便开启了对印自卫反击战的序幕。

仅仅在刚刚开始的战斗的这天清晨,印度王牌部队第四师第七旅就被歼灭了将近五百名士兵。

随后我军首战告捷,原本驻扎在藏南达旺的印度军队甚至不战而逃,印军被俘虏的印军将领被俘虏后忍不住感慨,中国军队仅仅用24小时就消灭了印度一支精锐部队,这在军事史上是少有的情况。

首战失利的印度面对中国发出的谈判提议依然不以为意,处于休战阶段的印度开始大量购买精良先进的武器,美国也表示自己认可麦克马洪线,对印度进行了军事支持,将大量先进武器运输到印度。

印度坚持认为,只要拥有了这些先进的武器,就能够击垮中国军队。

印度民众也对印度总理夸下的海口深信不疑,只等待着自己国家的军队占领中国领土的好消息传来。

与此同时,还有人想要挑起中国内战,扰乱中国国内环境,想让台湾国民党对大陆进行反攻,然而蒋介石当即表示,中国人从来都没有接受过这条分界线。

在印度进行积极地购买武器装备的这段时间里,中国“基建狂魔”的属性也开始展现,中国军队正在加急修建一条从直通喜马拉雅山到达达旺前线的战备公路。

随后印度开始向边境集结重兵,准备对中国的进攻,然而在印度集结重兵的地区瓦弄已经有一支中国的精锐部队在等待,那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54军130师,这是一支解放军的王牌部队。

印军率先向我军驻守的高地开火,然而进攻迟迟不能推进,印度军队很快就呈现出颓势,我军趁机发起反向冲锋,经过一夜的激战突破了印度的防御阵地,印军紧急撤退,中国军队紧追不舍,根据作战计划顺利实施了对印度军方的分割和逐一歼灭,印军像首战一样狼狈地全军覆没。

中国军队的全线反击更是不走寻常路,在印军以为中国只能沿公路行军时,我国部队却根据当地藏民的带领找到了迂回直插印军后方的小路,在印方的视野中消失,在险峻的地形中解放军急行军六天六夜到达敌军后方。

1962年11月18日,对印方进行总攻的炮火打响,正面攻击印方阵营的军队一天之内就将其击溃,而在后方的军队又切断了印军后退的路,并且击垮了印度的增援部队,逼近印度河上游。

就在印度和国际社会对中国军队作战能力的震惊和惶恐中,中国领导人又做出了令他们难以理解的决定,宣布停火,并且命令边防部队全部后撤到1959年11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并且按照之前周总理曾经提出的提议,按照此线再后撤二十公里。

印度和国际社会都不理解中国政府在连连胜利后做出的这一主动撤退的决定,但中印战争中中国军队势如破竹大获全胜时不争的事实。

倡导和平友好共处理念的中国向来言行一致,我们只是捍卫国土的自卫反击战,这一行为同时也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坚决捍卫自己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面对入侵绝不割让一丝一毫,但中国也绝不主动对其他国家发起入侵,不会侵占别国领土、干涉别国内政。

真实的英雄

战场上虽然不会有真实的如“抗中神剧”中那般英勇无敌一人可敌千军万马的战士,但却有许多勇猛善战、为战争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士兵。

比如正是跟抗中神剧主人公贾思旺相同的战斗背景,也即剧中被成为努尔郎的阵地,我军称为西山口的战斗中,就有三名英雄战士的事迹被记录下来,战争结束后甚至毛主席亲自接见了他们。

他们就是曾经在报告中写出充满豪气的名句:“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的三人作战小组,以四班副班长庞国兴为核心,还有六班战士王世军和新兵冉福林。

他们创造了仅凭三个人三条枪深入敌军后方十五里,进行了五次战斗,击溃印军一个炮兵营,占领两个炮兵阵地、击毙多名印度将士、缴获诸多大炮等军事装备的英勇事迹。

庞国兴是陕西人,1959年才刚刚参军就参加了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

冲锋号角一吹响,蓄势待发的中国军人便猛攻敌军阵营,等待这一时刻已久的庞国兴更是奋力冲锋对敌人穷追不舍。

谁知由于冲锋太猛,庞国兴很快脱离了大部队,但此时的印军已经被打的军心涣散溃不成军,庞国兴便也不管自己是否脱离队伍,对着逃窜的印军还是猛烈追击。

很快在追击的途中,庞国兴遇上了同样跟大部队走散的战士王世军和冉福林,三个迅速组成作战小组,推举庞国兴为组长,一起对印军进行追击。

此时的印军一心只想撤退,对出现的中国军人更是非常惊恐,三人作战小组一出现就时常惹得一支印军大肆逃窜,根本没来得及看清对面的解放军究竟有多少人。

三人面对人数少的印军队伍就包抄合围进行歼灭,面对人数稍多队伍就打游击引起对方紧张奔逃。

后来三人在击溃一支逃亡的印军队伍后迎面遇上了正在追击这支印军的解放军大部队,对面没有看清三人的身份又开始进攻,三人连忙大喊“同志们,是自己人,不要开枪了”。

对面的解放军队伍甚至不敢相信竟然还有人能够更快地深入敌军后方。

战斗结束后,三人的事迹被上报军区,荣立一等功,毛主席还在国庆庆典时亲自接见了庞国兴,表扬他们追的快、打得好。

庞国兴后来被提拔为民兵训练尉排长,但在某次训练中,由于民兵手榴弹掉落,为了保护民兵,庞国兴立马捡起手榴弹想要仍往别处,却不料手榴弹在自己手中爆炸,时年仅25岁的庞国兴英勇牺牲。

这便是解放军中英雄,比起“抗中神剧”中的贾思旺,他们才是有血有肉真实存在的英雄,他们的精神永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