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中,八路军战士的形象被定格在“一身灰”,即身穿灰色军装,头戴灰色军帽。

八路军包括新四军所佩戴的帽身中央,还会有两枚不知其用途的纽扣。很多人都好奇,八路军军帽上的这两粒纽扣到底有何用处?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后,与孙中山先生开创的国民党有过数年的“合作期”。

一直到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另立门户,大肆捕杀中国共产党人与爱国人士。从此,国共两党陷入水深火热的“阋墙之争”。

这一阶段,我党指挥的人民红军在湖南、江西、湖北、安徽等地开创革命根据地。

由于时常遭到国民党军与地方军阀的“围剿”,导致物资极其匮乏。除正规军主力之外,各地方、区小队很难获得成套军装。

因此,在人民红军时期,战士们没有形成统一的军装制式。毕竟,当时连最为重要的武器弹药都十分匮乏,就更别提军装、军帽的供应了。

20世纪30年代,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共产党人在莫斯科执行共产国际之命,发表著名的《八一宣言》。

从这时起,我党主动调整路线,停止阶级斗争,高举抗日大旗,积极开始寻求与国民政府合作抗日道路。后来加上西安事变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爆发,为国共第二次合作铺平道路。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正式取消,中央苏区接受南京国民政府的统一管理。共产党人表示服从国民政府的号令,人民军队接受统一整编,成为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的一部分。

1937年8月底,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与陕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不久,改称第十八集团军。

1937年10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再次发布命令,将湖南、江西、广东、浙江、福建、湖北、河南、安徽八省红军与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这就是我们熟知的八路军与新四军的来历。

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已经有了正式的番号与编制。

既然是国家正规军,无论蒋介石是否高兴,八路军与新四军都要有独立的军旗、军装和军帽。鉴于此,便有了我们最为熟知的灰色八路军军服和军帽。

通常意义上来说,八路军军服和军帽的颜色、形制是由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

全面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的确给八路军新四军提供了物资,其中就包括灰色军装与军帽。这套军装包括军帽并非国民党自行发明,而是师承德国。

影响整整两代人的灰色八路军军帽,其原型是德国山地帽。这种军帽佩戴的好处是轻便、容易收纳,奔跑起来不会有不适的感觉,缺点就是防护能力远远不如钢盔。

其实国民政府最初供应给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帽上,不仅有两枚纽扣,还有一枚青天白日徽章。

1941年初的“皖南事变”爆发,蒋介石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单方面取消番号,还将军长叶挺交由军事法庭处理。此举引发新四军的不满,一些队伍便摘掉了青天白日帽徽。

战士们虽然摘掉了帽徽,但诸如陈毅、粟裕等新四军重要领导日常佩戴军帽时,仍然高悬国军国徽。

正是从“皖南事变”开始前后,国民政府就不再提供给八路军和新四军物资。

至于八路军帽上的两颗纽扣究竟有何用途?

如今网络上对此有很多不同说法,有一种说法说颇受大家认可:两颗纽扣是在皖南事变结束后,被义愤填膺的战士当作“八”字形。

还有一种说法是:抗战时,我军物资匮乏,这两颗纽扣可作为军服的备用纽扣,以备不时之需。

但根据权威资料记载,这两枚扣子的用途更多是防寒保暖。

现在网络上流传的一张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与政委关向应老照片,从照片中能清楚地发现,他们的帽子较厚实,且帽身中央“鼓鼓囊囊”。

因为当时身处冬季,八路军战士佩戴的军帽是冬季式样,帽身中央增加棉絮,那两枚纽扣所固定的就是“护耳”。

护耳怎样使用?与我们熟知的“雷锋帽”差不多,寒冷时将两枚纽扣解下,放下护耳,紧紧包裹在脸颊两侧,再用纽扣进行固定。

在寒冷的冬季,能给外出作战的战士提供些许保暖效果。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许多部队都是佩戴原先的八路军帽。

战略决战开始前,各大野战军作战行动独立,且各地条件都不同,各战略区所属军队的军服军帽式样、颜色也不尽相同。

1948年底,全军后勤会议对统一军服问题进行研究,中央军委于会议结束后首次下达统一全军军帽试样的命令。

新的军帽改为圆形短檐帽,材料为棉布,帽身中央佩戴八一红五星金属帽徽,

至此,配有两颗纽扣的灰色八路军帽成为历史。

参考文献:

[1]李友唐.八路军换帽子的故事[J].福建党史月刊,2012(05):43.

[2]徐平.解放军军帽简史[J].新湘评论,2018(16):56-59.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