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越南当局对我国的态度,经历了急剧变化。1969年,长期对华友好的胡志明去世,黎笋成为越共第一书记。随着越南统一以及该国外交政策的变化,黎笋完全倒向了苏联。而中苏关系此时正处在历史冰点,1969年刚刚爆发了珍宝岛冲突,双方在国境线上紧张对峙。

越南当局受到苏联支持后,不断在中越边境挑事,越军多次侵扰并杀害我国边民。1978年小平同志成为中央领导核心,为保护领土主权、赢得良好的改革开放环境,决定出兵惩戒“越小霸”,第二年便爆发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前越南自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但因其主力部队忙于侵略邻国柬埔寨,导致国内兵力有限。越军统帅武元甲很担心解放军的大举进攻,毕竟越军在战前准备上是比较被动的。

由于越南刚刚获得统一,此前经历长年战争,确实磨练出一大批有战斗力的官兵,武器装备在苏联支援下也得到了更新。越军上下膨胀士气较高,尤其黎笋本人信心满满,并没有把多年未参加大战的中国军队放在眼里。但武元甲多少有些不同:他年轻时来过中国,接触了一些解放军将领;并且在新中国建立后,我们曾派出顾问团进行“援越抗法”,武元甲近距离向陈赓大将请教过,认为他的军事水准很高超。

79年反击战前,陈赓早已病逝,但另一位给武元甲留下深刻印象的名将还在,就是粟裕。作为潜在的军事对手,武元甲专门研究过解放军部队及将领,陈赓位居开国大将第四位,粟裕则是十位大将之首。比起能征惯战的陈赓,粟裕更胜一筹:他特别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比如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粟裕领导几十万大军游刃有余,武元甲十分叹服。

就在抗法战争期间,粟裕没有踏上过越南土地,但却给陈赓提出过“猛虎掏心”的打法,这一招越军还真用上了,他们组织突袭实力占优的法军,十分奏效。所以多年之前武元甲便领教过粟裕的水平,那还是在远隔几千公里的情况下,粟裕都能做到运筹帷幄,这种心理震撼非同小可。1979年粟裕大将还健在,武元甲比较惧怕粟裕,担心北京方面指定粟裕统兵挥师越南,自己难以抵挡。

不过1979年2月真正开打时,解放军的统帅不是粟裕。粟裕留在北京后方坐镇,解放军的两线总指挥分别是许世友和杨得志。其中许世友在东线的动作较大,杨得志将军在战争初期意外病倒。听说粟裕没有带兵,而是由许世友负主责,武元甲一度松了口气,在越军司令部内谈笑风生,感到压力骤减。对于许世友,武元甲不像对粟裕那样了解,他认为许世友的军事能力肯定不及粟裕;另外武元甲认为,我军决定让许世友统兵,说明总兵力及作战意愿,似乎没有他之前预估得那样强。也许不管许世友还是杨得志,都入不了武元甲的“法眼”,算不得中国最优秀的将领。

这可是有眼不识泰山了。武元甲高兴得太早,预估得也不对,他是很自信,然而战场上以实力说话,“打脸”来得非常快:79年反击战我军总共调动56万重兵,两线解放军势如破竹。事实证明,不管我方主将是谁,武元甲都无力抵挡,越军在短短一个月内节节败退,最终吞下苦果。值得一提的是,他此前忌惮的粟裕,作战进程中和另一位“战神”徐向前一起,在北京全程为前线作战把脉、参谋。以武元甲的智谋和能力,这可如何招架得了?

通过这一战,我们的国威军威得以彰显,对接下来一个时期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作用。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武元甲跟其国内的一些人还是很不同的,他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反华”人士。武元甲久经战阵了解历史,尤其对于中越关系友好的那段时间,个人是十分怀念和褒扬的。

只不过作为一名军人,在特定条件下还是首先考虑为国出战,79年很遗憾地与解放军兵戎相见。八十年代末中越关系再次改善,不光结束了多年轮战,还重启贸易往来。武元甲心里很高兴,专门来到中国参加1990年亚运会开幕式。他来到北京后,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成就提出了衷心的赞扬。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史源历史专栏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