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持续投入(包括公共投入和私人投入)是印度人力资本形成和积累必不可少的条件,这对全面提升印度国民素质和持续促进印度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综合考虑独立以来印度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及印度经济增长本身所呈现出的特征等多方面因素。
       一、独立之初期到七十年代末印度经济增长
       一七五七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普拉西战役中打败由法国支持的孟加拉王公,印度从此成为英国的殖民地,直到一九四七年印度独立。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严重摧毁了印度曾经繁荣的民族经济,致使经济长期停滞,一八六〇年到一九四五年印度年均经济增长率仅为0.5%。独立后,印度政府领导人便把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和自力更生三者作为执政要务。


       为摆脱贫困落后的经济面貌,政府积极效仿苏联的发展模式,这种效仿渗透其政治形态、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的方方面面。印度内向型经济的发展模式允许公营经济成分和私营经济成分并存,但公营经济成分要占领国民经济的制高点,控制关键工业、基础设施和金融业;要求在国家指导下使私营经济在符合国家发展的总目标框架下发展;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等。
       一九五〇年3月,印度正式设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从一九五一年起开始实施统筹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为迅速恢复被长期殖民统治和印巴分治破坏的印度经济,政府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建立国民基础,改善人民生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因此“一五”时期把农业放在经济恢复的优先地位,增加粮食产量,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然而,开始转向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经济战略。强调建成自力更生的经济体系:虽然农业被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但是更需要强调基础工业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促进印度工业体系的形成,然而带来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粮食危机日前严重。
       二、一九八〇年代印度经济增长
       一九八〇年代是印度实施“六五”和“七五”计划的十年,也是印度《国家教育政策》颁布和实施以来一五-二〇年的时期,印度政府在教育和医疗领域的成效也开始不断凸显。“五五”计划实施即将结束之时,印度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活必需品短缺,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严重,印度贫困人口超过总人口的50%。


       一九八〇年英·甘地再次执政,开始制定和实施“六五”计划,新政府开启了以工业为中心的渐进式,其具体目标是推进全面发展战略,特别是实现结构多样化、现代化的自力更生。新政府开始重视市场功能,放松对私营企业和外国资本的控制,私营部门在计划投资中所占比重从“五五”时期的45%提升到“六五”时期的47%。
       一九八五年拉·甘地执政后便开始制定和实施“七五”计划,明确提出了印度需要调整产业结构,使农、轻、重工业相互协调发展,整顿国营企业,搞活私营经济,加快步伐,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参与世界经济。同时,拉·甘地政府还继续推进教育和卫生领域。


       在拉吉夫的倡导下,印度开始发展信息产业,为印度通信业和软件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印度政府在经济、教育和医疗等领域的各项,推动了印度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印度人力资本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较大改善,人口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促进了印度经济和社会发展。
       相比于前三十年,八十年代的GDP和人均GDP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七五”计划时期又比“六五”时期更高。“六五”期间5个年度GDP增长率都低于八十年代的平均值5.27%,而“七五”时期就有4个年度的GDP增长率高于5.27%,其中一九八七-八八年度GDP增速还达到7.94%。


       按二〇〇三-〇四不变价格计算,印度GDP从一九五一-52年度的28614.7亿卢比增加到一九八九-九〇年度的146912.1亿卢比,增加了118297.4亿卢比。印度产业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重工业和基础工业发展迅速,工业结构明显变化。一九五〇-五一年度,第二产业GDP比重仅为15%,到一九八九-九〇年度,这一比例上升到27%;农业由“一五”时期的54.9%下降到“七五”时期的35.2%;由于“七五”时期大力发展计算机产业,服务业也因此获得较快发展。
       粮食产量从一九五〇-五一年度的0.5亿吨增加到一九八四-八五年度1.46亿吨;油料从4980吨增加到13100吨,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此外,八十年代末,印度在信息、生物、航天等多个领域也获得突破性发展,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总之,八十年代印度所取得的经济发展与进步,无疑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跟六十-七十年代印度人力资本的快速形成与积累不无关系。可以说,没有六十-七十年代政府在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的持续和投资,印度人口素质就不可能得到普遍提升,进而也就不可能出现八十年代的经济增长。
       三、一九九〇年代初至二〇〇八年印度经济增长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一是原东欧模式的挫折和中国开放模式的成功刺激了印度不得不对以往的经济体制、发展模式进行反思。二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俄罗斯“休克疗法”的失败让印度放弃了继续向俄罗斯学习。三是印度多年来奉行内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长期对外贸易逆差致使外汇储备不断减少以致酿成国际收支危机。
       为应对危机,印度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帮助,但货币组织开出的“私有化”“开放印度国内市场”等要求促使印度进行开放。四是“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经济腾飞给印度极大的冲击。五是新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对印度也造成了一定冲击。


       一九九一年6月,新政府把“八五”计划的目标确定为,缓解国际收支,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增加就业,控制人口增长,普及教育,扫除15至35岁年龄组中的文盲,同时为农村提供清洁饮水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大力开发人力资源等。为此,拉奥政府采取的措施有:强行实行卢比贬值,刺激出口贸易;
       实行新工业政策,引入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扩充私营企业的经营领域;开放市场,实行经济全球化,取消进口许可证,修改一九九二年《国家教育政策》,重申国家在普及初等教育中的责任;出台《国家教育政策的行动纲领》,把县作为普及初等教育的规划单位,增加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等等。
       一九九八年3月,瓦杰帕伊代表人民党建立联合政府,制定“九五”和“十五”计划并将其目标确定为: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贫穷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尤其是社会贫弱阶层和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食品和营养;加强农村和农业发展;提高识字率、发展教育、增加就业,缩小工资差距,确保社会公正得以实现。


       为此,联合政府推出了诸多举措,公营企业经营体制,改革农业加速现代农业技术转让,废除管制价格,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支出,大力发展信息软件业,实施优惠政策推动生物、电子、通讯、航空等高科技产业发展。
       在教育方面,二〇〇〇年成立国家基础教育机构推行营养午餐计划,二〇〇一年颁布并实施“普及基础教育计划”,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把初等教育普及化作为印度中央政府教育优先政策的最高目标,重点关注中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
       四、二〇〇八年至今的印度经济增长
       二〇一四年9月后,政府一改印度过去偏重IT、金融业、娱乐业和软件制造等技术密集型的服务行业的产业政策倾向性,正式推出“印度制造”这一国家战略,立志将印度塑造成为国际制造业大国。
       此后莫迪政府出台的一系列规定和法案试图振兴印度制造业,降低外资准入门槛、控股比例,减少外汇管制,实施税费减免,另外对印度本土制造业企业的出口和对外投资也给予很大支持;同时还在关键产业环节加大科研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比如为扩大印度在孟买、班加罗尔、加尔各答等国内主要工业城市之间的制造业密集工业园区的技术合作和人才交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