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上历来讲究“事死如事生”,在“身后事”上总是有着很多的规矩和禁忌,发展到今天虽然有许多事情都已经简化了,但是我们在前往公墓祭扫时仍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规矩,例如不可大声嬉笑打闹,不可以踩在墓穴、墓碑上等等。

不过,在菲律宾却有一个著名的“活死人区”:近万人生活在菲律宾马尼拉北部公墓中,他们在棺材上睡觉、在陵墓内休息,孩子还可能将尸体当做“玩具”,这是为什么呢?

马尼拉北部公墓:生者与逝者共存

位于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马尼拉北部公墓,是马尼拉都会区最古老也是最大的公墓之一,它占地大约为54公顷,自1904年建成后,曾有许多菲律宾政界、文艺界的著名人士葬在此处,同时也有大约100万普通老百姓被葬在此处。

但马尼拉北部公墓最特别的地方并不在于它有多大或者埋葬了多少著名人士,而是这里还生活着大批平民,他们在墓地里与逝者“共存”。因此,这里也被称之为“活死人区”,当地也将生活在这里的人称之为“骷髅”“僵尸”甚至是“墓地人”。

数据显示,在马尼拉北部公墓中的“常住人口”大约有6000-10000人,他们有一些直接在棺材上搭棚屋居住,有一些则在棺材间的缝隙内搭上房子居住,如果遇有一些比较“豪华”的陵墓,他们也可能直接在陵墓内休息。

这里的居住条件当然是简陋的,但“胜在”并不需要支付租金,这为这些贫苦人民节省了一大笔开支。照片显示,这里的居民们所住的地方大多是狭小、甚至半露天的棚屋,有一些简陋的“厨房”,但大多数居民只能在露天打水洗澡。

他们中有一些人会外出打工赚取收入,只在休息时才在公墓中居住,但更多的人通过与殡葬相关的工作谋生。

比较普遍的工作是帮助运送尸体和下葬,以及帮助逝者家属照看陵墓等,公开资料显示,照看1个陵墓,每年可以获得的酬劳大约为80元人民币;另外,制作棺材、雕刻墓碑、制作吊唁用的鲜花祭品等都能换取一些微薄的收入。

生活在此处的居民认为,雕刻墓碑是公墓里“最好”的工作,这需要一定的手艺、竞争不大,相对轻松,收入也相对其他工作比较高。

虽然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实际上这里的居民们在墓地中已经生活了几十年,他们在这里成家生子,照顾孩子长大,还慢慢建成了小房屋、小商店甚至是小吃店,以及一些简陋的基础设施,俨然已经将公墓打造成为一个游离在正常社会边缘的“庞大社区”。

公开资料显示,虽然这里的电力设施基本上都是临时搭建的,也时不时就会停电,但基本上能够应对日常生活的需要,问题比较大的可能是水源问题。

因为这里没有自来水的供应,人们需要前往附近的几口公用水井打水来满足生活需求,通常,他们会用推车一次性带几大桶水回来慢慢使用。

但即使有种种不便,居民们还是在这里继续自己的生活,现在,公墓里的居民们甚至已经开始筹办雕刻墓碑、制作墓碑的课程,想让公墓中的孩子们能够学到一些“工作技能”,以便以后能够在这里继续生活。

棺材上的生活:与尸体相伴

在公墓中生活,免不了的就是与尸体打交道,而在这里,似乎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已经对此习以为常。

这里的居民日常睡在棺材之间,而住的地方不够了,他们就直接在棺材上进行“增建”,扩大自己的“居住面积”;

居民们用布条在棺材之间吊起小小的“吊床”,婴儿们就在吊床上安然入睡;

他们会聚集在棺材间的空地上进行一些类似打台球的娱乐活动,也会直接在棺材上打牌、下棋;

而在他们的“厨房”外,垃圾、尸骨和孩子的玩具被随意地丢在一起……

成年人做着与死人有关的工作,累了在棺材上铺一层纸板就直接躺下休息,毫不避讳;还有一张照片显示,有一位居民正蹲在棺材上抽烟,他的身后就是累累白骨,可他却毫不在乎。

但从某种角度而言,他们对神明似乎又有着某种敬畏:居民们自己住所简陋,但却小心翼翼地给神龛铺好防灰、防雨的塑料盖。

孩子们则更加无所顾忌一些,在这里长大的孩子们,从小就会近距离地参与告别仪式、下葬等活动,对于他们而言,死亡是真正的“寻常”。

摄影师们捕捉到过他们在棺材间爬上爬下的游戏镜头,也曾拍摄过他们在棺材间打球的样子,有一些年龄更小的孩子,光着身子在棺材之间穿行,他们似乎不害怕死亡,也没有忌讳。

有时候,孩子们甚至会拿着不知道从哪里来的骷髅当做玩具,这种场景普通人想想就觉得可怕,但对于他们而言却是生活的“日常”,甚至可能是他们为数不多的“玩具”。

对于公墓里的居民而言,没有什么比死亡更常态化,有许多人的家人也葬在这处公墓之中,他们还会特地选择距离家人棺木比较近的地方居住,以便“陪伴”自己的家人。

除了与死亡和尸体相伴之外,这片“边缘社区”一直以来都还算平静,只是近几年来,公墓中的居民开始面对越来越多的毒贩侵扰。

有报道显示,由于菲律宾对毒贩打击力度的加强,有越来越多的毒贩为了逃避抓捕而闯入这片公墓躲藏。为了抓住毒贩,菲律宾警方会时不时选择在夜间对公墓进行“突袭”,这让居民们深受困扰,但他们除了小心翼翼地蜷缩在棺材上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实际上,这里的居民并不是没有想过离开这里,追求更好的生活,但他们很多时候似乎别无选择,也不知道该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曾经有一位已经68岁的老人对记者说,她在这里生活了51年,政府想让他们离开,他自己也想离开,但是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离开这里,还能够去哪里。

实际上,居住在公墓中的“墓地人”已经成为了菲律宾社会要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光是依靠他们自己,已经无法改变现状。

无奈的选择: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在菲律宾,有无数人从全国各地涌向马尼拉谋求生存,这让马尼拉成为了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城市之一。但实际上,马尼拉根本无法提供这么多工作岗位,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人”都能过上至少温饱的生活。

许多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工作的人居无定所,就将目光转向了马尼拉公墓。对于他们而言,无奈选择居住于公墓之中,也有着诸多好处。

一方面,居住在公墓之中无需支付租金,这可以大大降低他们的生活成本,让他们本就微薄的收入,能够支撑自己的生活。

另外一方面,由于菲律宾经济发展落后、国内社会矛盾突出,许多地方治安混乱。有资料显示,尽管在马尼拉、宿雾等一些大城市的商场、餐厅、住宅、酒店都相对安全,但贫民窟、酒吧夜店附近仍旧犯罪高发,偷窃、抢劫等案件时常发生。

相对而言,马尼拉公墓中的“治安环境”甚至更胜一筹,这里的生活尽管贫困、艰苦,但至少他们可以不受罪案的骚扰,过着相对安稳的生活。

也正是因为这样,马尼拉北部公墓的“居民”才会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社区”。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菲律宾政府就知道这群人、这个社区的存在,甚至到今天这似乎已经不算什么“稀奇事”了,可是在大多数时候,这片“社区”都是被刻意“遗忘”的。

几十年来,他们的生活环境几乎没有任何改变,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似乎都没有试图为他们离开这里创造条件,让他们成为了一个游离于菲律宾社会之外的群体。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些居民们成天与尸体为伴,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更有甚者会认为是他们的“好吃懒做”导致了他们现在极度贫困的状况,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也并不能全怪他们自己。

这些居民曾经也是从农村奔赴首都,想找到一份可以赖以生存的工作的,可因为他们没有一技之长、城市人口又过剩等等原因,他们最终只能选择在公墓中维持基本生存。

而出生在这里的孩子们似乎就更加别无选择,他们可能生来就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也不可能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他们大多数能够选择的“最好”的路,可能就是向公墓中的“手艺人”学习雕刻墓碑、制作棺材的技术,今后以此谋生。

就如同之前香港的一部记录片所言的一样,大部分社会底层人士光是为了生存就已经拼尽了全力,他们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改变现状,这个问题应当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来解决,而不是简单地指责他们“好吃懒做”。

例如,如果菲律宾政府希望他们搬离公墓,那么至少也得给他们提供一个去处,居民们本来就是因为没钱交房租、迫于无奈才住在公墓中,如果政府无法给他们提供更合适的住处或者工作岗位,他们又能够搬到哪里去呢?

例如,政府应当为这些居民们提供一定的技能培训服务、为孩子们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能够真正获得一技之长,能够在正常社会中立足。

例如,政府还应当建立覆盖范围更广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一定的保障,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离开公墓“社区”,重新融入主流社会。

归根结底,也许最为重要的是,菲律宾政府应当注重经济发展、想方设法创造更多工作岗位、加强社会福利、缩小贫富差距,这样马尼拉公墓中的居民才会越来越少。

实际上,贫困人口的问题并不仅仅存在于马尼拉,也不仅仅存在于菲律宾,这是全球社会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到底要如何才能真正解决社会的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所有人一起努力探索实践。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