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之间,70年代已经半个世纪过去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如今都已经是老人了!

很多年轻人,对于70年代缺乏了解。70年代对他们而言,似乎只是一个遥远的传说,要么源自爷爷奶奶的回忆,要么来自电视剧。

70年代,即使是北京、上海、深圳这样的超级大城市,生活水平也较为一般。有缝纫机、自行车、收音机,就算条件还不错的家庭了。

那么70年代的中国小县城,达到什么生活水平呢?


尽管是偏远小县城,但在农忙之余,人们依然喜欢读报学习


小县城由于距离大城市较远,交通也不太便利,县城居民的生活十分俭朴!只有县城的中心,才有三四层的楼房,大多数人住平房、四合院,有的地方甚至不通自来水。

生活在小县城,大多数人没穿过西装,只能穿中山装,还有很多人的衣服打了补丁。一年到头很少吃肉,人们经常吃腌制咸菜、晒萝卜干、干虾咸鱼。

下面,以70年代四川的一个小县城——峨眉县为例,来看看70年代小县城的生活水平。这批珍贵照片,是一位退休摄影师张光廷老师拍摄的。


70年代的小县城和农村地区,有很多赤脚医生。他们农忙时在家干农活,不忙的时候深入民间,背个药箱出去提供医药服务。

70年代末,在社区、村庄、公社的宣传栏,经常可以看到“独生子女光荣榜”。那个年代,很多家庭生很多孩子,一家六七个娃很正常。

70年代很少看到轿车,即使是桑塔纳、捷达那种老轿车也还没出现。照片中右边的军绿色吉普车,在很多县城和农村地区可以看到。

70年代的小县城,没有地铁、没有高速公路、没有私家车,只有解放牌、东风牌大卡车。老一辈人考驾照,开的不是轿车,而是这种卡车。

半个世纪前的中国,绝大多数人不知道“旅游”是什么东西,很多人一辈子也没去过外地。尽管如此,当地的一些著名寺庙、宫观,还是很多人去烧香的。

大多数大学都设在大城市,但70年代末,西南交通大学居然位于四川一个小县城——峨眉县,真的太神奇了!1989年,西南交通大学迁入成都,峨眉校区成为分校。

70年代末,还有很多偏远县城和农村地区,仍然是生产大队,从事集体劳动。当时很少机械化农业,都是牵着水牛就开工了。

1976年,风风火火的集体劳动,正在修建峨秀湖工农兵水库。虽然没有拖拉机,没有推土机,但人多力量就非常大了。

总体来说,70年代的中国小县城,生活水平仍然较低。那个年代还有不少赤脚医生,县城农村还有不少文盲,中小学不少老师没读过大学。但是从70年代末开始,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真的太好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