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长文创作季#

谁的“苦日子”来了?财政越来越紧张,体制内始终不愿意降薪减员

如今,我国的很多地方城市都出现了财政危机的情况,已经是大多数人都知道的消息了。这种地方性的财政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是比较大的。

比如说很多地方上的基建工程,都暂时被放下了。而国家这边也出台了10000亿人民币的超长期国债。

想通过超长期国债来代换土地债,帮助各个地方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城市基建。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有一些专家提出了一个问题。完全能够通过精简公务机构,给公务人员降薪的方式来节约财政开支。那么,为什么国家不这么干呢?

谁的“苦日子”来了?财政越来越紧张,体制内始终不愿意降薪减员

一、 地方财政危机产生的原因很特殊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地方部门产生财政危机。这本身是有着非常特殊原因的,要想明白这一点,就先要谈到原先我国地方财政的基本结构。

在中国近20年,绝大多数的城市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有一些城市变成了科技城市、工业城市,创新城市,或者是教育之城、旅游之城等等,每一个城市身上都有自己的标签。

谁的“苦日子”来了?财政越来越紧张,体制内始终不愿意降薪减员

但总的来说,大多数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最依赖的都是土地财政。因为土地财政的收益最大,来钱也最快。

比如说要想成为科技之城、创新之城,就得下苦功夫健全教育体系、发展科技产业引入科技公司。这其中所需要花费的成本和时间,都是一个天文数字。

谁的“苦日子”来了?财政越来越紧张,体制内始终不愿意降薪减员

而很多城市没有这样的准备时间,也没有这么充足的条件。

而对于工业城市来说,如今是一个传统工业不怎么吃香的时代,所以几乎所有的老旧工业城市都存在发展困境。比如说我国的山西、河北还有东三省等等,这些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基本上发展的都不快。

可是各个地方城市又必须要发展,所以土地财政就应运而生了。因为相比于搞其他的方式,土地财政确实更加简便。

谁的“苦日子”来了?财政越来越紧张,体制内始终不愿意降薪减员

在房地产迅速发展的阶段,各个地方只需要把自己手中所掌握的土地,打包卖给房地产公司进行开发。就能够从房地产公司那里获得足够多的钱,用来升级基建、发展经济。

在这种土地财政的结构之下,我国的基建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我们只用了20年的时间,就修建出了一大批在基建层面上。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城市,足见土地财政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性。

谁的“苦日子”来了?财政越来越紧张,体制内始终不愿意降薪减员

但是土地财政也有自己的问题,那就是对房地产经纪太过依赖。在房地产市场比较稳定的时候,地方部门可以利用售卖土地、转让土地的方式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可房地产市场也迟早有回落的那一天。

就比如说最近这两年,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和大量房地产公司的破产,手中堆积的土地卖都卖不出去。土地卖不出去了,财政收入就会锐减。

谁的“苦日子”来了?财政越来越紧张,体制内始终不愿意降薪减员

但之前为了发展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很多地方部门是欠下了债务的啊,这些债务都快要到期了。那么,现在该如何偿还这些债务呢?这就成为了压在一切没有建立起新型产业线城市头上的大山。

最后,也迫使国家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优化地方部门的债务,帮助他们解决危机。也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人提出了可以通过精简公务员团队、削减公务员薪资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实际上,这是不可取的。

谁的“苦日子”来了?财政越来越紧张,体制内始终不愿意降薪减员

二、 不能对公务员体系下手

无法削减公务员的薪资,也没办法精简公务员团队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就是现在的公务员队伍并不饱和。

我国是一个有着整整14亿人口的国家,虽然现在人口负增长了,但人口的规模毕竟摆在那里,所以中国对公员的需求量本身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我们需要有大量的公务人员,来维持行政体系的稳定,为老百姓做事。

谁的“苦日子”来了?财政越来越紧张,体制内始终不愿意降薪减员

如果公务员数量减少,就意味着某些部门的行政效率会降低。有的时候,这种行政效率上的降低,给老百姓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致命的。

就比如说房管局如果只有一、两个工作人员,但每天去办理业务的人却有几十上百个。那么后面的人,得排多长时间的队才能够排上业务呢?

谁的“苦日子”来了?财政越来越紧张,体制内始终不愿意降薪减员

也正是因为这种公务员体系的不饱和,所以国家在最近几年时间内。不但没有精简公务员结构,反而放出了更多的公务员名额来招募公务员。甚至还放宽了公务员的标准,一些年纪稍大的人,也能够通过考公的方式上岸。

而且在经济快速转型的阶段,很多人都找不到一个相对合适的工作,所以公务员体系成为了大家心中最重要的避风港湾。每年考公务员的人数都在增长,大家都希望可以得到一个铁饭碗工作。

谁的“苦日子”来了?财政越来越紧张,体制内始终不愿意降薪减员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国家减少公务员的招募数量,就会导致很多人会再次涌入社会,或者连续性的考公务员。这会给他们的生活质量带来影响。

谁的“苦日子”来了?财政越来越紧张,体制内始终不愿意降薪减员

所以国家是不能精简公务机构的,起码现在不可能。公务员体系确实庇护了几十上百万刚毕业,却找不到工作的年轻人。

而给公务员降薪就更不可能了。实际上,我国公务员的整体薪资水平是不高的。

谁的“苦日子”来了?财政越来越紧张,体制内始终不愿意降薪减员

很多人去当公务员,不是看重公务员的工资有多高,是因为公务员的工作比较稳定。每天做着差不多的工作,就有升职的可能性,只要能够出工作成绩。而且公务员的各种福利也比较好。

一些单位会给购房补贴,会有更好的医疗条件,甚至有一些比较好的单位,还有自己的医院。而且去当公务员旱涝保收,因为部门不会倒闭。

谁的“苦日子”来了?财政越来越紧张,体制内始终不愿意降薪减员

但企业会一旦出现一些经济方面的问题,或者是出现经济转型,那么私人企业就有倒闭的可能性。私人企业工作的员工就会失业,但是公务员不存在这种情况。

疫情三年,很多人都失了业,但却没有听说过哪个公务员会失业。哪怕是不工作,这些公务员也能每个月都拿到足量的工资,还能够得到一些针对性的补贴。

谁的“苦日子”来了?财政越来越紧张,体制内始终不愿意降薪减员

这种稳定性,才是很多人会涌入公务员体系的根本原因。公务员体系的稳定性摆在那里。

但其实公务员的整体薪资水平,是远远不如私人企业的。因为公务员毕竟是为人民服务的公职人员,为了保证社会资源分配平衡,我国很多公务员的工资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就比如说,美国的一些中高级公务员,一年可以拿到十几甚至几十万美元的工资。但是在我国,就算是一些厅局级的高级官员,一年带上各种补助,也就只能够拿十几、二十万的工资和补贴金。

谁的“苦日子”来了?财政越来越紧张,体制内始终不愿意降薪减员

与此相对的是,我国大型私人企业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动不动就年薪百万、年薪千万。在公务员的整体薪资水平本身就并不高的情况下,还削减他们的薪资。这不管怎么看,都有点本末倒置的意思。

就算是要减工资,也应该是那些私人企业给中高层管理人员减工资。给普通的员工发更多钱。

谁的“苦日子”来了?财政越来越紧张,体制内始终不愿意降薪减员

三、 地方财政危机迟早会解决

而国家不考虑精简公务员团队,不给公务员减薪。也是因为现在的土地财政问题,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严重。

很多地方部门确实暂时性的拿不出钱了,可国家也一直在想办法解决问题。比如说帮助一些城市建立新的产业线,让一些重工业城市实现转型,搞旅游产业、搞新兴工业等等。

谁的“苦日子”来了?财政越来越紧张,体制内始终不愿意降薪减员

而且实际上,如今国家所推动的发展战略也能够精简开支。原本我国是最看重经济数据的,只要经济数据好看,怎么样都行,这就会出现严重的资源浪费。

一些地方部门,为了能够拿出更好的经济数据,会给一些产业提供大量的财政或者是政策上的扶持。俗称大水漫灌。

谁的“苦日子”来了?财政越来越紧张,体制内始终不愿意降薪减员

可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从原先的只追求量变成了更追求质。我们现在要求的是高质量发展,尽可能的节约资源浪费。所以我国的很多地方部门,就处于一个开源节流的关键时刻。

谁的“苦日子”来了?财政越来越紧张,体制内始终不愿意降薪减员

随着各种经济上的改革逐渐完成,地方部门的财政压力也就会随之减少。所以我们不需要太过担心相关部门的财政问题,国家对此都是有提前布局的。相信各种改革性措施的逐渐落地,地方部门的财政问题都可以得到顺利的解决。

谁的“苦日子”来了?财政越来越紧张,体制内始终不愿意降薪减员

结语: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恐怕还会有大量的人涌入公务员体系。因为相比于其他的工作,公务员的确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

但考公务员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比如公务员的薪资,其实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高。很多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他们毕业以后如果去私人企业工作,几年的时间,就足够做到中低层管理人员的位置上。

等过了30岁、40岁,甚至有可能会成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每年的工资都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如果去公务员体系里工作,可能会发现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自己的薪资还只有当年老同学的几分之一。

所以现在不但不应该减少公务员的薪资水平,还应该针对性的上调公务员的待遇。当然,这在地方部门有财政问题的情况下,一时半会不太现实。

可以后加强待遇,肯定是大势所趋。因为总不能指望所有的公务员,都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为人民服务吧!

参考文章:

大海里捉娱2024-05-15谁的“苦日子”来了?财政越来越紧张!体制内始终不愿降薪减员

春芽财经v2023-09-18老百姓大都在过紧日子,地方财政紧张,公务员为啥不精简、不降薪?

龚玥2022-11-28 谈谈体制内降薪那些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