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高太尉本来是想要判处林冲死刑的,可是这个案子到了开封府,被当时的开封府尹给按下来了,最终只判了流配沧州。 那么,这个开封府尹到底是什么样的职位,竟然敢违逆高太尉的意愿,救下林冲呢?

宋代的开封府尹:高俅也惹不起的存在 说起北宋的“开封府”,这可是一个了不得的存在。它所管辖的就是京都汴梁的民政、司法、治安、赋役、户口等等事务,说其手中握着半个宋朝都不过分。 那么,这样一个位置是几品官呢? 开封府尹虽然管辖事务异常重要,但实际上也是一个“府尹”,其重要性是其所管辖城市的特殊性带来的,所以应该不是特别的大,这里有一些分歧。 有人认为这个职位在从一品或者二品,偶有一品;而也有人认为这个职位在正三品到从三品之间。 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影响“开封府尹”在宋朝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古代有品级不高但位置显要的官职设定,比如“左拾遗”只不过是从八品,但却是言官,真正的具有一定威慑力。 那么,“开封府尹”这样的重要官职都是由什么人担任的呢?

封建王朝里,有干练的官员,自然也有庸碌的官员,但在很多十分重要的关键位置上,无论哪一朝的统治者都不会将不合格的人放置其中。因为他们需要的是治理天下,而不是破坏天下。 开封府尹就是这样的一个位置,担任过这一官职的人在整个宋朝都是有名的,而这也使得它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如果是皇子挂名担任,虽然不管事,但名义上是主官,那么他基本上就是下一任皇位的继承者。 比如北宋第二任皇帝赵光义、赵匡胤的四弟赵匡美以及宋真宗赵元侃。 如果是臣属担任,那么实权在握,如果不犯重大错误,他就是板上钉钉的宰相人选。 比如王博文、钟离瑾、郑戬、欧阳修、包拯、苏轼等等。 所以,“开封府尹”就是储君的训练营以及宰相的培训班。

可想而知,开封府尹同情林冲的遭遇,心里非常清楚孰是孰非。他肯和属下一唱一和地演一出戏给高俅看,而没有直接驳斥高俅的专权跋扈,那就是给足高俅面子了。 别说改为刺配沧州,就是再轻一点,高俅也不敢去找开封府尹的麻烦。因为他的官职在宋代才是真的尴尬。 高俅的官很大吗?都是假象 高俅担任的是“太尉”一职,听起来听威风的,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职位。 “太尉”一职曾经是个大官,但后来不行了。 在秦代,“太尉”与“丞相”、“御史大夫”被合称为“三公”,此时还算位高权重。

而这一官职在汉初就变成了虚衔和加官对象了。“加官”是汉朝的一项制度,相当于兼职一样。比如一个小官深得皇帝信任,但是品级低下,不能经常入宫,那就给他加一个“给事中”,或者某种“郎官”,这样他就有了入宫的权力。当然,虽然有“加官”的名分,实际上是没有实际权力的。 汉武帝时期“太尉”一职多由贵戚担任,和武职没有太大关系,所以是彻底的虚职,后来甚至被取消了。 东汉光武帝时期,“太尉”一职是大司马的改称,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是所谓的“三公”,对应的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 汉末三国时期“太尉”还有点权力,但其上还有一个不常设立的“大将军”一职,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担任的“太尉”一职。

这一职位后来被曹操连带“三公”一起裁撤掉了,直接将权力收回到了自己担任的“丞相”一职。 从这个过程就能知道,“太尉”早就从一个军事领袖的职位变成了一个不甚重要的虚衔了。 尤其在宋代,“太尉”多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它并没有太多实权,管点人和事儿,但实际上更类似于“军衔”。 而宋代的武职统帅,由枢密院、三衙以及率臣分属,互相制衡。其中枢密院掌管的是虎符和兵籍;而三衙就是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以及侍卫步军司,统帅禁军和厢军;率臣即禁军征战或戊时的统军大帅,多为临时委任。 但说实话,高俅的“太尉”还不全是虚职,他不是文官充任的无实权的殿前太尉,而是隶属于三衙的殿帅太尉,还是有一定实权的。

但是,这是宋朝,而高俅的发迹也和武职无关。 高俅本来是苏轼的书童,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会诗词歌赋,还粗通枪棒,可见其并不是一无是处。后来因为种种际遇,和当时的端王,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有了比较好的关系,这才青云直上。 高俅的战功是镀金而来,是皇帝送他去边境,用作给他升官的凭借,因为武职的升迁虽然不那么严格,但还是需要一定章程的。 与开封府尹这样的重要文职相比,即使是有些实权的殿帅太尉也不够看。

但顺便一提,高俅的奸臣形象被《水浒传》夸大了,实际上权臣是真的,但正史并没有过多描述,甚至《宋史》中也没有他的传记,可见他并没有坏到天怒人怨的程度。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