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的原子弹炸开后,给苏联的也敲了个警钟,美国对核的垄断对苏来说是个严峻的威胁,为了打破这种状况,苏联在二战结束后火速开始了导弹的研发工程之中,这一过程耗资巨大但研究速度与质量却非常的高效。

在美苏冷战期间美国大肆发展航母,为当时的苏联海军造成了不少威胁,但由于多种问题让苏联研制航母捉襟见肘,改变了策略后的苏联把主要手段放到了核潜艇和反舰导弹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苏俄的反舰导弹技术越发成熟。

相比于这些军事强国,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这样强大的军事武器傍身,而我国也意识到导弹以及航母等各种大型武器的重要性,于是56年毛主席作出了一个英明决策:建立以原子弹与导弹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技事业。

可当时这是一座难以攀登大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得到了苏联的外援,这为我国的反舰导弹等研究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中苏友谊,可贵的支持

我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建立,由钱学森教授递交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所提出,毛主席对此十分重视。

第五研究院成立当日,钱学森教授被任命为五院院长,军事委员会副主席还阐述了建院方针“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

这一方针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基础的国家来说是最为实在的了,而我们的外援就是——苏联。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是我们的友好伙伴,就在49年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就宣布承认新中国,而且是第一个承认的。

并且在承认后的第九天苏政府就派遣了驻华大使来北京履新。这一举动对新中国来说是非常大的支持。

中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就像两个挚友。

中苏建交加上中俄建交的时间已经七十多年时光,期间我们经历过互帮互助的友好时期,也经历过闹矛盾的冷淡期,共同走过的这些岁月让两个国家之间已经非常的熟悉彼此,合作关系发展至今也有了更大的进步和加深。

在我国成立五院后急需帮助的时候,苏联在军事研究这项严峻工程上,为我们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帮助。在苏联的鼎力支持下,我们共同度过了这一段互相帮扶的时期。

在五院的导弹军事研究上,我国能有后续至今的自主研发,一定是要感谢苏联对我们的援助。

五院刚成立时,为了能尽快的掌握导弹的知识,在56年7月向中央提交了《关于请求苏联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导弹制造、研究和使用方面给予援助的报告》。

57年9月聂荣臻带领中国代表团前往苏联进行交谈协商,苏联同意了在一定限度上帮助中国建立导弹工业。

自1953年斯大林去世,到1960年中苏关系的转变,这期间是苏联对中国军事提供帮助的黄金时期。

不论是陆海空的常规武器还是战略尖端武器,苏联为中国提供的技术与实物支持都是与苏军现役军队水平相同的。这些武器种类齐全,填补了中国军事的空白,为中国军事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苏联向中国转让了大量武器、图纸和技术,甚至答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导弹等技术样品,派遣苏联专家协助,并让中国专业人士到苏联留学。

在这时期,苏联为中国缩短同现代化国家差距这项事业做出的贡献是值得彪炳史册的。

1957年9月在中苏双方签署协定后,苏联同意协定上的在57-61年对中国提供四种型号的导弹及其技术资料,此项协定名为《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的原子工业的协定》简称“新技术协定”。

协定中的四种导弹有p-2、c-75、c-2、k-5m以及各种实验设施和靶机。

1958年中苏又签订了“二·四协定”其中导弹方面包括,当时苏军顶尖技术的542反舰导弹、544反舰导弹、1060导弹……这些反舰导弹可以对海军提供非常有力的帮助。

我国的海军配备和空军与陆军相比,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而这些反舰导弹对那时的我们来说已经是无比尖端的科技。

反舰导弹可以对水面舰艇造成巨大打击,对海战来说是强有力的战略型武器,最早使用的德国通过这种导弹击沉不少的同盟军战舰和后勤运输补给战舰。按照当时的科技水平发展程度,反舰导弹的精准度和难拦截程度都是决定胜利的关键因素。

在此协议之前苏联还向中国提供过p-1导弹,这款导弹虽然如今看来在技术和性能上都不强,但是p-1导弹也曾是苏联的一项重要技术,并且是苏联反舰导弹研制基础和开端。

p-1导弹为我国的导弹事业也做了基础性的奠基工作。

我国近现代武器的发展以及军工厂的建设工程,苏联都提供过帮助,几年间对中国的协助水平也不断提高,对中国的要求尽量满足。

赫鲁晓夫曾回忆说:“当时中国武器库中所有的现代化武器都是苏联制造的,要不就是根据我们的工程师和研究机构向他们提供的样品和设计图纸仿造的,我们给了他们坦克、火炮、飞机、海军武器和陆军武器,实际上,我们整个国防工业都是向他们敞开的。”

这句话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来说是属实的。

研究导弹:苏联提供过的导弹

1956年122月29日,五院总体设计室主任任新民代表中方在苏联援助的P-1导弹实物交接仪式上签字。

在导弹到达北京后,五院开始了对这枚导弹的测绘和反设计工作。这枚导弹全长14米,最大直径1.65米,起飞重量约125吨,发动机推动力27吨,以液氧和酒精作推进剂,最大射程320千米。

这是苏联的首款反舰导弹,这款导弹是依据在德国缴获的v-2导弹现有技术作为基础来研发的,但是此项技术已经过于落后,而以v-2为基础进行仿制和改装的p-1其实作战能力并不高,所以p-1的使用其实并没有大规模装备,还很快退役了。

p-1导弹到达北京五院后,许多人才第一次见到导弹,除了导弹外相关的图纸和说明也一并送达了。

但是懂导弹的人在院里几乎没有,直到苏联专家到达后,大家才发现其实之前学的一些浅显东西也是错误的,可见我国对于导弹的研究事业也确实是一片空白。

通过对p-1的测绘等工作,让五院的人对导弹有了基础的了解,在许多方面都有了进步。

1957年p-2导弹送达后关于p-1的测绘等工作正式停止,p-2其实也并不是苏联目前的研究,而是退役的初级导弹,聂荣臻说虽然苏联给的不是先进的,但也是中国没有的,值得好好研究。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p-2的“1059”导弹首次发射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059”正是我们的东风一号。

p-1和p-2是苏联的退役导弹,而苏联在导弹方面的全部实力也不止于此。在反舰导弹方面的研究才是苏联的真正王牌。

在以德国v-1和v-2为基础研究失败后,苏联改变了对反舰导弹的思路,研发出了机载反舰导弹As-1空载导弹绰号“狗窝”,这是苏联第一代大型战略空地导弹。

但苏联的反舰导弹真正被重视起来是在1967年,埃及海军发射“冥河”舰对舰导弹击沉了以色列2500吨级驱逐舰“埃拉特”号,苏联研制的反舰导弹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终于如梦初醒,开始重审反舰导弹的真正实力。

不同于最初向中国提供的p-1和p-2,“狗窝”与“冥河”所包含的技术更先进,而且算得上是苏联的现役装备,并不是像从前一样的退役装备。

这两款导弹是中国第一次接触反舰导弹,这对中国的军事事业以及中国海军的实力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苏联居然同意了向中国提供这两款导弹并且协助仿制。

1959年12月苏联开始向我国提供部分的反舰导弹样品以及技术资料,60年初,这两款导弹到达了中国,在渤海弯锦西地区的23基地进行了打靶试验。

实验中544导弹也就是“冥河”结果令人十分满意,但是“狗窝”的精准度实在差强人意。

苏联在研制这款反舰导弹时候之所以将射程设为300-550千米就是为了可以在西方国家的海军舰载战斗机拦截范围之外,让这款导弹的拦截难度变大。

但是由于射程的增加,使得导弹所需要的制导系统也要更为先进,而咋和在当时很难实现,所以导致精准度降低以及实际的打击效果并不能和预期相同。

但是542(“狗窝”)还是有强悍的实力的,在实验中爆炸造成水压将靶船水下的钢板挤压变性。

因此我们并没有放弃对他的仿制,而是决定随着工作的深入,可以将542的精准难度提高。对于是两款反舰导弹的仿制立马开始着手了。

可是仿制工作的初步刚完成,就遇到了意外,因为某些原因造成了技术和资金等方面出现了问题,1961年夏天,国防工业会议在北戴河召开,为了解决当前的绊脚石,在会议上确定了“缩短战线、任务排队,确保重点”的方针,对性能并不如544(“冥河”)的542仿制被叫停,将全部的力量集中在了544的防治上。

直到1963年4月544的仿制进度才开始加速,在1963年十月我国通过苏联留下的零件,组装出了第一枚544导弹,并在1964年8月通过了全弹静力试验,在11-12月在北戈壁滩进行了发射试验。

而这枚544也并不全采用苏联产品,其控制设备部分为国产产品,而此导弹也被命名为了“上游一号”。

在这之后我国开始了反舰导弹的自主研发,在“上游一号”定型并开始批量生产后的第三年,我国研制出了“上游二号”小型超音速反舰导弹。此后我国在导弹研究上的技术不断进步并从仿制转向了自主研发。

虽然因为多方关系,导致我国反舰导弹的研究被搁置了一段时间,但是在此之前苏联为我们提供过的帮助远不止这些。

除去各种武器装备,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项目”正是在苏联的全力帮助下完成的,苏联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资金(低息贷款)还有大量的专家来华指导。在这个项目中,还有一些工厂是苏联掏钱建设。

其实除却军事,在其他的方面苏联也对我们进行了援助,但是相比下来,军事是最重要的,一个国家肯帮助另一个国家造导弹造武器,提供技术,这是难得的。

我们一起度过了这样有意义的时刻,中国因为苏联的援助开启了新的篇章,这段友谊是值得永远铭记的。

总结

如今中苏/俄已经携手走过了几十年,两国经历过最为“温馨”的密切合作与支援阶段,也有过异常冷淡的断交期,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反省和冷静,最终重归于好。

苏联及俄罗斯对我国的帮助是非常难得的,当年赫鲁晓夫不顾军方反对向我国提供导弹技术并帮助建立核工厂等一百来个军工厂,这一举动让我国在军事发展上少走了数十年的弯路,让我们能在当时取得军事科技飞跃性的进步。

如今中俄的建交到了更为重要的时刻,在保证我国的权益情况下,我们也有能力对俄罗斯做出像当年一样的支持和帮助,中俄的友谊将会走更远的路。

文献:

《组建初期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韩连庆

《海上霹雳-苏俄超音速反舰导弹发展纵横谈》陈光文

《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与中国仿制苏式武器》王亚志、沈志华、李丹慧

《浅析中国反舰导弹》王伟

《冷战早期苏联远程导弹研制进程( 1945—1957)》范海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