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是清末的反抗清政府的一次农民起义运动,前后共存在14年,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但太平天国各个农民领袖也并非是铁板一块,由于内部矛盾,他们之中有人转而向清政府投降。

如果没有后来的事,也许如今的历史也会有所改变,可李鸿章在苏州杀降一事却导致了一系列后果,最终,一个堪称祸国殃民的人诞生了。

太平天国内部矛盾,李鸿章苏州杀降

众所周知,在清朝末期,清政府是内外交困,外有列强环伺,随时想要瓜分中国,内则有太平天国起义,民不聊生。

而“打不过”列强的清政府在很大程度上,把矛头对准了太平天国,派重兵“平叛”。

同治二年,即1863年,李鸿章在救援上海之后,又率领淮军与戈登的“常胜军”一同接连攻克了太仓、昆山、江阴、无锡等城池,随后,两军剑指江南重镇苏州。

苏州早在1860年就已被太平天国攻克,当时,太平军为了巩固城防,还在城门上设置了大炮,城防坚固,因此,淮军与常胜军久攻不下、伤亡惨重。

但到了1863年11月,李秀成回归苏州之后,发现自己的爱将谭绍光等人与纳王郜永宽等将领不睦,还发现郜永宽等人军心已变、有投降之意,他认为苏州必定落入敌手,决定放弃苏州,但谭绍光不愿离开,誓与苏州共存亡。

郜永宽同样是李秀成部下的将领,他于1854年加入太平军,6年后升为主将,曾参与攻克常州、苏州以及占领杭州等战役,1862年12月,郜永宽被封为纳王。

得知郜永宽有投降之意,戈登和李鸿章立即派出太平天国降将程学启秘密与郜永宽联系,并开始投降谈判,为表达自己的诚意,郜永宽等人不仅背叛了太平天国,还设计杀死了谭绍光及其旧部,并开苏州城门,放清军入城。

但虽说李鸿章接受了郜永宽等人的投降,但由于他的弟弟曾因太平军诈降而差点丢掉性命,加上郜永宽部不愿剃发,且装备精良、富有战力,李鸿章不得不怀疑起了郜永宽投降的诚意。

最终,李鸿章还是决定杀死以郜永宽为首的8名降将,让自己安心。于是,1863年12月6日,李鸿章设下鸿门宴,并在席间杀死了郜永宽等人。

当然,也有人认为程学启主张杀死郜永宽等人,因为程学启认为此8人狼子野心、难以约束,还是杀了为好。

随后,李鸿章还在苏州城内屠杀投降的兵卒,死亡人数已不可考证,史学界通常认为李鸿章杀了2万多人。

站在李鸿章的角度来看,苏州杀降是为了消除自己的疑心病,但李鸿章没有与戈登商量就直接动手,引起了戈登的强烈不满。

“常胜军”戈登不满,马格里从中劝和

当时,戈登不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李鸿章杀降一是完全没有通知戈登,让常胜军失去了拿到夺下苏州的“头功”的机会,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李鸿章拿下苏州后,常胜军失去了劫掠和发财的机会。

但戈登自然不会将实话说出来,于是,他就另找借口,站在道德高地上指责了李鸿章“背信弃义”,还拿着枪去李鸿章的军营里挑衅,令中外舆论都站在了戈登那边,一时之间,常胜军和李鸿章势成水火。

李鸿章虽然心中恼火,但又不好与戈登翻脸,只得一边给戈登送去“犒赏费”,一边请马格里(Halliday Macartney)从中调解。

这个马格里也是一名“洋人”,而且还是一名颇有来头的洋人,他属于英国的马嘎尔尼家族。

清乾隆时期——大约在公元1793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马嘎尔尼使团访华,打着为乾隆祝寿的旗号,英政府想开拓中国市场,并搜集情报,可由于中英两国不管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结构都完全不同,而且为了维护本国的制度、传统和利益互不相让,两国最后不欢而散。

马嘎尔尼使团是历史上第一个到达中国的英国外交使团,这也是两国早期交往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而马格里出生在苏格兰,他作为军医,在1858年随英国侵略军来华,也与英国军官戈登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友谊。

到了1862年,马格里加入了美国人白齐文组织的洋枪队,配合李鸿章的淮军镇压太平天国。

马格里独断专横,为了赶生产进度而用劣质材料制造大炮,导致大炮在试射时当场爆炸、并炸死官兵7人的重大事故。

最终,马格里也因此被撤职。

但谁也没想到的,马格里的儿子却是一个对于中国人而言“祸国殃民”的罪人。

娶“叛徒之女”,诞下一子祸国殃民

在马格里前往英国时,是带着自己的妻儿一起去的,他的妻子是一名中国女子,具体姓名似乎已经很难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名女子来自太平天国降将家庭。

据悉,在马格里成功“说和”了李鸿章和戈登之后,他们看马格里30多岁了还没成家,就撮合他和纳王郜永宽的女儿(有说为侄女)结了婚。

大概是因为这件事在历史的长河中真的是一件非常微不足道的事情,对于这名女子的身份就有多种说法。

新疆师范大学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崔延虎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马格里在一次战斗中俘获了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的妻室,并在她们之中选择了一名女子,在1864年12月按照中式风俗与她结了婚。

可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贾建飞却力证马格里娶的是纳王郜永宽的家人。

此事得到了中国边疆研究所研究员许建英的认可,他在《近代英国和中国新疆(1840-1911)》一书中写道,马格里有一位名叫斯塔基的朋友,此人曾在书信中提到,虽然马格里一直很少透露他妻子的身份,但她是在“苏州被占领”时进入他的生活的,是太平军一名首脑的女儿。

斯塔基还提到,马格里娶她是因为在苏州发生了“不分青红皂白的杀戮”,而马格里相信结婚会让这名女子免于一死。

从历史上来看,赖文光在1864年时并未在苏州,而是在河北、河南等地活动,因此,马格里所娶的女子,有很大可能就是郜永宽的女儿。

1867年,这名女子为马格里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马继业。据悉,马格里和马继业这两个中文名字,其实是都是李鸿章取的。

李鸿章最初为马格里取的中文名是马格理,取的是“推究学理”之意,后来简化为“格里”,而“继业”则是希望马格里的儿子能够“继承父业”之意,但很可惜的是,马继业对于中国的感情,也许还不到他父亲的万一。

1876年,9岁的马继业跟着父亲一起到了英国,他的英文名为乔治·马嘎尔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马继业的童年过得并不算好,这也许就在他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由于马继业是一名混血儿,长着英国人的外貌,因此,马继业在中国时被称之为“洋鬼子”,受到了很多轻慢和敌视,对于当时的中国人而言,有一些“仇外”的心理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但马继业并不懂这些。

马继业以为到了英国之后事情就能改变,可在英国,马继业却因为母亲是中国人的身份而被称之为“中国猪”,这让马继业更加以“中国”为耻,终其一生,他在任何场合都绝口不提他的母亲,长大之后,他更是干出了损害中国利益的事。

臭名昭著“马窦线”,遗毒至今

作为中英混血儿,而且还在中国长大,马继业当然是有一定的中文能力的,英国政府就是看中了他这一点。

在1890年时派他担任英国军官扬哈斯本的随员和翻译,并进入我国进行非法测绘活动,尽心竭力地为英政府服务,干了不少损害我国的利益的事情,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有两件。

第一件就是划下“马继业-窦纳乐线”。这条线是当时作为英国驻喀什总领事马继业和英国驻北京公使窦纳乐所提出的所谓的中国和印度的“边境线”,也是英国政府唯一正式向北京提交的“划界建议”。

根据马继业和窦纳乐的意见,喀喇昆兰山口以北到赛图拉之间的区域、阿克赛钦的东半部分以及塔里木河的分水岭归中国,而印度河的分水岭归印度,但同时,清政府要放弃对坎巨提——即现在的巴控克什米尔——的宗主权。

坎巨提在乾隆年间就是大清的附属国,一直向清政府朝贡,但这里也是英国和俄罗斯博弈的重要地区,因此英国政府一直想得到它;

而马继业所谓要划给我国的领土,历来都属于我国,居然还被拿来“交换”我国的附属国,简直是强盗行为。

当时,喀什官员黄光达就犀利的指出,这是拿我国的主权和领土换我国的附属国,毫无道理也不可能接受。

但尽管清政府、民国或是新中国从未承认这所谓的马窦线,但这并不妨碍印度现在拿着这条靠着强盗逻辑划出来的线,来抢我们的领土,并为中印西段边境带来了诸多麻烦。马继业所划下的这条马窦线,简直是遗毒至今。

马继业干的第二件祸国殃民之事,就是在喀什建立领事馆,埋下了新疆动乱的祸根。当时新疆正是英国和俄罗斯博弈的战场,为了占据优势,英国希望在新疆建立起一个领事馆。

但当时,尽管中英之间有诸多不平等条约,但没有一条允许英国在新疆建立领事馆。

马继业就利用自己流利的汉语和对中国文化的熟悉,顺利与新疆南部的中国官员建立起了友情,并通过英国政府的压力,迫使清政府同意英国在喀什设立领事馆,马继业顺理成章地成为领事。

1911年,领事馆升级为总领事馆,马继业也就升任了首任总领事。

马继业不但在当地干预政治、刺探情报,在新疆引诱中国居民加入英国籍,并试图将在新疆的几千阿富汗人也收入英国籍,并要求英国出兵喀什来保卫“英国的利益”。

此外,马继业还支持斯坦因等所谓的“探险家”在新疆、敦煌大肆劫掠中国文物,令我国大批文物流失海外,给我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1918年,马继业在离开新疆之前,还散发鼓吹慕斯里独立的所谓“独立宣言”,支持一些所谓的“英侨”(即加入英国籍的新疆人)“杀尽汉人、收复领土”,可谓是坏事做尽。

依靠着出卖中国的利益,马继业于1913年被英国国王授予了爵士爵位,在回到英国后,更是“安度晚年”直到1945年才离世,但这并不妨碍他在中国人眼里,成为了历史的罪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