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由AI生成

换表后燃气费暴涨,重庆燃气(600917.SH)近来深陷舆论风波。

4月12日,重庆燃气回应称燃气表合格,且更换燃气表系合规动作,公司已开通燃气计量上门复核服务快速通道。次日晚间,重庆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则表示,重庆市已成立相关联合调查组进驻重庆燃气集团等相关燃气企业开展调查。

对此,投资者明显选择“用脚投票”。截至4月16日收盘,重庆燃气(600917.SH)报收5.92元/股,跌幅高达6.48%,两日跌幅近10%;重庆燃气间接控股股东华润燃气(1193.HK)近日走势也呈下滑态势。

换表后燃气费暴涨,调查组进驻

“一位别墅用户3个月燃气费高达3.66万元,远高于去年同期1.2万元。”“换表前100多元/月,换表后飙升至300多元/月。”近期以来,重庆多区县居民称换新表后燃气费翻倍涨。

据重庆网络问政平台,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就有重庆南岸区、永川区、北碚区等居民反映“换表后燃气费暴涨”“燃气费收费虚高”等问题。

来源于重庆网络问政平台

对此,重庆燃气于4月12日进行了回应,主要表明三点:一是换表的动作是合规的,二是更换的气表是合格的,三是公司已开通燃气计量上门复核服务通道等。

“公司系根据国家相关安全及计量检定规程对服役到期的气表进行更换;公司新更换的气表均经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并具有检定合格的标识;公司对客户反映的气表计量不准、燃气费用过高情况,已开通燃气计量上门复核服务快速通道,安排专人落实核查,公司承诺当日预约,立即受理,24 小时内上门服务。”重庆燃气在公告中表示。

4月13日晚,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燃气计量相关情况新闻发布会,表示已责成市级相关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进驻重庆燃气集团、凯源燃气等企业开展调查工作,对市民反映的气表质量、燃气质量、气表计量、价格、收费、服务等方面进行全面调查。

根据发布会内容,联合调查组进驻企业后,重点开展以下工作:一是迅速约谈重庆燃气等重点企业核实情况,查找费用上涨原因;二是全面开展燃气表专项抽检;三是督促重庆燃气集团开通燃气计量免费复核服务快速通道。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唐英瑜在会上表示,下一步,市监局将持续深化市场监管领域燃气专项检查行动,重点检查天然气经营企业是否存在擅自提高天然气销售价格,以及不严格执行阶梯气价政策、调价文件、燃气优惠政策等行为。同时,对消费者反映的问题线索继续逐一核查,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Q4净利同比暴增超800%,燃气费暴涨“罗生门”

与燃气费暴涨对应的是,重庆燃气去年第四季度净利润蹊跷暴增超800%。

据公司此前披露的业绩报告,2024年实现营收102.47亿元,同比增长17.26%;期间净利润为4.93亿元,同比增长22.79%。其中,公司第四季度营收、净利润分别为30.81亿元、2.19亿元,同比增长23.63%、824.05%。

时间拉长来看,但季度净利暴增逾800%也颇为异常。从公司近10年的第四季度净利润来看,虽波动较大,但超800%的增幅系首次,超2亿元的净利润也是10年之最。

重庆燃气近年第四季度净利润,来源于东方财富截屏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前三季度业绩还处于下滑态势。据三季报,重庆燃气前三季度实现营收71.66亿元,同比增长14.72%;期间净利润为2.74亿元,同比下滑27.50%;扣非后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超30%。对此,公司彼时给出的解释是,“燃气采购成本上涨,使燃气毛利率下滑所致”。

此外,重庆燃气2023年业绩的增长,也并非销量之功劳。数据显示,公司实现燃气销售量34.96亿方,同比增长0.24亿方, 增幅0.69%。其中,购销类财务燃气销售量33.90亿方,同比增长1.28亿方,增幅 3.94%;管输类销售量1.06亿方,同比下降1.01亿方,降幅48.80%。

对于重庆燃气第四季度净利润暴涨的原因,公司暂未给予解释,至于是否存在擅自提高天然气销售价格、是否与此轮重庆燃气费暴涨的原因相关,暂时也未知。

就燃气费暴涨的原因,重庆燃气集团方面此前给予过四大解释:一是旧表使用时间长了,老化了,计量不准确,导致换用新表后出现了“用气量剧增”的错觉;二是旧表数据晚传了两个月,加上4月变动调价需要结算后的集中抄表,导致用户以为使用气量较以往增多;三是上游中石化的供气价格上涨,重庆市发改委调高了气价;四是部分用户家的气管及接头处有轻微渗漏。

但上述解释皆遭到当地市民的驳斥:一、旧燃气表均在使用寿命年限内,不应存在大面积计量不准确的情形;二、若晚结算集中抄表导致近月燃气费激增,则前俩月的燃气费会大幅降低或为0,但并未出现类似情形。

调价来看,据2023年11月份重庆市发改委燃气费调价规定,居民用气一、二、三阶梯最高销售价格仍按现行每立方米2.196元、2.366元、2.716元执行。换言之,此次调价并未调整居民用气价。

重庆地区燃气暴涨的原因究竟是啥?市场众说纷纭,包括“加大压力、调低浓度”“气表问题”等。但真相却只有一个,市场各方均期待相关部门调查结果。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 张海霞)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